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国际化背景下中国传统器乐古筝艺术的个性发展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国际化背景下中国传统器乐古筝艺术的个性发展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任何一门艺术都需要不断传承与创新,方能保持永久生命力。古筝艺术的教学与创编同样面临着历史传承与创新的选择。文章探索了在中西音乐文化交融以及传统音乐与现代音乐不断碰撞的背景下,古筝艺术的建设和发展

【关键词】古筝艺术 音乐文化 创造性

人类将丰富的情感与大脑意识相互交融,创造了人类物质与精神文明世界,并成为世界的主宰。随着时代的进步,如何在国际化背景下将原有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征进行保留,又能够用创造性思维将新旧事物联系起来,使其相互影响促进,是明确学科教育目标和内涵的指导方向。

一、对“传统”的辩证理解

传统是一个特定的概念,它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内容上说,传统是一个历史时期的规律总结,与当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相适应。就学校的音乐教育而言,学生需认真比较中西音乐的区别,既要学习西方音乐的根本精神,又要沿袭中国传统音乐的优秀基因,进行新的创造。

二、国际化背景下古筝艺术的变革

古筝,以其独特的音乐表现力和优美的音色备受人们的青睐。在现代古筝作品的创作中,作曲家采用西方作曲手法,与中国民族传统音乐基因结合在一起,产生独特的美感,涌现出大批令人耳目一新的优秀现代筝乐作品。这些作品在创意、曲式结构、创新演奏技法等方面都有突破性的发展。多元化的发展是中国筝乐艺术符合时代气息的顺势而为之举。

(一)国际化背景下古筝作品题材个性化表现

古筝作品创作题材的多样性表现,反映了创作者已经开始立足于新角度,以更宽广的视野去审视中国筝乐的发展道路。古筝作品题材个性化的表现打破了以往创作思路单一化的局面,为古筝演奏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使筝乐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性局面。2014年,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的“第二届弹拨音乐节”新作品会中,题材新颖的作品有《紫弦》《冬虫・夏草》《八面风》《寻境》;将现代审美意识融入古代民族精神题材的作品有《箜篌引》《楚魂》;反映民俗题材的作品有《湘舞》《黔中赋》;还有与德彪西钢琴曲同名的筝曲作品《帆》。这些都为传统筝乐艺术带来了风格迥异的音乐语言。

(二)古筝作品的命名“西洋化”

很多古筝作品的名称不再是江南丝竹的《三六》,或者令人浮想联翩的传统筝曲《寒鸦戏水》,而是打破固有思维,尝试借鉴西方音乐命名的形式。如赵曼琴1976 年创作的作品《绣金匾随想曲》;王建民1989 年创作的乐曲《幻想曲》;徐晓林1991 年创作的筝曲《抒情幻想曲》。

(三)作品曲式结构“西洋化”

2011年,青年作曲家刘畅创作的筝曲新作品《静水流深》①,分析曲式结构可以看出:主旋律线贯穿全曲,运用西方作曲技法不断进行“重复――变化――衍伸”,每一个段落中都能找到主题的影子,在听觉上不断加强旋律的记忆。为了避免过于西洋化,作曲家尽量避免三度的出现,延用中国乐曲常用的平行五度;慢板中“散四段体”的结构,使整个情绪的表现层层递进、相互映衬;在织体结构上,以“点线面”三个层次进行不断地收缩与扩张,使得全曲风格十分现代,却也不失清高淡雅,给人一种出世之感,意味绵长且正与道家思想不谋而合。

(四)古筝定弦倾向“西洋化”

在当今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中,演奏家和作曲家纷纷开始了探求筝曲创作的变革之路。首先是在不改变古筝形制下创新定弦法,即人工调式,重新按乐曲所需音列进行音阶定弦。其次是古筝形制的创新。根据新作品需要,吸取西方键盘器乐经验,从而满足古筝传统定弦无法表现的音域。如七声制古筝(日式筝)、脚踏式转调筝,以及中央音乐学院李萌教授创造出的蝶式筝等。

(五)古筝作品表演形式的“西洋化”尝试

艺术的生命在于变化,在于创新。②古筝 “冷美人”式的冰冷演奏显然已经满足不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面对外来文化的冲击,古筝演奏想要赢得观众与市场,就需要满足观众的审美乐趣。

《琼楼引》③是青年作曲家王鹤霏为古筝与电子音乐而作的跨界作品,“作品采用调式重叠的写作手法,运用唐大曲的曲式结构,古筝演奏技巧结合电子音乐的衬托,形成一种亦真亦幻的新的音响,帮助人们开启了一扇无限想象的空间大门。”④古筝与电子音乐是两种风格迥异的音乐形式,《琼楼引》进行了一种全新尝试,现场演奏具有很多不确定因素和即兴演奏成分,演奏中负责电子音乐部分的人员大胆进行二度创作,电子音乐与古筝的结合演奏为现代古筝作品创作提供了新的思维。

如今,古筝的演出形式不再单一。除了与本民族传统乐器一起演奏外,古筝与西洋乐器合作的形式也开始被推崇。中国传统民族乐器与现代技术的结合是民族乐器与电脑设备之间的互动,这种新的组合形式为古筝探索新的音色和音响注入了新鲜血液。

结语

现代筝乐在追求现代气息时并没有忽略古筝特有的美感,国际化与民族化的融合得到认可,传统筝曲“以韵补声”之美与西洋器乐热烈奔放之美的结合得到完美尝试。德国作曲家、音乐制作人老锣说:“如果将《茉莉花》唱成爵士也不失为一种特别的味道……创作不仅要挖掘出民族音乐的根,更要保留它的魂”。在保留传统美学思维的基础上巧妙的加入西方创作手法,可以说是现代古筝创作所需坚守的原则。笔者认为,筝曲作品可以在和声、织体、表现形式等方面借鉴西洋的创作方法,但在听觉和旋律走向上还应该保留民族性。古筝作品的创作,既要将传统与现代技法相结合进行传承,也要注意保留东方韵味。

注释:

①这首作品创作于2010年末,于2011年在上海音乐学院主办、上海音乐学院民乐系承办的高等音乐艺术院校民乐作品(弹拨)比赛中荣获金奖。作者刘畅受老子《道德经》中的名言“静水流深,智者无言”的影响,创作此曲。

②中央音乐学院学报编辑部,华乐出版社编辑部.怎样提高古筝演奏水平(一)[M].北京:华乐出版社,2003: 41.

③作品《琼楼引》,时长11' 19”,是青年作曲家王鹤霏为古筝与电子音乐而作,是2010年北京国际电子音乐作曲比赛获奖作品。

④朱薇.为古筝与电子音乐而作――《琼楼引》作品及演奏分析[D].中央音乐学院,2013.

参考文献:

[1]高平叔.蔡元培教育文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2]刘道玉.创作教育概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作者系武汉理工大学艺术学理论艺术教育专业2013级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