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优化教学设计 引导思维发展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优化教学设计 引导思维发展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教学设计是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过程.而物理学又是一门以思维为中心的科学,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如何通过优化教学设计引导学生思维一步步发展?本文根据一节优质课的实录整理,扼要介绍“油膜法测分子直径”的教学过程,然后结合自己教学实践谈一些粗浅看法.

1 教学过程

1.1 创设情境、激发探究

展示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石墨表面原子的排列图.(右图1,放大3亿倍)

教师: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了3亿倍,所以分子(原子)是很小很小的.

我们在研究分子(原子)的时候,往往把它看成一个小球,假设它是正方体等等也可以的.我们这里只是粗测,这些不同的假设得到结果的数量级都是一样的.大家想不想用我们身边普通的实验器材亲自动手估测分子的直径?

评述:教师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拍摄的石墨表面原子的排列图,不仅让学生了解了分子很小的事实,也调动了学生亲自探究的欲望.

1.2 类比实验、引导思维

问题:分子直径那么小,怎么测量呢?

我们先降低难度,你们桌上的烧杯里有一些小米,你们有办法测出它的直径吗?

(1)学生通过充分的讨论提出了许多办法.如:

A.直接用刻度尺测量 B.测量多粒小米总长度取平均值 C.测出多粒小米体积,求平均值,算直径

教师引导学生剖析由于分子太小无法直接测量,个数也无法数出,上述三种方法均不适用于测分子直径.

(2)有没有适用的方法呢?

教师把一定量小米倒入小烧杯,请学生观察有四层.然后倒入一个大烧杯,只有一层了.这样,小米的厚度就是直径了.(如图2)先测出小米体积V,然后让小米紧密铺成一层,测出面积S,则直径d=V/S.

(3)这种方法适用于测分子直径吗?

由于避开了直接测量分子直径和数出分子个数,这种方法是可以迁移到测分子直径.

但这种方法的关键首先要分子平铺,所以应该选择液体.另外,更关键是要铺成单分子层,我们找到了一种叫“油酸”的液体,因为它的一端有很强吸水性,滴到水面,就会形成单分子层(如图3,有色一端吸水性很强).因为,水槽面积不够大,为了尽量让它形成单分子层(这样形成的油膜叫单分子油膜),油酸量取得少点,取一滴.

(4)一滴体积怎么测?

一个学生提出从带刻度的针筒中滴出一滴,读出体积的初末刻度.

显然此法不可行,教师建议多滴几滴,比如0.1 mL,数出对应滴数n,V =0.1 mL/n.

评述:教师巧妙的利用了小米类比 ,先是剖析否定了学生的一些不合适的想法,在学生陷入困境时用实验成功地引导了学生思维的发展,自然地把方法迁移到了测量分子直径上,也顺畅引出了选用“油酸”的缘由以及一滴油酸体积怎么测的问题?假设没有“小米”实验的形象类比诱导,学生的思维发展就不可能如此顺畅.

1.3 初步探究、遭遇障碍

将油酸以液滴的形式从滴管中落到水面,请同学们通过屏幕观察.(如图4)

师:那位同学伸长脖子,可惜什么也没看到,为什么?

生:因为油酸和水都是无色的.

怎么显示油膜呢?学生提出了许多解决方案,如下:

(1)先将水染色,再滴油.

(2)利用光在水中和油酸中传播速度不同,用光照方法区分水与油酸.

(3)在水面撒痱子粉,油酸滴到痱子粉上面把痱子粉撑开.

(4)在水面撒头发的碎屑,油酸滴到碎屑中.

教师肯定学生认真、辛勤的劳动后,点评上述方案并比较,选定(3),并提醒撒痱子粉不能过薄(易破)、过厚(不能充分撑开),而且要均匀,因此痱子粉杯口覆盖纱布.教师操作,现象如图5.

评述:教师不是直接理论分析得出结论,而是用实验事实让学生直观感受.把解决困难的任务交给学生完成,给足时间和空间,适度引导评析选定最佳方案,始终把学生置于探索者的位置,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1.4 深入探究、再遇障碍

师:看到油膜了吗? 生:看到了.

师:是单分子油膜吗? 生:好大哦.

师:对.好大!以至于都碰到边了(如图5),这样就会使分子叠起来了,不是单分子层了.我们已经用很少的油酸了,只有一滴,怎么样进一步减少呢?

有一位学生说稀释,教师追问:用什么稀释? 生:水. 师反问:油会溶于水吗? 生:用酒精.

师:很好.油酸易溶于酒精,按照体积比1∶300配成油酸酒精溶液(此比例实验效果较好).随着酒精溶于水、挥发,能够使油酸展开近似形成单分子层.V=(0.1 mL/n)×1/400

评述:教师运用实验的强烈视觉冲突,诱导学生得出非单分子层的结论,然后顺理成章的进一步思索解决方案,提出了稀释.

1.5 油膜的面积怎么测量?

引导学生观察油膜形状(图6).形状不规则,怎么测量面积呢?

有学生提出用一个差不多的圆形面积替代.因为是估测,教师在肯定其合理性后提出,如果有一个透明的坐标纸覆盖在上面(如图7),每小格面积均为1 cm2,你会估算出它面积吗?怎么算?

学生:数格子数.

教师:对于边界的不足一个的怎么处理呢?因为是估测,不足半格舍去,超过半格算一格.

