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引领学生有效观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所谓观察,就是利用感觉器官来认识事物的方法。一种是对突发事物的观察,称为被动观察;一种是有组织、有目的地对即将出现的自然现象或人为的实验现象的观察,叫做主动观察。俄国生物学家巴甫洛夫说:“应当先学会观察,不学会观察,你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可见,学会观察是何等重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不是教师直接教授能达到的,需要经过学生亲自动手实践活动,积累丰富的活动经验才能形成。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一种技能,教师要有计划地、系统地培养和优化学生的观察能力。只有学生的观察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了增强,才能提高科学课的教学质量,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高。所以在小学科学课教学中,要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就必须对学生的观察活动进行指导,让学生通过亲自的体验形成科学观察的感性认识,形成充分运用感官进行观察的能力,达到观察的有效性。
一、有效的科学观察是学生学习科学的基础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过程。它是知觉的高级形式。观察力的发展是建立在感知觉的综合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它和注意力、思维能力等有着密切的联系。观察力的培养对于学生的一生具有重要意义。科学认识是从观察开始的,观察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课堂观察环节学生常常出现无目的的或者盲目的观察,这样的观察肯定起不到任何作用,只是徒劳地浪费时间而已,更别说教师想在观察中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了。没有明确的目的,会让很多有价值的信息漏掉。小学科学中的“观察”是指学生“运用感觉器官去感知事物的性状特征”的活动过程。小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是以其感知水平为基础的,而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感性认识活动,任何观察过程都包含观察对象和观察主体,又是在自然状态中、不加任何条件进行的。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的,观察还是一个过程,是需要持续不断进行的。观察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离不开观察活动的参与。从科学角度来说,观察也是一种科学探究的方法,作为探究方法的观察,就是科学观察,那就要在理论的指导下,通过感觉器官、各种仪器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感知和描述研究对象,获得科学事实或感性材料的过程。科学观察是一种简便易行的获取研究资料的常用方法,最初阶段的观察是通过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手摸,运用感觉器官有目的地去感知事物的性状特征,可以使学生与观察对象直接联系,获得直观、形象的感受与体验。对于小学生来说,这是一种很容易轻松地学习运用的探究科学的方法,掌握有效的科学观察对于他们进一步学习科学是至关重要的。
二、激发学生有效的科学观察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源泉,只有学生有了观察的兴趣,才能让观察具有有效性。小学科学课所涉及内容都是学生喜爱的、具体的、直观的自然事物和自然对象,学生对他们的认识、观察是一种最直接、最常用的方法。我们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就要提高学生的观察兴趣。所以在每个观察活动的开始,教师不要急于让学生观察,应该在观察的开始让每个小组讨论观察步骤、观察重点,汇报后教师可以再次强调观察的重点,巧用语言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带着目的或者兴趣去观察时,他们才会认真、仔细地把要观察的内容看清楚,这样的教学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培养学生有效的科学观察的能力
观察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科学探究技能之一,也是最基础的探究科学的方法之一,但是,有效的科学观察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必须要经过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指导和科学的训练。因此,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是小学教师一项既重要又艰巨的工作。学生只有通过观察,认识了事物,才能反映事物。而要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就要具有正确、细致的观察力。所以,培养小学生的观察力,不仅是小学生认识事物、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也是发展他们智力的基础。
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进行科学观察技能的培养,掌握细致、认真的观察品质。小学生的观察是没有规律、漫无目的的,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必须对学生的观察进行引导,让学生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低年级学生随意性较差,观察事物零乱、不系统,看到哪里,就是哪里。他们的知觉主要受刺激物的特点和个人兴趣爱好所影响,排除干扰能力较差,集中注意观察的时间较短,观察的错误较多。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对学生的观察进行有效引导,提出观察目的和任务,让学生的注意力指向观察对象,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对于稍高年级的学生要培养他们自主提出观察的目的和任务,让学生自己带着问题去观察。这样观察目的明确,学生观察时就能分清主次、先后,提高观察的有效性。
在培养学生有目的的科学观察时,要先掌握科学观察的方法。科学观察的方法有很多,我们在教学中指导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科学观察方法。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观察。①观察要有序、全面,可以从头到尾、从上到下、从近到远、由局部到整体等等。②明确观察的主次,明确出观察的重点。③要明确观察的类型,运用多种感官,多方面、多角度地观察事物。④借助科学仪器时,指导学生正确使用,规范操作。
观察是描述的基础,描述是观察的呈现。科学观察不要停留在观察活动的本身,更要会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对信息进行概括、整理。观察的同时,要求学生客观、真实地记录,记录可以采用画图、图表等形式,这样有利于促进学生观察的积极性,使他们在观察的过程中更认真、细致,观察结果更真实,而且还可以让学生在观察结果中不断发现新的问题,促进学生观察能力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科学的观察方法,还要养成科学观察的习惯。持之以恒的观察,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和观察习惯,对学生观察力的提高也会有很大帮助。这一点比观察本身的收获更为重要。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每时每刻都处在运动变化之中。因此,观察不能只从静态的角度进行,还要从动态的角度,对事物的发展变化进行跟踪观察,才能掌握事物的特点和规律。这就需要在较长时间内持之以恒地观察才能做到。
为了避免将观察教学流于形式或脱离实际,教师要给学生创造机会,通过各种机会对学生进行观察力的培养,通过让学生参与活动,日积月累,让学生亲身感受、体验并形成自己的习惯,教师用激励的语言促进学生的进步,让学生把科学观察变成习惯。
【责编 田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