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唐诗宋词与琵琶表演艺术的相互交融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唐诗宋词与琵琶表演艺术的相互交融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琵琶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从其产生至今大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琵琶”一词最早见于东汉,由刘熙在《释名・释乐器》中首次提出。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史中,尤为盛行唐宋时期,不仅表现为存在大量的琵琶曲,也反映在“琵琶”的文学作品中,不少唐诗宋词作品中存在着的“琵琶”意象。在这些诗词中,“琵琶”作为一种意象不一定是真实的存在物,往往只是作为一种情感的化身出现在词作中。经过数千年的相互交融,很多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已成为琵琶演奏者领悟其器乐作品的重要枢纽。

关键词:琵琶表演艺术;唐诗宋词;交融性

琵琶是我国古老的民族乐器之一,从其产生至今大约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琵琶”一词最早见于东汉,由刘熙在《释名・释乐器》中首次提出“批把奔出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在琵琶发展的两千多年历史中,在唐宋时期尤为盛行,不仅表现为大量存在的琵琶曲,也反映在涉及“琵琶”的文学作品中。不仅如此,在唐诗宋词中还存在着的“琵琶”意象。唐宋词中经常提及的“琵琶”大部分已经不是指现实的“琵琶”,而是指“琵琶”所具有的某些固定情感意蕴。在这些诗词中,“琵琶”作为一种意象不一定是真实的存在物,往往只是作为一种情感的化身出现在词作中。经过数千年的相互交融,很多耳熟能详的文学作品已成为琵琶演奏者领悟其器乐作品的重要枢纽。所谓“诗中有琴,琴能见诗。”

1 琵琶表演艺术的特点

从传统琵琶曲的内容上来看,可分为文曲和武曲两大类。所谓文曲,一般来说旋律抒情优美,节奏轻慢而缓,在演奏技巧上则注重左手的推拉吟揉等,乐曲着重表现内心细腻的情感或是对自然风景的描绘。《飞花点翠》、《春江花月夜》等就是琵琶文曲的代表作品。琵琶武曲则是情绪激烈,乐曲威武雄壮,节奏快速复杂且多变,注重右手的力量把握与左手的灵活程度。武曲多表现紧张而强烈的气氛,代表作有《霸王卸甲》、《十面埋伏》等。

当然,不论是文曲还是武曲,都淋漓尽致的表现了一定的情节或故事,有着极具表现性与深刻的内涵,耐人寻味。这一特点,也是琵琶传统乐曲所表现以及具有的文学性。琵琶乐器的声色方面,文曲多为轻柔且舒缓的音色;武曲则是豪放且粗犷。恰恰与唐诗宋词的婉约与豪放的意境传达不谋而合。

如文曲中的《春江花月夜》,它沿用陈隋乐府旧题来书写真挚感人的离别情绪和富有哲理意味的人生感慨,语言清新优美,韵律婉转悠扬,完全洗去了宫体诗的浓妆艳抹,给人以澄澈空明,清新丽然的感觉。又如武曲中的《十面埋伏》,此曲是根据公元前202年楚汉两方在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东南)进行决战时,汉军设下十面埋伏的阵法,从而彻底击败楚军,迫使项羽自刎乌江这一历史事实加以集中概括谱写而成的。全曲气势雄伟激昂,艺术形象鲜明,它的结构十分完整,用音乐叙事的手法完美的表现了这场名闻古今的楚汉之战,琵琶的演奏手法也在此曲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综上而论,琵琶乐曲自身的文学特征便可见一斑,而其特有的音色,也使琵琶表演艺术与唐诗宋词有着密不可分的渊源。

2 琵琶表演艺术与唐诗宋词的相互交融

2.1 唐诗宋词中的“琵琶”

中国古代诗人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一般来说都喜好音乐,或操奏乐器、或咏歌唱和,有着较高的音乐素养。不少人更是兼诗人、音乐家、画家于一身的。如著名诗人王维、刘希夷等就是琵琶演奏的高手。由王维作曲并演奏的《郁轮袍》更成为流传千古的琵琶名曲。出于对琵琶的喜爱,诗人们必定会将儒雅的诗人气质和音乐素养,交织于创作之中。他们用文学语言丰富了音乐,又用音乐使文学语言得到了升华。琴声与诗词融为一体,渗透于诗句之中。诗意的抒情,又不失激越的演奏特色。

唐宋时期琵琶盛行,故而多数文人雅士的作品中都有琵琶的身影。如刘禹锡的《曹刚》:“大弦嘈赞小弦清,喷雪含风意思生。一听曹刚弹《薄媚》,人生不合出京城。”此文中的曹刚,唐德宗时人,以琵琶演奏为生,世代家传。一句“人生不合出京城”让人领略到此人演奏技艺的高超,宁不出京也要听其演奏琵琶。从侧面也可看出琵琶表演在当时社会的盛行。