评述:教师在肯定学生回答后,巧妙盖上一个透明方格纸,创设了直观的情境,有效地诱导了学生思维发展.

1.6 总结实验、理清步骤

在课的开始,大家心里在忐忑,分子那么小,怎么测啊?现在大家应该都有底了吧,请同学总结下步骤吧.在学生回答后,教师每一步都概括成两个字,数滴-撒粉-滴油-描线-数格-计算.

学生操作,完成下表,教师巡视指导,评述实验结果.

表1

0.1 mL油酸酒精溶液对应滴数1滴油酸酒精溶液的体积(mL)1滴油酸酒精溶液中纯油酸体积(mL)油膜面积(cm2)分子直径(cm)

评述:教师在学生回答后,都用两个字概括,清晰了思路,十分便于记忆.

1.7 总结收获、拓展思维

收获:体会了用宏观手段估测微观量方法.

问题:我们这节课其实只是测量了液体分子的直径,固体、气体怎么测量呢?这个作为回家作业,大家也可以上网搜素,我们下次课交流.

2 如何有效引导学生思维发展?

从上面的教学设计可以看出,本节课教师通过创造性的处理教材,努力策划教学情境诱导学生思维的步步发展,始终将学生置于探索者的位置.学生在观察、思考、自主解决问题过程中,对新知识的构建,是从身到心的体验和感受,学习过程中出现许多心灵碰撞与感悟,这种学习显得更深刻、更灵活.那么,如何有效引导学生的思维发展呢?

2.1 巧设疑问,以疑引思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本节课的教学中,教师几乎处处设疑,正是这些疑问激发了学生不断地思考对策,最终,成功地解决了问题.现行高中物理教材有一定的通俗性和可读性,对概念和原理既有理论性阐述,又有图表、案例和实验分析,乍看起来,无疑可寻.这就要求教师去做“无疑者,须教有疑”的工作――巧设疑问,去促使学生积极思考.下面介绍常用的两种方法.

2.1.1 以“旧”设疑

学生在学习新知识前都有一些前概念,利用好这些前概念,是激发学生思维的好方法.因此,教师要善于运用联想规律,在讲未知知识时进行设疑,推动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如高一物理《必修一》“位移”概念的教学.学生初中已经学习过“路程”的概念,为什么又要引入“位移”,感到迷惑?教师可以从这个问题切入教学,引发学生积极思维,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2.1.2 以“奇”设疑

“奇”能以强大的刺激力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大脑神经细胞的强烈兴奋.有奇必有思,故教师要善于用奇,以奇引疑,以奇促思.如电源内阻的认识?学生以前接触的都是理想电源,往往形成思维定势,为了纠正学生的这一想法,务必要给他们强烈的思维冲突,然后才能形成正确认识.

设计实验:教师按图连接电路图,闭合开关,要求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学生发现:闭合开关个数越多,灯泡越暗,一脸的困惑.

2.2 创设情境,适度引导

学生思维发展是有条件的,教师要创设情境,适度引导,不能放手不管或包办.只有适度引导,把握分寸,才能化被动为主动,思维进一步朝正确方向发展.

2.2.1 创设生活情境

创设生活化情境有利于揭示事物的矛盾或引起学生主体内心的冲突,打破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的平衡状态,从而唤起思维,激发内动力,使学生进入问题者的角色,真正卷入学习活动中,达到掌握知识,训练创新思维的目的.如对已经有路程概念,为什么又要引入位移?教师可以展示下列两个情景:(1)一个人在树林里迷路了,他向左走100米和向右走100米,路程相同吗?效果相同吗?(2)两个人分别从上海坐车、坐飞机到北京,显然路程是不同的,路程相同吗?效果相同吗?

2.2.2 创设实验情境

物理学习如离开了观察和实验,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纸上谈兵.正所谓“千言万语说不清,实验一做就分明.”本节课中就大量采用了这种手段诱导了学生思维发展,突破了难点.如在测分子直径原理的突破时用了小米,在油膜显影、稀释等问题都不是由教师直接提出,而是用实验演示让学生感受其必要性,自然也诱发了他们积极思考对策.

2.3 延迟判断,留足时空

据美国创造心理学家奥斯本提出的延迟评价的原理,教师留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多种方法,可以发展学生的发散思维,促进思维水平的升华.心理学研究表明:新颖独特的设想多数出现在思维过程的后半期,在学生思维刚启动过程中,过早的评价,往往会成为思维展开和深入的抑制因素.

教师要创造和谐民主的心理氛围,提供心理安全环境,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有充分自由表达思想的空间.在学生提出的新创意不完善甚至有错误时,允许学生出错、再出错,教师要把握好“延迟判断”的尺度.在这种情况下达成的共识,会更激励他们不断地再创造、再发现.

综上所述,引是条件,思是目的,它们辩证统一,是主体与主导的最佳结合,也是教学取得成功的最重要保证.善思则得,善诱则通.诱是外因,思是内因,只有把诱调到思的频率上,才能发生谐振,大幅度地提高教学效率.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以诱达思,促进发展.这样,教师的每个教学设计,考虑并非仅仅是自己怎样教,而首先应考虑学生怎样学,不是以教为中心去设计教学过程,而是以学为主体去组织教学进程.既把学为主体变为实施教学的基本点,又使教为主导成为实现学生为主体的根本保证,以便最优化的发挥教与学的整体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