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试论艺术类高校的协同创新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试论艺术类高校的协同创新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本文在分析艺术类高校建立协同创新重大理论和现实意义的基础上, 提出了协同创新在成果产出、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社会贡献、可持续能力提升五个方面的目标,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艺术类高校加强协同创新的具体举措。

【关键词】艺术;协同创新;举措

2012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根据文件精神,中国音乐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国戏曲学院、北京服装学院等四所在全国具有“唯一”特性的最高艺术学府,强强联合,共同组建“中国民族艺术传承与传播协同创新中心”。 该中心的建立有利于整合、汇聚中国乃至世界范围内民族艺术领域最尖端的力量与资源,推动与院团、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等开展协同研究,解决国家当前急需的“培养民族艺术拔尖人才”等难题;有利于高校机制体制的创新和人才、学科、科研、艺术创作“四位一体”的综合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利于加强文化对外表达和传播能力建设,为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做出积极贡献。本文试结合这一探索实践,对艺术类高校开展协同创新进行探讨。

一、艺术类高校开展协同创新的必要性

总体看来,中国民族艺术的传承与传播能力较为薄弱,有影响的精品力作和品牌不多,中华艺术文化的国际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增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中华民族的艺术文化面临新的复兴。

当前,我国艺术文化领域存在着急需解决的矛盾主要有:

其一,现有艺术体制难以培养出创新拔尖人才。目前,各艺术门类单兵作战,缺乏协调创新。艺术在很大程度上是一个综合体,但受现代化专业分工及苏联经验的影响,音乐、舞蹈、戏曲、服装等艺术门类建立起了严格的专业壁垒,学科间缺乏交叉与融合,难以催生出具有重大意义的标志性艺术成果。

其二,国家艺术文化的安全问题日益突出。自近代以来,中外艺术交流趋势完全逆转。西方艺术文明全面输入中国,获得了压倒性的优势,所谓中外艺术交流,主体上是外国艺术在中国的推广。而中国民族艺术不仅海外传播极为匮乏,比例严重失衡,就算是在本国,尤其是艺术教育体系以及大众传播等,也并没有获得主体性的地位。长此以往,国家的艺术文化安全受到严峻挑战。

由此可以看出,建立协同创新中心,对于提升国家民族艺术的整体软实力,扩大中华民族艺术的海外传播能力和国际影响力,维护国家艺术文化安全,努力扭转“西强我弱”的国际艺术文化和舆论格局等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艺术类高校开展协同创新的目标

成果产出方面:紧紧围绕中国艺术的传承和传播主题,产生一批具有重大标志性意义的理论著作、研究报告、精品剧目等理论和艺术实践成果;组织完成国家、行业、地方等相关的重大科研课题和项目。积极推进基于民族艺术的创新语言转换、产业技术转换、市场策略转换与传播方式转换,实现“软”文化的生产力转化。

人才培养方面:联合形成高端民族艺术拔尖人才培养共同体,构建民族艺术文化的保护、传承和设计创新体系,形成“理论研究”、“艺术创新”、“科技研发”、“组织管理”等适应不同研究面向、多种能力复合的高端人才培养机制。打造一支学科专业广、学术研究及艺术创作能力强的创新团队,充分发挥智囊团和思想库的作用。

学科建设方面:联合协同创新体各方力量,有效整合创新资源开展艺术学领域优势学科及交叉学科的研究,不断完善中国艺术的学科、专业体系;积极申报、建设一批国家及省部级重点学科。

社会贡献方面:每年定向为文艺院团、社会团体、行业企业等培养一批专业基础扎实、具有较高创新能力和思维的毕业生,为中国艺术的传承与传播积累后备人才;以具备中国民族艺术特色的艺术节和经典曲目为出口,提升全民的文化自觉性和文化自信心;提升文化软实力,向全球可持续性的推广中国民族艺术。

可持续能力提升方面:形成一套科学、高效的运行模式,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扶持,加强与社会企事业单位的联系,设立“中国民族艺术传承和传播中心”可持续发展基金。

三、艺术类高校开展协同创新的举措

(一)打造“国家大型民族歌舞戏剧原创基地”

聚合优势资源并形成持续力,像美国“好莱坞梦工厂”一样不断培育、孵化出优秀的原创民族音乐舞蹈戏剧精品。最终创作出深具民族艺术特色、满足国家文化需求、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民族歌舞戏剧,满足社会产业发展及公益文化需求。创新工场以四年为一个周期,每个周期培育若干艺术精品力作。

(二)建立“中国民族艺术教育联盟”共同体

打破壁垒,形成整合音乐、舞蹈、戏曲、服装的共享教育平台和高端民族艺术拔尖人才培养机制,即类似于“中国艺术大学”性质的“中国民族艺术教育联盟”共同体。在培养高端人才的同时,重视将高端成果与资源转化为更广泛的生产力。通过“中国民族艺术网络课程体系”与“中国民族艺术资源数字化工程”的建设,将音乐、舞蹈、戏曲、服装等民族艺术的高端成果辐射全社会。

(三)启动“中华古典艺术复兴与重建工程”

凝聚行业尖端人才,努力恢复服装、音乐、舞蹈、戏剧等中华民族的古典艺术。例如,“雅乐”一直是中华民族礼乐之邦的象征。在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源于中国的雅乐被认定为“联合国人类口头与非物质遗产”。但中国本土的雅乐传统却断裂了。启动该工程,有助于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增强台海两岸乃至海外华人的情感联结和对国家与民族的文化认同,扩大东亚、东南亚传统儒家文化圈的影响,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四)开展“中国民族艺术全球行”活动

整合现有资源,积极主动、有计划地组织开展中国民族艺术的海外传播活动,推动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提升。传播方式可采用常态教育机构与大型艺术活动结合的形式进行。目前计划举行综合性的“中华民族传统艺术节”,配合政府在海外举行的“中国文化年”活动,协同进行。

(五)创办“中国民族艺术海外孔子学院”

孔子学院是为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由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在海外若干国家建设的中国文化教学机构。目前,在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已经设立了数百家孔子学院,但基本上都以汉语教学为主。中心拟在此基础之上,建设海外艺术类的孔子学院,作为在海外传承和传播中国民族艺术的常态教学机构。目前四院校已经陆续开展这一工作,有望在“2011计划”正式启动后,形成常态化、体系化的海外孔子学院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

孟高峰(1981— ),男,山东济宁人,硕士,中国戏曲学院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