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另一视角:电视剧《婆家娘家》中冯桦的性格成因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另一视角:电视剧《婆家娘家》中冯桦的性格成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小姑子冯桦是电视剧婆家娘家》中最善良的婆家人,和其两个哥哥的性格截然不同。从遗传和后天影响因素两个角度论述了冯桦性格成因,并从冯桦从小的隔代教育角度分析了冯桦的性格形成,提出了早期依恋形成时期父母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冯桦 性格 隔代教育 依恋

《婆家娘家》中,冯桦是李琳扮演的女主人公华芸的小姑子,是婆家人中对大嫂华芸最好的,也是一个称职的姑姑。在华芸母女的生活陷入极度困境时,善良的小姑子冯桦让母亲帮助华芸,遭到拒绝……华芸5岁的女儿因为婆婆的疏忽被摔成植物人……

冯桦把自己攒下的5000元钱给了华芸,谎称是母亲给巧巧的医药费。冯母得知女儿冯桦给华芸钱后,对女儿大发雷霆。巧巧出院后,华芸不愿再劳烦母亲,打算和女儿一起住到婆婆家让女儿养病……

冯桦和华家人把巧巧接到冯家时,没想到冯母竟然堵在门口坚决不许华芸母女进入。

在整个婆家人中,小姑子冯桦是最善良的婆家人,当然公公冯席墉相比较而言还是不错得,就是在家没什么发言权,也不掌握经济大权。真的很喜欢这个小姑子冯桦,她出生在那样的家庭却还是那么优秀、善良、可爱。尤其是她为了给开巧巧治病:学扎针灸,竟然在自已的身上练习,使人看了都心痛。

我觉得一部电视剧能深入人心,说明第一是拍得不错,第二是剧情吸引人,第三接近生活引起共鸣。冯桦虽然是电视剧中的一个配角,但是从她身上我们可以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婆婆和她的两个儿子很贪财,而唯一的女儿却能“出污泥而不染”呢?从冯桦的成长经历中我们可以得出她是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的,这就反映了社会上出现的比较多得一种教育现象――隔代教育。

一、冯桦性格形成的心理学因素

1、遗传因素的影响

遗传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俗话说得好,“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来会打洞”。一般来说,遗传上,外貌和性格等儿子随母亲多一些,女儿随父亲多一些。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孩子在性格上与父母具有相似性、继承性。不过也与后天的培养有关。正如巴甫洛夫所说:“性格是先天与后天的合金,性格来源于祖代的遗传,在现实生活中又不断改变、完善。”性别差异对人类性格的影响也有明显的作用。一般认为,男性比女性在性格上更具有独立性、自主性、攻击性、支配性,并有强烈的竞争意识,敢于冒险:女性则比男性更具依赖性,较易被说服,做事有分寸,具有较强的忍耐性。

冯桦的性格一定程度上遗传了父亲,而冯楠、冯桉则更大程度上遗传了母亲的性格。

2、后天环境的影响

环境因素主要指家庭、学校和社会对一个人个性形成的影响。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有其父必有其子”,就形象地说明了家庭因素对人的个性的影响。家庭所处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水平、家长的教育态度与教育方式、家庭的气氛、儿童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与所处的地位等等,都对儿童性格的形成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讲,“家庭是制造性格的工厂”。

(1)家庭成员之间特别是父母之间的相互关系处理得好坏,会直接影响儿童性格的形成。一般来讲,家庭成员之间和睦、宁静、愉快的关系所营造的家庭气氛对儿童的性格有积极的影响: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猜疑、争吵、极不和睦的关系所造成的家庭紧张气氛,冯母的霸道、专横,冯父的胆小、怕事,家庭中唯利是图,孩子年龄越小,受母亲的影响就越大。冯桉为了从母亲手里要钱撒谎.爱说大话,对金钱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其母亲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冯桦两个哥哥都受母亲的影响,爱钱如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冯桦从小被送到爷爷奶奶处抚养,较多得受爷爷奶奶性格的影响。家庭是儿童出生后接触到的最初的教育场所,冯桦幼时的家是爷爷奶奶的家,从冯父身上可以看出性情相对还是比较平和的。

