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当语言遇上音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当语言遇上音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男主角杰克张开双臂,紧紧拥住露丝,嘴里喃喃道:“我心永恒、永恒……”这时,席琳狄翁温柔抒情的歌声从海天飘来:“My heart will go on and on ……”

一、当语言遇上音乐,爱情在氤氲

音乐是世界性的语言,它带给人无限的遐想和美好的享受,它是心灵的交汇、情感的共鸣撞击出的音符,是人类高尚的精神需求和真情体验碰出的火花。有位理论家曾经这样说:音乐是不需要中介的语言,它往往是通过直感式的体验,让听者从音响感知中产生内心的情感体验,激起人们的类似联想。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我们的某些语言如能恰当地配上音乐,让语言和音乐共同作用于学生的听觉,使他们置身于语言和音乐所共同创设的特殊氛围中,产生情感的共震。

曾听一位老师上《滴水穿石》一课,她的这堂课把所有的听课老师和学生都牢牢地吸引住了。不必说那设计的精巧,层层铺垫,环环相扣;也不必说她的温声软语,循循善诱;单是那最末的《命运交响曲》就已让我们震动。这位老师先出示“滴水穿石”的奇观画面,再解决“怎么形成”、“形成原因”两个问题,得出“目标专一、持之以恒”这两点,然后让学生说说最喜欢书中哪位名人的故事,从名人身上提炼出滴水穿石的精神,让学生感受,再把它引申到课外,让同学们说说具有这种精神的其他名人的故事。同学们说完,老师也情不自禁地讲起了贝多芬的故事:“记得贝多芬临终前的最后一句话是:到了天国,我就什么都可以听见了。听了这句话我感到很心酸。双耳失聪对于普通人来说已是件非常痛苦的事,更何况是一个作曲家呢。残疾折磨着这位伟大的艺术家,他痛苦得几乎要自尽。但是为了艺术,贝多芬忍受着一切煎熬,艰难而又勇敢地向前走着……”优美而充满激情的文字在屏幕上徐徐升起,配之以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时而低沉舒缓,时而又高昂激越,掀起全场感情的最高点,内心那涌动的激情似要喷薄而出,听课老师眼角飞红,同学们已神情亢奋……

二、当语言遇上音乐,热血在澎湃

第七册教材中第二课是《但愿人长久》,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轼词中的名篇《水调歌头》的创作经过。课文的一至三自然段介绍了苏轼创作的原因,即思念分别七年之久的弟弟苏澈。由于让学生理解创作的原因很重要,故而要让学生深刻体会苏轼对弟弟的思念之情。中秋佳节,应该是亲人团聚、共赏圆月的良辰美景。看着他人合家团圆,品尝瓜果,观赏明月,而自己却与阔别七年手足情深的弟弟不得相见,此时此刻的苏轼有多少思念在心中啊!在分析到这儿的时候,我打开音乐《良宵》,让同学再次深情地朗读二、三自然段,“一年一度的中秋节到了……小时候,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整天形影不离……”二胡声是那么地娴静、温馨,让人感到是那样地轻松愉快,洋溢着温情。可当同学们读到“如今屈指算来,分别又有七个年头了”的时候,这温馨的音乐又给人带来多大的惆怅与伤感,音乐与语言的巨大反差,更让同学们体会到了手足分离的强烈的思念之情。

三、当语言遇上音乐,感情在升温

笔者在上《生命桥》一课时,当学生围绕“惊叹”这一话题谈完感想后,我就开始为此环节作小结:“可贵的是它们的整体精神,群体意识,老年斑羚为保护年轻一代甘愿粉身碎骨,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总愿把生的希望让给年幼的,把死留给自己……”同时,《悲怆奏鸣曲》的音乐缓缓响起,它是那样的忧伤,又是那样的壮美,又一次打开了同学们的心门。

“老师,它们太伟大了,在死神面前无所畏惧,那么坦然自若。”

“它们之所以这样镇定,是因为它们心甘情愿牺牲。”

“我们人类真该好好学习它们的这种群体意识,那样我们的人际关系会更和谐。”

“我们要好好保护这些让我们肃然起敬的动物。”……

同学们各抒己见。

四、当语言遇上音乐,暗香在浮动

《槐乡五月》是一篇美文,它不仅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槐乡五月的美丽景色,更让孩子们感受到了槐乡孩子的勤劳能干、热情好客和纯朴可爱,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教学这样一篇美文,让孩子们走入情境是十分关键的。曾听过一位老师是这样上第二课时的,他先问:“我们初读了《槐乡五月》,她如同一首优美的田园诗,把我们都深深地吸引住了。学习了课文第一段,五月槐乡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五月的槐花太美了!”“五月的槐花太香了!”“那儿的小朋友们不仅能干而且还很热情!”……孩子们回答道。紧接着,他说:“现在让我们再次走进那美丽的槐乡,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的心儿插上了翅膀,小鸟在前面带路,花香正扑向我们……”学生闭目聆听,教师打开音乐,悠扬的钢琴曲《致爱丽丝》响起,回荡在教室的每个角落,教师又吟诵起来:满坡满岗的槐花似瑞雪初降,一片白茫茫。槐树林里一派生机盎然。看,远处那抱得紧紧的槐花多像玉雕的圆球啊,一团团,一簇簇;瞧,那一条条挂在枝头的槐花,不正像维吾尔族姑娘披散在肩头上的小辫儿吗?这时候,连风打的旋儿都香气扑鼻,整个槐乡都浸在香海中了。在整个钢琴曲中孩子们脑海中再现了槐乡的美景,似乎正徜徉在花香弥漫的山坡上,当老师的声音戛然而止的时候,他们意犹未尽,仍闭着双目不愿醒过来,在槐乡流连。老师就这样奠定了整个课堂的基调,孩子们的心灵被紧紧抓住,他们思维的火花在这里点燃,这堂课无疑是成功的。

【本文系全国“十一五”教科规划课题“新课程背景下生态课堂案例研究”子课题“新课程背景下和谐课堂的案例研究”课题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省张家港市云盘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