通过简单检索以及不完全统计《全唐五代词》和《全宋词》中,与“琵琶”有关的词约为210首。可见“琵琶”意象深入诗人的内心,从这众多抒写有关“琵琶”的诗词中,发现这些诗词大多包涵怀古思乡,感怀孤独和沧桑的感情。当然,这与琵琶本身的气质有很大的关系。诗人们或直接用琵琶明言相思愁苦,亦或通过对他人演奏琵琶,由此隐晦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

以陶谷的《风光好》为例:“琵琶拨尽相思调。知音少”又例如柳永的《隔帘听》:“琵琶闲抱,爱品相思调。”这两首词中都直接明了的用“琵琶”一词表达相思之苦。白居易那首名垂千古的《琵琶行》,“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则是通过描写琵琶女高超的演奏技巧,所带来的美妙的琴声与诗人的内心引起共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真实写照,诗人在描写琵琶女的演奏基础上,想要表达自身对身世飘零的感怀。又如董思功《昭君怨》“琵琶马上弹,行路曲中难。……斟酌红颜改,徒劳握镜看。”而刘长卿《王昭君歌》中写到:“琵琶声中苦调多,萧萧羌笛声相和。谁怜一曲传乐府,能使千秋伤绮罗。”这些诗中虽都是与王昭君当年出塞时怀抱琵琶这一典故有关。表达了昭君远离中原故乡的苍凉与孤寂,琵琶在诗中是渲染凄凉感的工具,而远离故乡就更为感伤。但诗人最终所要表达的,无非还是自身对年华逝去或者对人生失意或者怀念家乡的感伤。

文人们的诗词中以琵琶艺术为素材,再结合作者自身的内心情感,便带来非常淋漓尽致的渲染力。

2.2 琵琶艺术对唐诗宋词内容的体现

琵琶艺术对唐诗内容的体现,最明显、最让人一目了然的就是那些诗一般的琵琶乐曲的名称。无论是古代的琵琶曲,还是近现代的琵琶曲,在名称上都很讲究文学上的“雅”,许多名曲从题目中就能看到文学的影子。从庄永平编著的《琵琶手册》中的“琵琶乐曲列名”中可以找到这样一些在题目上富有“诗”的意味的作品:《霸王卸甲》、《残荷咏夜雨》、《长恨曲》、《春江花月夜》、《大浪淘沙》、《飞花点翠》、《高山流水》、《红楼梦》、《孔雀东南飞》、《琵琶行》、《青莲乐府》、《阳春白雪》……这些琵琶曲有的是用了诗中常用的词语来命名,如《飞花点翠》、《残荷咏夜雨》,有的就干脆与唐诗的题目相同,如《春江花月夜》、《琵琶行》等。总之,从题目上看,琵琶艺术中就已鲜明地表现出了文学的意味。除此之外,从琵琶大曲的小标题中也可以看出琵琶艺术对唐诗的借鉴和应用。如当代人创作的琵琶曲《新翻羽调绿腰》,此曲是作者根据唐诗中关于《绿腰》舞的描述创作的。乐曲模仿唐代大曲的结构,分为五个段落,每段一个小标题。五个小标题中,除第一段取自唐代诗人元稹的《琵琶歌》外,其余四段均取自李群玉的《长沙九日登东屡次观舞》一诗。第二段名为“轻盈绿腰舞”,以中序入拍,旋律优美典雅,展现了轻盈婀娜的舞姿;第三段为“慢态不能穷”,乐曲慢起渐快,情绪活跃,展现一幅令人目不暇接的姿态百生图;第四段为“宛如游龙举”,气势浑腾,运用摇指、勾指等琵琶演奏手法,表现们穿插如梭,犹如金鱼般来回嬉戏的景象;第五段为“繁姿曲向终”,音繁节促,旋律在琵琶宽广的音区中跌宕起伏,强烈的扫拂完成快速的十六分音符,表现了绿腰舞临将曲终时,急速翻旋、高潮迭起的生动场面。这一琵琶曲的作者自然不可能亲眼目睹当年《绿腰》舞的精彩场面,而作者之所以能写出这样鲜明生动的琵琶曲,那是因为他从唐诗中汲取了素材,将诗的语言、诗的意象音乐化,于是琵琶曲《新翻羽调绿腰》就诞生了。