(2)社会和社会实践中职业的种类、劳动报酬、荣誉、与领导和同事的关系都会对个性的变化起着重要作用。职业的不同也直接影响人的个性。冯桦是一名教师,接触的是天真可爱的学生:冯楠是经理,有机会、有权力接触大量的金钱:而冯桉则无正当职业。整天跟狐朋狗友喝酒、吹牛,被妻子压制。瞧不起,所以整天梦想发大财,天天惦记着从母亲那里骗点钱。

(3)儿童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及扮演的角色,也会影响其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如父母对子女不公平时,受偏爱的一方可能有洋洋自得、高傲的表现,受冷落的一方则容易嫉妒、自卑。

在这个家庭里,母亲是强势的,两个哥哥是受母亲器重的,因而肆意妄为:只有父亲比较重视冯桦的意见。

二、冯桦性格形成中隔代教育的影响程度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下以冯桦为代表的那些从小被父母送到爷爷奶奶或姥姥姥爷处生活的孩子的内心真实想法:

在上世纪70、80年代遭遇过这种情况的孩子很多,很多父母工作忙,就把孩子送到老家抚养,等上学了再接回来,有些甚至到了上初中才被接到父母身边。那么这些孩子回到父母身边后与父母的关系如何,发生过怎样的内心冲突,这是很少被关注的。下面我们从一些当事人的叙述中来剖析他们的心理。

案例1有一个家庭重男轻女,为了生男孩,生了第二个女孩后就把女孩送到千里之外的老家,由年迈的奶奶抚养。一开始,女孩的母亲一直非常想她,以泪洗面,但距离太远,也不能回去看望。而一年之后,女孩的父母又生了一个大胖小子,再加上女孩没有在她身边长大,于是想念女孩的心就渐渐淡了。

这样的日子过了七年。七年后,女孩到了上学的年龄。她的父母将她接到了身边。故事并没有朝着一家团圆其乐融融的方向发展,女孩没有如电视上演的那样看见父母热泪盈眶的扑过来,她眼里有的。是冷漠、倔强、仇恨!

一个70岁的老人来带孩子,无论体力还是精神,无论知识还是关心程度,都有一定问题.这样带大的孩子,问题肯定有。

由于她从小在奶奶身边长大,说的是那边的方言,跟本地的方言格格不入,于是她一开口会受到别人的嘲笑!当她明白这点之后就不怎么开口说话,于是更加沉默!但大家很快又发现了孩子心理上的问题。由于从小和奶奶一起,奶奶有什么都给她吃,导致了她的独占心理特别强,再加上突然来到了陌生的地方的不安全感,她看见的任何东西都要归自己所有,任凭自己处置,别人动一下,便会大哭大叫!

前面说到,女孩有了一个比她小一岁的弟弟,这个弟弟聪明可爱,甚得父母的欢心,自小肯定是有什么吃的都由着他,娇生惯养。

可这时候来了个女孩,看不得父母对弟弟好,必须有什么好的她先挑,挑完了才能给弟弟!父母也觉得有愧于她,有时候也依着她一点,至少能做到她和弟弟公平,但心理 上不一样,对弟弟的爱是发自内心的,全心全意的想把好的给他,而对女孩则是一种弥补,一种求得表面的平衡,虽然表面上比较公平,但相信从心里,她父母爱的还是那个最懂事乖巧的男孩子。女孩刚来的时候像个刺猬,谁一靠近她的房间就要哭闹,把人家赶走。不和大家交谈,不愿意到亲戚家,哭着找奶奶。

十年过去了,后来女孩也是比较懂事的.假期打工挣了钱交给母亲。可是后来女孩和弟弟都出去上高中了,母亲专门跑到学校附近租房照顾姐弟俩。但从此女孩却变得比较反叛,老是欺负弟弟,故意折磨母亲,学习成绩也一落千丈。

原来女孩的处处懂事。就在于想要得到父母对自己和对弟弟一样的待遇,两个人都到外地上学了,父母离得远了,给钱当然是一样的,所以觉不出来什么,可是母亲的到来,反而会让这个小女孩看到或者觉得到底母亲还是真心的爱弟弟,因为天天见面,从一些细微的动作和不经意的话语中,都能体会到母亲对自己还是不如对弟弟。孩子的心是最敏感的,貌似一样的对待和真心,真的能让敏感而好强的孩子受到很大的打击。她可能也会想:既然我作了这么多的努力都得不到你们的真心,你们对我的好都是虚伪的,索性我也不再去讨好你们,宁可你们真正的讨厌我,也不用再看你们虚伪的嘴脸。这是一个比较极端的个案。

案例2我的一个高中同学也说过她的经历。原来她也是小时候在奶奶家长大的,虽然后来来到了父母身边,父母对她也很好,但弥补不了的是小时候的那份孤独无助!

