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问题驱动型导学案引领下的翻转课堂教学初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问题驱动型导学案引领下的翻转课堂教学初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问题驱动型导学案引领下的翻转课堂教学是集中 “问题驱动”“学案导学”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优势的一种高效教学模式。以探究性实验为手段,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知识为主线,思维为中心的真正的素质课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知过程相统一,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对知识与原理的理解更深入,从而可以更好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关键词:问题驱动;学案导学;翻转课堂

“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正被广泛地实践着, 该模式极大地改变了传统的教学结构和重构了学生的学习过程,但如何有效地发挥“翻转课堂”的优点,真正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教学效率,这就需要教师充分、精心地进行课前、课中和课后的教学设计。

与此同时“问题驱动”和“学案导学” 教学模式也被广泛地应用。其中,“问题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教学基础,以“问题链”为教学主线,以学生的探究答题为教学方式的课堂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利用问题组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可以实现学生对知识的网络化建构,体现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而“学案导学”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学案”为教学基础,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为教学形式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案”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合作提供了条件。学生通过“学案”,可以一目了然本堂课学习的内容与目标,可以进行预先自学与探讨,课堂上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问题解决、实验验证、实验探究等活动来实现重点与难点问题的突破。由此可见,如果能够将 “翻转课堂” “学案导学”和 “问题驱动”这三种教学模式加以统整,进行“问题驱动型导学案引领下的翻转课堂教学”(简称“PGF”教学模式),更有助于发挥各自的优点。

本文以“原电池”课堂教学的实践为例,探讨如何将这三种教学模式进行统整。

一、“PGF”教学模式的主要流程

依据“翻转课堂”“问题驱动”及“学案导学”教学模式的本质,“建构主义”与“掌握学习”理论的核心,“PGF”的主要教学流程为:以“问题驱动型导学案”为引领,进行课前自主学习、课中实践探究、课后拓展应用三步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PGF”课堂教学的整个流程及教学理念如图1所示。

此教学模式的实施,首先是基于课标与学情,制定出切实的、符合学生最近发展区的三维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更好地落实新课标的教学理念。然后,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录制微课视频,便于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最后,基于问题驱动设计好课前、课中及课后的学生导学案。本文以“原电池”的教学为例,阐述实施的过程。

二、“PGF”教学的实施过程

(一)课前充足准备

课前的充足准备是“PGF”教学模式得以顺利进行的前提。我们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课前准备。

1.基于课标与学情,确定教学目标

在教学“原电池”内容时,新课程标准的相应要求是:“举例说明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关系及其应用”。学生在进行“原电池”的学习前,已经具有以下的知识与能力基础:①通过前面有关对金属性质、氧化还原反应等知识的学习,学生了解了金属与酸反应的规律及电子转移的本质,为本节课的课前视频学习提供了知识方面的保障;②通过初中及高中的化学学习,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动手与观察能力、分析探究与归纳能力,为本节课进行的学生分组探究实验的教学提供了能力方面的保证。基于这样的课程标准与学情,本节课的三维教学目标主要设置为以下几点:①掌握原电池的概念、工作原理和简单原电池的构成要素,能设计简单的原电池;②通过一些实际情境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及探究实验的设计与操作,提高学生综合运用原电池知识的能力,并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有效构建知识的能力;③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化学的价值与魅力,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与热情,并树立化学的学科观念,提升化学学科素养。

2.基于现代信息技术,录制教学视频

要实现翻转课堂的教学程序,录制必要的课前课后教学视频是必不可少的。

“原电池”部分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均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实质是电子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而这种微观粒子的移动是抽象且肉眼无法观察到的,但是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用PPT、Flash等技术可以将电子的移动过程与方向直观地展示出来,从而完成预设的教学目标。在设置教学视频时,针对不同学生的需求,我们可以设置以下两个导学微视频:①有关原电池原理的教学视频。这个作为主要视频是所有学生在课前都必须观看的,主要内容是介绍原电池的定义、工作原理,展示出锌-铜-硫酸原电池中电子移动过程及相应的反应。②有关原电池装置改进的教学视频。这个作为选学视频,可以让有兴趣的学生课前或者课后观看,主要内容是找出单液原电池的缺陷,并提供带有盐桥的双液原电池的改进装置,为以后选修内容中更进一步的原电池学习埋下伏笔。

所有的教学视频,可以通过U盘、班级QQ群或者网盘等方式共享给学生,让学生在问题驱动型导学案的引领下,进行课前自主学习。

3.基于问题驱动,设计学案导学

在课前自主学习阶段,为了给学生的自学指明方向,导学案的宏观引领必不可少。针对本节课的课前“原电池原理教学视频”,课前的自主学习导学案设计了两大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对视频中4组实验的现象及原因的回顾与分析,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小结,以表1的形式出现。

第二部分是对原电池的定义、工作原理(以锌-铜-硫酸原电池为例)及构成要素的分析,以知识点填空的形式出现。通过这样的学习引领,让学生在看自学视频内容的过程中有重点的进行观察与思考,从而慢慢地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课中合作探究

课堂上的教学,主要是通过“问题驱动型导学案”引领,进行课前知识回顾与课堂实验探究。在小组合作探究及情境问题的解决中实现学生对知识的把握、能力的提升及情感价值观的养成。

1.问题驱动导学案引领课前知识回顾小结

这阶段主要是对课前学生的自主学习内容的小结,并归纳出普遍问题让学生进行讨论。此阶段分两步,第一步是对基本知识的回顾。对于学生填写的表1,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学生的典型错误投影出来,见表2。

