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巴赫六首无伴奏小提琴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巴赫六首无伴奏小提琴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巴赫是古典时期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许多作品流传至今,在他一生的创作中,几乎运用了他在世时的所有风格,而且,任何风格在巴赫的手下又都开创了新的格式,都经过他的精细工作增添了密度,有了新的质量,提出了新的技术要求。在弦乐艺术中,他的六首小提琴组曲和奏鸣曲有着非常重要的贡献。

关键词:巴赫;小提琴;无伴奏

中图分类号:J6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2-0118-01

一、巴赫的生平简介

1685年3月21日,欧洲音乐史上的伟人、巴克音乐最杰出的代表,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出生于德国爱森那赫市。虽然这是一个小城镇,可它的市民却酷爱音乐。

据说该市古代的城门上竟刻着“音乐常在我们的市镇中照耀”的字样。巴赫家族是地地道道的音乐世家。对于具有极高音乐天赋的小巴赫来说,在这样的家庭成长原是十分幸运的,然而命运之神却偏要找些麻烦:他9岁丧母,10岁丧父,只得靠大哥继续抚养。

尽管家里存放着大量音乐资料,可专横的兄长就是不允许他翻阅学习,无论他怎样苦苦恳求也无济于事。小巴赫只得趁哥哥离家外出与深夜熟睡之际,在月光下偷偷地把心爱的曲谱一笔一划地抄下来,历时长达半年之久,因而大大损坏了他的视力。他的晚年在双目失明中痛苦地度过,直至去世。

在巴赫的成长道路,我们可以发现,他曾向许多有名的音乐家请教,但却从未得到过一位正式的老师长期的指导。正因如此,他才如同一只辛勤的蜜蜂,到处寻找与吮吸营养,成尽辛劳,在所不惜。后来,当有人问起他的艺术是怎样才达到如此完美的境地时,他简单而严肃地回签:如果谁像我这样下一番苦功,他也会达到同样的境地。

巴赫的音乐作品包罗万,除歌剧外遍及当时所有的音乐领域(这一点叠民亨德尔截然不同,亨德尔成功的道路正是从歌剧起始)。尽管作品中的大部分早已散佚,但仍有500多部保留下来。

在他的作品中,比较主要的代表作包括:《赋格的艺术》(TheArtofFugue)、《勃兰登堡协奏曲》(brandenburgConcertos)6首、《小的琴协奏曲》两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6首、《无伴奏大提琴奏鸣曲与组曲》6首、《法国组曲》、《英国组曲》、《平均律钢琴曲集》(TheWell-TemperedClavier)、《农民康塔塔》(PeasantCantata)、《咖啡康塔塔》(CoffeeCantata)、《马太受难乐》(Matthauspassion)、《b小调弥撒曲》,等等。

二、巴赫6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介绍

巴赫无伴奏弦乐作品包括三首小提琴奏鸣曲, 三首组曲(Partita)和六首无伴奏大提琴组曲(suite),都是他任职科登时所作, 在同时期他也创作了许多器乐曲, 这跟那时环境有关, 因为当时并没有合唱团供他使用, 他也不必创作宗教性质音乐。

这些作品的创作顺序并没有历史文献可以考证, 如果单纯以推论方式来说, 似乎无伴奏小提琴在先, 这是因为无伴奏小提琴写作在这之前已有许多先例, 而整套无伴奏大提琴作品则以巴哈开先河。就乐曲组成来看, 小提琴组曲型式非常不统一, 大提琴组曲型式十分一致,似乎是他先在小提琴上熟悉无伴奏弦乐曲写作后再应用于大提琴。

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及组曲的出版顺序是: 奏鸣曲第一号, 组曲第一号, 奏鸣曲第二号组曲第二号, 奏鸣曲第三号, 组曲第三号如是交错出版,为何如此呢? 三首组曲的形成为不规则, 但三首奏鸣曲却很明显的为一个统一架构, 是自成一套系统的作品,是因为调性安排的关系吗? 这六首确实可以找到调性的关联, 但却是组曲, 奏鸣曲自成系统,因此这样的出版顺序可以推论为: 巴哈意欲将这六首统一为一组作品, 避免明显的分为组曲和奏鸣曲两组, 而且如是交错出版也使这六首的安排不致太单调。

