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庄子》中的连绵词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庄子》中的连绵词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庄子》恣睢的行文风格早已为世人所熟知,而其中连绵词的使用却被许多人所忽视。本文研究《庄子》中的连绵词,主要从语汇和文学性两个角度对其进行细致的研究。对其中的连绵词进行列举和统计。对《庄子》中的连绵词进行词义上的解释和探索、特点上的概括和总结并分析其对于文章的实际作用。

连绵词的定义和分类:

1.1定义:连绵词又称联绵词,是双音节语素的一种,它由两个音节联缀成义而不能分割的词,连绵词有两个音节,但仅为一个语素。因而我们可以概括的将连绵词概括为单纯的复音词,即把两个音节合起来表达一事一物且两字不可分割。

1.2分类:对于连绵词的分类,学界看法趋于一致,主要分为三类:双声词。双声词指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的连绵词。如“伶俐”“蹊跷”;叠韵词。叠韵词指两个音节的韵母相同的连绵词。如“骆驼”“徘徊”;非双声叠韵词。非双声叠韵词指既非双声又非叠韵的连绵词,如“寂寞”“仓促”。

2.《庄子》中部分连绵词的释义和探索:

2.1《庄子》中的连绵词情况:《庄子》中的作品,文笔恣肆,具有浪漫主义风格,瑰丽诡谲,意出尘外,是先秦诸子文章的典范之作。而其中对于连绵词的巧妙运用是一大特色。《庄子》中的连绵词对于文章的气势、语言的韵律、意蕴的表达都有着重要作用,其自身的词义和使用特点亦有值得探究之处。

根据笔者的统计,《庄子》中双声连绵词有13个,叠韵连绵词有35个,它们虽然词性各异、意义有别,但都在文章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为文章增色。下面就从连绵词本身的释义和它们的特点、作用进行具体分析。

2.2《庄子》中连绵词的疑难考释:《庄子》成书时间较早、年代久远,古今语音、语义和语用差异明显,难免会出现许多疑难字词。而连绵词词义的缺失可能会导致连绵词的错认、漏认以及文章含义的误解,也就无法进一步了解和研究连绵词的特点及其在文章中起到的作用。因而笔者尝试对《庄子》中的一些疑难连绵词进行一番释义工作,便利后续研究的进行。

望洋:《庄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所谓望洋,指的是抬头向上看的样子。作仰视貌,其实与“望洋”一词对应的应当是“昂”,因而望洋作为叠韵连绵词也就不奇怪了。

孟浪:《庄子・齐物论》:“夫子以为孟浪之言,而我以为妙道之行也。”所谓“孟浪之言”可理解为荒诞宽泛的言论,因而孟浪可解为疏阔而不精要、荒诞而无边际。

环玮:《庄子・天下篇》:“其书虽环玮,而连砦奚恕!贝艘痪湟馑际牵耗潜臼槭樗淙黄嫖叭赐鹱随和,言辞虽然变化多端却奇异可观。联系文意,可解作宏伟奇特。

乎处:《庄子・庚桑楚》:“出无本入无窍有实而无乎处。”所谓“无乎处”,指的是不见、不知在何处。由此推断出“乎处”指的是所在之处。

解垢:《庄子・l箧》:“知诈渐毒、颉滑坚白、解垢同异之变多,则俗惑於辩矣。” 成玄英疏:“解垢,诈伪也。” 陆德明释文:“解垢,诡曲之辞。”因此解垢意为诡辩伪诈的言辞。

蹇浅:《庄子・列御寇》:“小夫之知,不离苞苴竿牍,敝精神乎蹇浅。” 成玄英疏:“好为遗问,徇於小务,可谓劳精神於跛蹇浅薄之事,不能游虚涉远矣。”因此用以形容鄙陋浅薄。

禽贪:《庄子・徐无鬼》:“夫仁义之行,唯且无诚,且假夫禽贪者器。” 王先谦集解引宣颖 云:“如禽者之贪得,犹贪渔也。”因此用以形容贪于猎获。

绪余、土苴:《庄子・杂篇・让王》:“道之真以治身,其绪馀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 绪余:陆德明释文:“ 司马、李 云:绪者,残也,谓残馀也。”具体指抽丝后留在蚕茧上的残丝。借指事物之残余或主体之外所剩余者。

土苴: 陆德明释文:“ 司马 云:土苴,如粪草也。”用以比喻微贱的东西。

2.3《庄子》中的可拆分连绵词问题:根据连绵词的定义,连绵词应当是不能够进行拆分的,然而一些研究者认为,在语言实践中有些连绵词可以拆分成两个单音词,成为连绵词中的异类。而《庄子》中就有一些论述,可以印证上述观点,举一例尝试着进行验证:

叠韵连绵词“匍匐”,又作扶服等,出现于《庄子・外篇・秋水》中:“未得国能,又失其故行矣,直匍匐而归耳。”有释义为:匍匐,言尽力也。再联系同时期的其他文献看:《战国策・秦策一》:“嫂蛇行匐伏,四拜自跪榭”苏秦的嫂子俯伏在地,像蛇一样地爬行,匐伏即为匍匐,也即俯伏。二者意思相同,可以相互比较着解释,因而“匍”和“匐”实际上是两个动作“俯”和“伏”,后世释义字典也多将“匐”解释为“附”的意思,那么“匍”字便很可能与“俯”字想对应。再看《庄子》原文中,燕国人未学会邯郸人走路,又忘记自己原来的姿势,只能俯下身子伏着爬行回去了。此解释也更为通畅、细致,比较可取。

再从语音方面考虑,“古无轻唇音”,“俯”字上古的读音应当为“匐”,也与语义上的解释相互印证。不仅如此,在许多地区的方言中,匍和俯意义也是相通。成为语音例证。因而,“匍匐”实际上有“俯”和“伏”两个意思,可以进行拆分。

