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大学英语中文化身份认知教学探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大学英语中文化身份认知教学探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大学英语教学中的文化认知是优化输入、产生输出驱动的有效途径。本文选取大学英语篇章教学实例,展示如何引导学生完成对文本中文化身份认知,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和对多元文化的反思能力。

【关键词】大学英语 文化身份 认知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22-0014-02

本文在探讨如何达成大学英语教学要求提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问题时,指出对教材中存在的丰富文化内涵要善于挖掘,并探讨适当的教学方法来引导学生,从而培养其文化意识和对多元文化并存的反思能力。目前使用的《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在呈现多元文化价值取向上做出了一定努力。如第四册第八单元的主课文Slavery Gave Me Nothing To Lose体现了多元文化主题,蕴含着美国黑人文化身份问题,值得探讨。

在关于身份的探讨中,文化身份是讨论的热门话题之一。人的生物性种族身份是客观的、本质的,而人的文化身份、社会身份等又是主观的、建构的且其有多面性。人们在相互接触、交往、碰撞冲突、融合的过程中,自身的成长、社会化的过程影响着人们对身份的认识和态度取向。因此,文化身份实际上就是群体归属感的具体表现。人们首先在本文化群体中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身份,接受了本文化的传统、宗教、祖先、审美等等,继而会在与其他群体的交流、碰撞、互动中不断激活自己对文化身份的思考。

美国是多元文化社会的典型。美国人先后使用“大熔炉”、“支流群”、“挂毯”和“色拉盘”等比喻来高度概括自己的多文化性。而生活在这个多元文化并存的国度,美国黑人一直面临着“双重意识”的困惑:“它使一个人老喊道自己的存在是双重的——是一个美国人,又是一个黑人;两个灵魂,两种思想,两种彼此不能调和的斗争;两种并存于一个黑色身躯内的敌对意识,这个身躯只是靠了它的百折不挠的毅力,才没有分裂。”为摆脱困境,20世纪美国黑人作家对美国黑人文化身份从未放弃思考。有的提出“融入”思想,希望被白人主流社会接纳;有的作家强调其“黑人性”,凸显本民族文化,激发种族自豪感,誓与白人种族主义分庭抗争;还有的作家积极建构其美国人的身份,同时强调其黑人性,提倡既是美国人又是美国黑人的看法。

《新视野大学英语》节选的文字来自于被称为美国黑人的“文学母亲”——佐拉·尼尔.赫斯顿的自传性作品。她推祟“黑人性”,强调以本群体文化传统为取向。弘扬黑人的精神,赞颂黑人的民族性,以另一种方式对白人种族主义的回敬,也是黑人建构自己民族文化身份的途径之一。《紫色》作者沃克援引诗人图默的诗句,称其为“南方的一位天才”,是小说家、民俗学家和人类学家。

本单元的教学难点在于现今的大学生对于美国黑人文化认知的距离感。通过调查了解到,学生们深受网络影响,对多元文化持开放态度,从视听资源途径对美国黑人文化有前期认知,但缺乏对其深入的思考和分析。基于此,教学中如何构建文化认知的桥梁就显得尤为重要。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倾向,借助多媒体资源导入,让学生进入思考情景,从而产生认知的内在驱动力,对这一相对陌生的主题展开思考互动,形成对文化身份的认知。教学的前期导入选择的是网易公开课一位旅美黑人女作家的演讲“单一故事的危险性”,让学生对同为美国黑人女作家的作者的身份有感性的认知。该演讲的主题也引导学生认识到身处的世界是多元故事的交集,过渡到对多元文化特别是美国黑人文化的关注和认知。课后拓展学习选择观看纪录片“漂亮头发”,希望学生在一个个访问场景冲击下,换位感受,真切感受到黑人对自己文化身份的困惑和挣扎努力,并得出自己的认知和评价。

本单元文本是该作家自传性文字,熟练地勾勒出其成长经历和对身份的认知和认同。语言难度适中,文字流畅优美,大量修辞手法的运用,极具感染力。作为一个娴熟的天才作家,其作品埋下很多文化线索,耐人寻味。教学中可设计一连串对应的问题,引导学生细心品味,耐心还原出作家对自身文化身份乃至群体文化身份的看法和态度。在引导学生对文化身份认知的过程中,存在教学难点。首先,作者表现出对黑人身份的自豪感,彰显黑人的美。如文中作者在镜子中和内心里,自比为The best polish。教学中提问:作者此处表达的是一种自豪还是无奈?学生缺乏身份代入感,感到难以判断。引导方式是补充阅读同时期著名诗人休斯讴歌黑人美的诗歌,用黑夜、星辰、朝阳这些具象景物让学生领会到作者是在“毫无畏惧、毫不羞愧地表现黑皮肤的自我”。其次,是作者看似矛盾的群体文化身份认证。更多的黑人作家在文学创作中以现实主义、自然主义的手法直面黑暗,表达愤怒和抗议,而赫斯顿选择的是对黑人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在本文中,作者提到奴隶制,认为是something sixty years in the past;黑人争取自由的历程被中性地比喻为operation/patient;而当代美国黑人的发展奋进努力被清新地演绎为a foot race;作者也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I must not

halt in the middle to look behind and weep. 要理解作者和其他黑人作家迥异的风格和态度,学生要了解其成长经历。可引导学生一方面阅读前半部分,推理出作者出生和童年的生活环境是黑人自治的和平小镇,另外可补充作者后期的求学经历,了解作者和周边白人社会的交流。同时指出由于这一立场,尽管作者曾是美国黑人文学历史上“哈莱姆文艺复兴”的一颗明星,却在后期受到抨击甚至遗忘、陨落的原因,由此了解到对文化身份解读中存在的矛盾。教学中可由本文引申出:美国黑人文学作品大多是个体对自我的探寻,但实际上乃是以个体为代表而对整个黑人群体的思考,既是个体自我认同的努力又是群体文化身份认证的过程。美国黑人在文化身份建构的过程中面临“双重意识”的困惑和挑战,但也折射出更多思考、取向和途径。由此激发学生课外自我探索和认知的兴趣,可在课外推荐学生阅读作者更多作品,其长篇传记《道路上的尘迹》和小说《他们眼望上苍》,可作为课堂学习的延伸。

大学英语教学中充斥着文化的认知和文化身份的讨论,要引导学生把文化的学习和认知当成一种生活习惯和态度。在完成本单元的学习后,可利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影视作品或更多文学作品发起文化身份分析的实验和活动,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所必需的思辨能力。同时,新一代大学生身处多元文化时代,在学习文化身份认知的过程中,一方面削减学生自身身份困惑的焦虑感,另一方面培养其开放的文化身份认知态度,认识到文化身份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在一个“多元文化共存”的国度里,在一个全球化的世界里,文化身份的各个方面不是完全对立的,可以协存、共生。大学英语中的文化认知以其丰富的内涵值得探讨,如何优化输入,产生积极的输出驱动,是今后教学中有待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郑树棠总主编.新视野大学英语读写教程4(第二版)[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

[2]程锡麟.历史空白虚构——评《道路上的尘迹》[J].外国文学,2004(7)

[3]骆洪.“双重意识”问题与美国黑人的身份建构[J].学术探索,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