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谈创新式素描教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创新式素描教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今天,素描不仅可以作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用来训练艺术家对事物的观察、分析和表现能力,还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来进行艺术构思和创造。中学素描教学因为被应试教育体制与传统观念的束缚。现代绘画艺术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多元化的绘画形式和观念,我觉得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作为重点。现代素描教学不仅应该要培养学生运用素描语的技巧,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素描的语言来进行艺术思维的能力。

关键词:基础;素描教学;思维;多元化

中图分类号:J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2)12-0061-01

今天,素描不仅可以作为“一切造型艺术的基础”用来训练艺术家对事物的观察、分析和表现能力,还可以作为一种独立的艺术形式来进行艺术构思和创造。从我们绘画实践的角度来讲,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还从没给绘画素描下一个科学的定义,现如今给“素描”下定义时,人们经常会引用19世纪法国著名油画家安格尔对素描的建树:“除了色彩,素描是包罗万象的。”通过安格尔对素描建树的分析,我们可以领悟素描基础是绘画的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简而言之绘画就是给人们提供一种新的观看方式,它不仅仅是对美的形象的感受,它不同于人们普遍的观看事物的方式。绘画是与日常生活中的观看的体验是截然不同的。在基础教育这方面,我认为素描的教学目的并不只是简单的造型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对绘画意义的领悟与思考,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基础教育的引领下开始和发展他们的艺术生涯。

中学素描教学因为被传统观念与应试教育体制的束缚。教学从内容到方法都比照绘画专业要求,这种应试教学既不符合中学的教学实际,又不符合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正是因为我们受到这种传统的素描教学观念的影响,当今社会对于素描作为绘画基础的含义有着普遍片面的理解。总是把素描的造型能力停留在技术的层面上,并没有上升到思维的高度。我想可能是并未完全理解素描作为基础教学的完整含义。当前,随着经济的发展,现代社会对美术人才的选择,已从绘画型转移到实用设计型方面来。要求素描教学引导学生突破光影塑造外形的概念,深人到形体内部的构成规律去理解认识物体,其目的使学生建立一种结构意识,并通过线造型来表现构思,这种教学方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造型能力和学习兴趣。

近些年来,现代绘画艺术的蓬勃发展带来了多元化的绘画形式和观念,如美术院校素描教学出现了多元化的格局。对造型能力的考验并不只是唯一的标准,已趋向于多元化的标准。“而目前的素描教学仍沿袭着传统写实绘画形态的素描教学体系,对造型能力的培养更侧重于技巧的层面。”在中学的素描教学中仍然沿习传统的教学模式,以色调、明暗和以临摹为主的教学依然统治着课堂。

学生对美感的学习与认识,不仅能欣赏、鉴赏艺术作品的美,还能感悟到生活中和大自然中的美。健康的审美教育,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道德情操。那种纯技巧训练和纯欣赏的片面教学,没有充分体现美术教学的特点,因此素描教学应把技巧的培养与美感教育结合起来,并把审美教育作为素描教学的中心。 当今社会普遍性的问题就是学生由于受到高考模式的影响,他们也就不得不服从于这种传统意义上的素描理念,以真实再现客观物象的造型为目的,也就进一步推进了这种传统素描教学模式的执行。因此素描教学应以先进的素描理念为指导,以便让学生适应多元化的绘画形态,符合艺术发展的潮流。

另外我认为美术基础的创新教学,就是要把点、线、形、色、体的秩序重新组合,使之产生平面的、象征意义的、多维空间的艺术造型,学生可以选择适合自己个性的艺术形式。创造性思维是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创造出新的思维方式,提出新的方法和程序。虽然目前我们在素描教学中已经意识到要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但是仍未见到明显的改善。在一般的素描教学中已形成了成熟的,既定的理论体系和评价标准,已经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模式。如素描作品应有空间感,体积感,造型结构和透视必须准确等的标准。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学生们已具备了较强的造型能力,较强的写实能力,而问题就在于忽略了创新意识,从而阻止了学生在艺术上的发展。

当今,人人都谈论着巨变时代的紧迫感,如果我们仍以传统思维去迎接挑战将会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素描教学作为造型艺术基础应以发现学生多样的感受能力及独特的个性化的表达方式为己任,我认为这才是素描教学应启的作用,才能充分体现出素描教学在基础教学中的重要含义,因此,美术教育要更新观念,美术基础教学要以跨世纪人才培养为目标,把创造力和审美能力的培养作为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贯穿于美术教学过程中。

参考文献:

[1]钟耕略.素描艺术:剖析意念和物象的手术刀.美术研究,2002年第1期.

[2]夏海东.浅析素描教学作为基础教学的含义.艺术教育,200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