3.《庄子》中连绵词的特点:

3.1词性特点:根据统计,《庄子》48个连绵词中,形容词数量最多,有23个;名词次之,有15个;而动词最少,为10个。

可以比较明显的发现,形容词性的连绵词占到了将近一半的数量,究其原因,在于形容词性的连绵词的特殊表现力上。《庄子》行文恣意,多铺张描写,也有抒情表达,同时讲究辞藻的华丽,而形容词极好的满足了文章的实际需求,因而作者使用大量形容词性连绵词来达到修饰夸张的效果,契合文章风格。试举一例:《庄子・天下篇》中“乔傲乎救世之士哉”,以连绵词“乔傲”描写“救市之士”的孤傲风范,高高在上、冷峻傲气,显得入木三分。此外,《庄子》重说理时的气势和张力,创作时的想象力也是天马行空,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形容词加以支撑,而形容词性的连绵词显然能够为之增色不少。

在名词和动词的使用上,连绵词的实用性相对加强了一些。尤其名词性的连绵词,多是用以指代实实在在的事物。例如:“知诈渐毒、颉滑坚白、解垢同异之变多,则俗惑於辩矣。”中的“解垢”意为诡辩的言辞;同时,也有用其引申义的名词性连绵词,“道之真以治身,其绪余以为国家,其土苴以治天下。” 一句中,“绪余”、“土苴”分别是残丝和粪草的意思,此处引申为残余的事物和微贱的事物,用以表达低贱之意。

相比之下,动词数量最少,其主要用于表达一个明确的动作,而此功能被大部分简单的单音动词所代替,显得更为简洁准确,使用连绵词表动作有时反而显得累赘,而且动词性连绵词本来数量也不多。因此,其所占比例较小。

3.2与文章关联紧密:《庄子》中连绵词的运用同文章内容和表达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连绵词在其中实实在在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试举几例:

《逍遥游》:“是其言也犹时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将磅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一句写人的德行同宇宙万物混为一体,形容词性连绵词“磅礴”准确的描写出气势雄浑的样子,让人身临其境。

《庄子・徐无鬼》:“夫仁义之行,唯且无诚,且假夫禽贪者器。”用形容词性连绵词“禽贪”描绘出人沉迷于猎获的样子,惟妙惟肖。

再如《秋水》:“故曰天在内人在外,德在乎天,知天人之行,本乎天,位乎德。踟蹰而屈伸,反要而语极。”动词性连绵词“踟蹰”写人进退踌躇,引申为人应当顺应天道,顺势进退。既刻画了动作,也表达出内涵。

而名词性的连绵词也多确指某一个事物,如“绪余”、“解垢”等。由此可见,《庄子》中连绵词的使用均与文章的内容紧密相连,是文章表达和叙述的需要,少有单为追求辞藻华丽和音韵节奏而强行使用的连绵词,这也与抒情性作品中大量使用连绵词的情况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这也展现了《庄子》中用词的严谨和准确。

4.《庄子》中连绵词的作用:

4.1促进音韵和谐、铿锵:古人十分注重声韵和谐。而语音的音乐美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节奏的匀称感,另一个则是音韵的和谐感。汉语特有的双声叠韵现象,既能表现节奏上的错落铿锵,又能促进音韵上的和谐完备。而《庄子》中连绵词的运用无疑充分展现了散文的音韵美。例如:“庄周闻其风而悦之。以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时恣纵而不傥,不奇见之也。”一句中连用“谬悠”、“荒唐”两个连绵词,不仅在句式上显得齐整有序,音韵上更显得和谐流畅,使这一句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

4.2凸显文章的表现力:《庄子》中文章表现力极强,呈现出连绵不断、滔滔不绝之势,这不得不说同其中连绵词的使用有着很大的关系。《庄子》中连绵词数量虽然不多,但是表现力很强,刻画描写都细致入微、入木三分。像“孟浪之言”、“望洋兴叹”、“彷徨”、“逡巡”这些连绵词都在表现人物形象动作上十分到位。例如“望洋”,将人物那种迷惘、感叹的样子充分刻画了出来。而“逡巡”也巧妙的把人物犹豫不决、踌躇不前的模样展现出来。而这一系列的连绵词也多被后世所沿用,常常出现在以后的文学作品中,可见其表现力和生命力之强。

4.3促进意境的展现和文章的艺术性:连绵词的使用不仅能增强音韵和谐和文章的表现力,在烘托氛围、展现意境以及增强文章艺术性上也有很大功用。试举几例:《天地》中:“黄帝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而南望。”此处连绵词“昆仑”“赤水”虽然仅仅是名词性的地名,但其却营造出一种飘忽缈邈的意境,“游乎赤水之北”、“登乎昆仑之丘”展现出空间之辽阔无际,苍茫寂寥之感油然而生,用地名造意境,十分巧妙;再如前文所举《逍遥游》:“是其言也犹时女也。之人也,之德也,将磅礴万物以为一,世蕲乎乱,孰弊弊焉以天下为事?”一个“磅礴”将宇宙万物之宏伟表现的淋漓尽致,也顺势烘托出神人品行之高洁博大。

此外,许多连绵词本身就有很强的艺术性,像“荒唐”、“彷徨”、“磅礴”都是极富艺术气息的词语,为后世所沿用。也极大的促进了文章本身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增添了艺术作品的文化气息。

参考文献:

[1]张应斌.连绵词献疑[J].语文研究,2008

[2]杨明明.《庄子》修辞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2006

[3]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第一册[M].北京: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4]连登岗.《庄子》望洋释义辨[J].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5

[5]芮文浩.《庄子》语词考释[J].南京师范大学,2005

[6]古诗文网[Z]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