三首小提琴奏鸣曲组成十分统一:

第一乐章 慢板(前奏曲风)

第二乐章 快板(赋格)

第三乐章 慢板(类似间奏)

第四乐章 快板(单音演奏,类似轻的结尾)

如是组合很明显看出重心是在第二乐章, 和教会奏鸣曲特色相符,各乐章虽有明显速度上差别, 但同样是快板和慢板亦有不同性格。

第一乐章慢板通常是流利的歌唱 (第三号奏鸣曲除外, 这个例外显示了另一项特色),在歌唱线条中偶或加入一些和声显示出自由幻想风特色, 性格上类似前奏曲,由是,第二号与第三号结尾都非完全终止, 导引到下一乐章赋格。

赋格在内容长度上都可视为奏鸣曲的重心, 在赋格中偶会插入不属赋格的稍带即兴式段落。

第三乐章带舞曲风格, 有固定节奏支撑, 性格上不同于自由的第一乐章慢板, 而且通常在此转调 (第一号降 b大调, 第二号 C大调,第三号 F大调), 是全曲的转折点,在长度上通常最短。

第四乐章虽是快板但性格上异于使用复弦演奏沉重的第二乐章赋格, 演奏几乎全使用单音 (虽然它仍在制造复音效果),并非求取沉重的结束而是一种轻的结尾。

再进一步讨论, 这三首奏鸣曲间有某种关联性, 可说是越来越严谨。第一二号奏鸣曲第一乐章都是自由歌唱性, 但第三号却是由一个附点动机发展的严谨结构。再看第二乐章赋格, 第一号赋格主题是一个小节, 第二号是两个小节, 第三号是四个小节, 长度也明显越来越长, 插入段也越来越少, 第三号插入段并非完全自由的而是主题的变形, 由是可以看出越来越严谨与复杂的架构。

三首小提琴组曲的组成不大一致:

Partita No.1 Partita No.2 Partita No.3

阿勒曼德舞曲――变奏(Double) 阿勒曼德舞曲 前奏曲

库朗舞曲――Double 库朗舞曲 罗瑞舞曲

萨拉邦德舞曲――Double 萨拉邦德舞曲 嘉禾舞曲(轮旋曲风)

柏雷舞曲速度――Double 吉格舞曲 小步舞曲I&II

夏康舞曲 柏雷舞曲

这6首奏鸣曲和组曲,第一、三、五为奏鸣曲,第二、四、六为组曲。

第一号g小调奏鸣曲

第二号b小调组曲

第三号a小调奏鸣曲

第四号d小调组曲

第五号C大调奏鸣曲

第六号E大调组曲

在组曲中,也有评论家这样认为,撒拉邦德舞曲代表“光荣与威严”、嘉禾舞曲代表“愉悦与欢欣”,每一段舞曲都有一种表达特别影响的意义。同样的,速度和音调也有特殊的暗示意义,b小调是“歧义和忧郁”、C大调是“粗蛮却欢悦”、而a小调则是“威严而哀伤”。这些东西是否要逐字逐句的来划分理解呢?其实也是大可不必,它只是一个用来参考的评论,就我的感受而言,巴赫的作品很少带有自己的感情,或许他更严谨一些,他更希望用音乐来感染人,而不是自己的感情。

巴赫在音乐艺术上的最大成就是将复调音乐推上一个空前的高度(亨德尔则偏重于主调音乐),在这个领地里,可以说他已达到了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之境地。由于他具有人道主义的崇高信念和对美好生活不屈不挠的追求,他的音乐往往生气勃勃,富有人情味。巴赫在世时,作品不为人们所理解,他既没有显赫的地位,也没有赢得社会的承认。是伟大的莫扎特和贝多芬,首先发现了他的宝贵价值。他们被巴赫音乐的深刻,完美与无懈可击所震动。当贝多芬第一次看到巴赫的某些作品时,不禁惊叹道:“他不是小溪(巴赫的名字德文Bach,是‘小溪’的意思),是大海!”

今天,走遍世界各地,到处都能听到巴赫的音乐。其中,许多作品早已被列为艺术院校培养学生的必修教材和国际重大音乐比赛的参赛曲目。巴赫被称为“不可超越的大师”,甚至被誉为“欧洲近代音乐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