同时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思考、讨论并做出评价。

经过讨论,学生指出两点错误:第一,实验4中的气泡是在Cu片表面产生而不是在锌片表面;第二,实验4中的电子沿导线到Cu片上,而不是“走”溶液。经过对错误的讨论,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第二步是对基本原理的回顾。教师引导学生简单地画出锌-铜-硫酸原电池装置图,标出电子与电流的移动方向,并写出电极反应与总反应离子方程式。经过对电池反应的书写,实现学生对知识的内化。

2.问题驱动导学案引领课堂学生实验探究

这阶段主要是教师利用“学案”进行问题引领,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活动,并建构知识体系,解决实际问题。具体到课堂上,教师可以为学生准备好实验所需要的器材,引导学生按照以下顺序进行课堂学习活动:①课前实验亲身体验;②分组设计探究实验;③巩固探究所得结论;④应用知识解决问题;⑤知识回顾形成体系;⑥联系实际升华知识。

在这些教学环节的实施过程中,教师既要充分运用学案中的问题引领,又要充分运用纸质学案的记录功能做好相应文字记录。具体的设计以其中的几个环节为例。

(1)课前实验亲身体验

该环节主要目的是希望学生通过亲身实践与体验,重现课前视频中的Flas。由于动画毕竟是仿真而不完全是实际,因此在学生进行亲历实验时,会出现很多与视频不同的现象,这时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导学案中的“问题组”进行有向引导,引领学生在实践中观察并思考一些不容易被关注到的问题。

问题1.组成原电池装置后,是否只有铜片上出现气泡?

问题2.各组实验中反应速率是否有差别?通过亲身实验体验,学生发现以下现象:①将Zn片和Cu片用导线、电流表连接后插入稀H2SO4中时,除了Cu片表面产生气泡外,Zn片表面也有气泡;②构成原电池的装置产生气泡速率明显快于其他几组实验。

(2)分组设计探究实验

这一环节,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利用给定的实验材料,通过分组设计实验来探究原电池的构成要素。这就需要教师进行“问题引领”,并利用好“学案”,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过程、现象与结论的记录,以便实验结束后的组间讨论。

问题3.推理假设简单原电池的构成要素有哪些?

问题4.你可以设计什么样的探究实验来探究你的假设?

学生设计了很多不同的实验操作,并都在学案中完整记录。在学生分组实验的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个别交流与适时引导。在各组均完成后,请每组的代表简述本小组的实验过程及得出的结论,其他小组进行评价并补充。

(3)应用知识解决问题

这一环节,主要目的是通过一些生活实际中遇到的问题,来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与巧妙运用。同样,“问题组”的引领和学生的小组讨论必不可少。

问题5.锌铜硫酸原电池中锌片表面为何也有气泡?

问题6.“请你当医生”中,如果你是特邀专家,你会为她开出什么样的药方?

这里的“问题5”与前面的“问题1”相呼应,让学生有释疑的愉悦感;而“问题6”是实际性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到化学的神奇。

需要指出的是:想要在课中真正将“问题驱动”、“学案引领”下的合作探究活动合理地落实到每个学生,还特别需要注意两点:第一是“问题链”的设计。在“问题引领”过程中,每个环节设计的问题,一般不要超过三个。如果问题太少,则问题容易概括化,不利于学生展开讨论;如果问题太多,则问题容易简单化,学生不需要讨论即可得出答案,不利于学生的思维开拓。第二是关注“边缘化”的学生。每个班级总会有一些性格内向,或者思维相对较慢的学生,这些学生在分组活动中,往往会表现得比较消极,很少甚至根本没有参与到组内的探讨与实验。这时候,教师要及时关注:针对性地轻声提出一两个相对简单的问题,单独让其回答,并在进行组间学生探讨分析时,将这些学生的观点呈现出来,让他们感受到教师与同学的关注,帮助他们慢慢地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慢慢地走出“边缘化”的角色。

(三)课后回归生活

此阶段为导学案的最后部分,可以设计一些学生回归生活的小实验与小探索,让学生利用家里的生活常用品来制作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发明,小创造。例如可以让学生回家自制一个水果音乐电池,可以让学生研究一节废干电池的内部结构,分析探讨它的工作原理等。这是检验教学效果的很好方式,是提升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联系生活的重要方式,也是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理念的最佳方式,这也与新课程改革的理念相吻合。

同时,这部分的内容也可以加上一些引发思考的元素。比如,在家庭实验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自制一个水果电池来给一个灯泡供电,然后提示学生观察灯泡的亮度变化。学生会发现灯泡的亮度时刻在变,再次通过“问题引领”,询问学生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从而引出这种原电池装置的“电流不稳”的缺陷,进而引导学生观看有关双液原电池的教学视频,作为下一个教学内容的起点。这样就可以实现“PGF”教学的无限循环,一课套一课,将上一课的结束,作为下一课的开始,将课堂的时间充分还给学生。

三、结语

“PGF”教学模式是集中 “问题驱动”、“学案导学”及“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优势的一种高效教学模式。

一方面, “PGF”教学模式,从教学设计到教学视频的录制、网络自学、协作学习、个性化指导、 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是对传统教学的颠覆。把知识接受放到课前学生自主个性化学习,将课堂还给学生,课堂上学生进行新知识的讨论、验证,分组自行设计探究性实验并归纳和总结,最后进行知识能力提升与运用。体现了以探究性实验为手段,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知识为主线、思维为中心的真正的素质课堂教学,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知过程相统一,使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对知识与原理的理解更深入,从而可以更好地解决生活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以“问题驱动”的方式进行课前和课堂上的活动,通过问题链的形式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融合与理解,并在课堂与课后进行问题的解决和回归生活化,这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线索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思维,进而学会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完善人格,为其终身发展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