案例3.我小时候有过一段这样的经历:虽然我没有被送走,只是我的弟弟比我小9岁的,传统的母亲当然是比较喜欢弟弟的,并且弟弟也是最小的嘛,我还有个姐姐,也很懂事的,爸爸上班,妈妈要做农活,奶奶不给帮一点儿忙,弟弟就没有人照顾,所以姐姐上完小学主动要求回家帮忙照顾弟弟,父母觉得亏欠了她,自然也对她好一些,所以那几年.我都觉得自己是被遗弃的,如果爸爸妈妈有时候批评了我,甚至死的心都有。还好爸爸那时候还是关爱我的,所以我的性格才没有那么极端。

我们从一个客观的角度来评价案例1中的女孩,她之所以性格如此,很大程度上在于其父母没有给与她和姐姐、弟弟一样的待遇,从小没有再父母身边长大。像女孩这种情况现在最需要的就是爱和关怀,只有这样才能温暖她的心!如果在父母身边长大,她怎么会这样。和父母没什么感情,长大后看到姐姐,弟弟和父母很亲。自己倒象个外人。她做为一个多余的,碍眼的家庭成员,来到这个世界,从小被抛弃,长大被排挤,还有什么值得她宝贵的,父母不慈,姐弟不睦。

中国父母总有一种旧式家长的权威,觉得对她好点儿就是弥补了。但事实上对她也不好,再好也赶不上对她弟弟好。孩子的世界很小,小得只有爸爸妈妈。孩子需要妈妈,这是天性,这种亲情是任何其他亲人取代不了的。比如孩子在学说话的时候,每天都有新词,每天都会说出些令人捧腹的童言童语来。只有自己的父母,看到孩子一点一滴的进步,发自内心的高兴,认为什么辛苦都值得。

从以上案例中我们不难看出:不管父母承不承认,不是自己亲手带大的无论在物质上条件上给他(她)多少,那种发自内心的关爱总是要小于身边的那个孩子的。不管男孩、女孩,父母对孩子们都要一碗水端平,不偏心。每个孩子都是需要父母的关爱的。

从小不跟着自己父母长大的孩子,在心理上与父母有隔阂感。孩子会认为父母不疼爱自己,而疼爱那些在父母身边长大的孩子。儿童时期也是孩子性格形成的关键期,良好的家庭氛围对孩子性格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那么我们就不难理解冯桦有那样自私的妈妈,而冯桦却非常善良,在大嫂、侄女遇到困难时及时出手相帮,比较有人情味。也就理解冯桦在家里为什么经常与母亲争吵,互相看不惯,母亲经常抱怨怎么这孩子一点儿不随自己呢!不难看出母女之间的对立。这是因为从小冯桦没受到母亲的影响。

隔代教育有利有弊,利是能让孩子父母腾出时间精力专心工作,不为孩子所累:弊是孩子的心理成长时期与父母长期分离,不利于亲子关系的建立,孩子在孩童时期依恋的对象是照顾他(她)的爷爷奶奶(姥姥姥爷),对他们的感情就像对自己的爸爸妈妈一样,而长大后回到父母身边,父母对他们就是熟悉的陌生人,父母和孩子之间都要重新磨合,去适应对方。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完全把孩子送回老家抚养的现象已经较少,就是有,也是较短时间,在孩子3岁能上幼儿园就接回父母身边了。有些国外的留学人员也有把孩子送回国内抚养的。为了孩子的心理健康,为了我们能和自己的孩子有较好的亲子关系,在孩子3到5岁依恋情感形成的关键期,请一定让您的孩子在您的身边长大,这是任何其他人替代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