从文学角度看,读者对一部作品有所感受,可以用文字的形式写一篇“读后感”;而琵琶曲也能表现一定的情节性和故事性,能将作者的内心思想感情用音乐的方式诠释出来,因此琵琶艺术也有表达读者阅读某部作品后的心得的功能。由当代琵琶艺术家吴厚元作曲的作品《诉―――读唐诗〈琵琶行〉有感》就很好的展示了琵琶艺术的这一“功能”。作者吴厚元读白居易《琵琶行》有感,紧紧抓住琵琶女本是长安倡女,曾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后因年长色衰而为贾人妇的悲惨身世,抚今忆昔作了丰富的遐想与发挥。乐曲以自由的吟诵性的曲调开始,犹如唐代大曲的散序,时紧时松,时强时弱,似乎是琵琶女在诉说着心中的怨恨,感叹成为天涯沦落人的悲哀。接着,是抒情的慢中板,犹如大曲之入拍,曲调委婉而优美,这是琵琶女在回忆过去在京城中的岁月,宫廷中盛大的乐舞场面,令人不胜感叹,婀娜的舞姿中不无带有几分宫怨春思的伤感之情。而后,旋律向上移高四度予以发挥。这时,插入一段节奏自由的华彩乐段,大幅度的推挽音,犹如宫女的哭泣声,哀怨而悲切。乐曲进入展开性阶段后,旋律时而流动时而沉吟,音区高低对比,琵琶上运用了遮、分、扫、滚、轮、推挽等多种手法加以演绎,对“轻拢慢捻抹复挑”一句作了技法上的诠释。紧接着的快板,犹如大曲的入破,繁音促节,用十六分音符弹奏,欢快的舞姿令人眼花缭乱,将“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展现得精彩而又恰当。最后,是一大段节奏自由的,用长轮表现的乐段,充分表现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哀。三连音的挑奏,给人一种空谷回声之感,让人体验到了当年歌舞升平的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的苍凉。这首乐曲作为用音乐方式表达的“读后感”,是一部相当杰出的作品,乐曲无论在结构上还是情感体验上,都与诗作《琵琶行》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还有一首将唐诗音乐化了的琵琶曲―――《春江花月夜》,这也是琵琶艺术表现唐诗作品的典范之作。张若虚的诗歌《春江花月夜》浑然天成,开一代诗风。诗歌以“月”为线索,诗作中连同题目在内,一共出现了十六个“月”字,这非但没有让人产生复赘感,反而巧妙地融清新明丽的自然美景、依依不尽的离情别绪、对人生哲理和宇宙奥秘的凝神追索于“月”中,呈现给我们一个晶莹剔透,如梦般可望而不可及的意境。琵琶曲《春江花月夜》是我国最具代表性的民族音乐精品之一。作品作者已无从考,基本上被认定为是文人和音乐人在长期创作和探索中孕育出的结晶。全曲曲调典雅宁静,旋律婉转、悠扬,如一幅工笔精细、柔和淡雅的山水画,又如一首读来飘逸、空灵、柔美的山水诗。整首乐曲通过琵琶清新明丽的音色所呈现出来是的春江浩荡、花影婆娑、皓月当空之景,同时也抒发了人们对自然的珍爱之情。这首先就在中心蕴意上与诗歌达到一定的统一。不仅如此,乐曲在结构上与诗歌也有一个吻合处。琵琶曲《春江花月夜》在旋律上运用了“换头合尾”的手法,即乐曲的每一段开头不同,而都以一小段相似的旋律结尾。这使得乐曲环环相扣、连绵起伏,时而激扬、时而低回,把整首乐曲丰富的内涵和韵致发挥得淋漓尽致。乐曲中每段结尾的那一小段相似的旋律便成为整首乐曲的线索,与诗歌中的“月”字有着相似的地位,发挥着同样的作用,这便使得乐曲与诗歌在结构上也相吻合,有相映成趣的意味。因此,无论从意蕴上说,还是从结构上分析,琵琶曲《春江花月夜》都是以诗作《春江花月夜》为模本、为素材的。诗人再加上音乐人的智慧,使得它们两者在气质上浑然一体,最终使琵琶曲《春江花月夜》成为琵琶艺术表现文学作品的不可多得的佳作。

从以上例子中可以看出,琵琶艺术虽然能独立存在,但如果少了那些以古典文学作品为素材的乐曲的加入,琵琶艺术将失去很大的文化内涵,也会因此失去其作为古典民族乐器所应该独具的韵味。

3 小结

琵琶,一件古老而且具有代表性的民族乐器,自古就与文学有着千丝万缕,密不可分的关系。乐因诗而风韵,诗因乐而飘逸。作为当代的琵琶演奏者,我们在演奏琵琶时,不仅要体现琵琶的技巧性,同时也要注意音乐艺术性与文学性的结合,从内涵上理解琵琶曲所带来的风韵和飘逸,在给听众呈现沁人心脾的音乐的同时,也能展现给听众浓浓的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不仅要求乐手有着高超的演奏技巧,更是对乐手们文化修养,艺术修养的考验!

参考文献:

[1]庄永平.琵琶手册[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2]石蔚.论琵琶传统乐曲的艺术特征[J].淄博师专学报,1998.

[3]范义付.民族器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的主题思考[J].咸宁师专学报,2001.

[4]蒋寄红.谈《琵琶行》的音乐描写技术[J].湖南税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

[5]崔岳.唐诗宋词中的琵琶艺术[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9.

[6]李方元,余梅.唐代文人音乐探析[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8.

[7]隋书,全唐五代词,全宋词[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