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不同地区农民工教育回报率有何差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不同地区农民工教育回报率有何差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通过使用2013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利用分位数回归对农民工教育回报率是否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进行探讨。研究发现:农民工教育回报率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东部地区的教育回报率是中部地区的4.16倍、西部地区的2.2倍;初中及以下教育程度的教育回报率区别不大,高中及以上才存在较大变化。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农民工 教育回报率 地区差异 分位数回归

[中国分类号]G411 [文献标识码]A

城镇化在未来中国的战略版图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是中国发展的一个动力源泉。“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在党的十八人中首次提出,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研究发现,劳动年龄人口数量不断增长,人口抚养比持续下滑所形成的人口红利,为经济增长提供了计划外的动力。近年来,农民工群体的收入和福利状况备受关注,对其教育回报率的研究也逐渐增多。笔者选取了收入和教育回报率的视角研究农民工问题。研究发现,不同地区间教育回报率客观上存在较大差异性,教育回报率的地区差异显著影响了不同教育水平劳动力的相对迁移。

数据描述

笔者采用的数据是国家人口计生委提供的2013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划分标准,笔者将调查的31个省(区、市)分为东部地区(北京、上海、河北、江苏、浙江、广东、福建、辽宁、山东、天津和海南)、中部地区(山西、吉林、安徽、河南、黑龙江、江西、河北和湖南)和西部地区(内蒙、青海、广西、四川、贵州、甘肃、云南、重庆、、陕西、宁夏和新疆);将被访者受教育程度按照学历高低的维度分为研究生、大学本科、大学专科、中专、高中、初中、小学和来上过学。

从地区来看,未上过学的农民工在东部、西部地区所占比例稍大,分别为1.7%、2.7%,其中西部所占最多,而中部地区所占比例稍小,在1%左右。小学程度的西部所占比例最大,约为19.3%,其次是东部地区在13.8%左右,中部地区所占比例最少,为9.7%。初中教育水平东部、中部地区所占比例相差不大,分别为59.5%和59.7%,要高于西部地区的55.3%。高中程度中部地区以18.5%高于西部地区的14%和东部地区的13.8%。大学专科程度的东中部地区不分伯仲,但是稍高于西部。大学本科程度的三个地区基本持平。

从性别来看,未上过学以及小学学历的男性明显少于女性;而初中和高中学历的女性少于男性,中专和大学专科阶段的男性少于女性,大学及以上的男女所占比例差不多。

研究还发现,月收入和月支出都随着受教育程度的提高而提高。研究生程度的平均月总收入约为7940.38元,平均月总支出约为3567.59元,而未上过学的平均月收入约为4506.22元,平均月总支出约为2148.44元。国内外大量研究成果也都表明,教育与收入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同时受单个人力资本存量的影响,拥有较高人力资本水平的劳动者一般有较高的生产效率,从而能够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更高的收入。

模型及计量分析结果

本文将使用2013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对农民工教育回报率是否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进行分位数回归并分析结果。其中,作为被解释变量的收入为连续变量,教育水平为有序的离散型量。采用2013年初始调研数据,将收入部分存在缺失值的样本全部删除。性别部分的调查样本经过处理全部变为0-1变量。删除城市户籍人口,有效样本量148049个。数据分析过程主要采用Stata13.0进行分析。

对于教育这种解释变量而言,教育回报率可以体现出其价格。利用分位回归的方法在保证估计的教育回报率更加稳健的前提下,还可以针对条件分布的多个分位点进行姿恪1收叩暮诵慕崧劬咛謇此担在各分位点上,东部地区的教育回报率明显高于中部和西部地区。就教育因素而言,不考虑性别因素影响,东中西三个地区总体趋势是一致的,即收入层次较低时,教育对收入影响没有较大变化,随着收入层次变高,教育对收入提高的影响越大。在10%分位点时,东中西部地区教育回报率分别为:0.34、0、0.23,并无明显的不同,随着分位点的提高,教育回报率开始呈现出差异,在90%的高分位点时,上述三个地区的教育回报率分别为:4.41、1.06、1.98。东部地区的教育回报率大体是中部地区的4倍,西部地区的2倍。

就性别因素而言,教育水平一致的情况下,低收入层次下男性的工资高于女性,但是随着收入层次的提升,男性的优势反而消失,女性比男性对于收入提升更有优势。这并不难理解,在教育较低时,多数行业都是体力输出,此时男性在生理上比女性更为合适,女性由于生理的原因并不适合从事一些重体力劳动。对这一结论的解释,本文提出的假说是,对于女性来讲,教育程度的提高不仅具备与男性一样的直接增加生产力以提高工资的作用,还可通过降低女性在劳动力市场中受到的歧视程度,从而间接增加工资收入。

结论

笔者采用国家人口计生委提供的2013年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通过分位数回归的方法,实证研究了农民工教育回报率的地区差异。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

不论是哪一个分位点,东部地区的教育回报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具体而言,东部地区的教育回报率是中部地区的4.16倍、西部地区的2.2倍。高分位点时全国平均教育回报率低于东部地区,这就导致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农民工更愿意进入东部地区。这一方面反映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明显的差距,另一方面这种教育回报率的地区差异主要是由外部因素引起的,即经济发展的地区差异所导致的。因此,大力发展中西部地区的经济,是扭转地区教育回报率差异的治本之策。

收入层次较低时,教育对收入影响没有较大变化,随着收入层次的提高,教育对收入提高的影响越大。因此,在继续夯实“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应该开始摸索高等职业教育和普及高中教育,有条件的地区甚至可以探索普及大学教育。在目前形势下,农村经济形式还比较单一,大部分农村地区居民的发展方向主要是传统农业、资源型企业、外出打工等。在这种状况下,教育基本成为农村居民突破现状的为数不多甚至是唯一的路径选择。但是,由于农村地区的教育相对落后,使得农村地区的考生在竞争力方面显得先天不足。因此,国家一方面应该加大农村地区教育投入,另一方面应该加大农村地区高考录取比例,采取一些政策的倾向性措施。

就性别因素而言,教育水平一致的情况下,低收入层次下男性的工资高于女性,但是随着收入层次的提升,男性的优势不复存在,女性比男性对于收入提升更有优势。此外,相关研究也发现,随着“家庭化迁移”趋势的增强,女性“迁而不工”的问题也越来越突出,这都影响到了女性农民工工资收入的增长。因此,降低“辍学女童”比率,增加农村地区教育投入,对于改变男女收入的性别差异具有重要意义。

收A层次较低时,教育对收入影响没有多么大的变化。事实上教育和收入回报率存在一定的门槛效应,所以说我国应大力发展农村地区的职业教育和培训,以增加农村居民的职业技能,增加其人力资本价值,在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增加社会稳定度的同时,还能够满足产业结构调整对于新型农工的需求。

(作者单位均为北京大学)

[注:本文为“北京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15JDZHC007)的阶段性成果,同时受到“中国博士后基金”资助(项目编号:2015M580955)]

[参考文献]

①蔡P、王美艳、曲h:《中国工业重新配置与劳动力流动趋势》,《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第8期。

②高文书:《进城农民工就业状况及收入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6年第1期。

责编/张蕾 孙(见习) 美编/杨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