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双休版:打造更卓越的读者黏合度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双休版:打造更卓越的读者黏合度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5年1月17日,星期六,《武汉晚报》全新改版。之所以选择在周六亮相,是因为《武汉晚报》此次改版最大的亮点是在周六、周日推出了全新的“周末版”。《武汉晚报》在不被商家看好、投放广告最少的双休“动刀子”,下功夫,可谓别出心裁,堪称“逆袭”。《武汉晚报》编辑部在改版中提出,《双休刊》“今天头条”、“天下周刊”、“捌周刊”、“家周刊”、“知道周刊”等重磅新版块,是送给周末的特别惊喜。

近六个月来,改版收获了众多点赞,各零售网点反馈的信息表明,读者普遍认为改版后的武汉晚报“可读性增强了”、“更年轻、更时尚了”、“独家内容更多了”。

一、动因:读者的需求指明我们创新的方向

在酝酿此次改版时,出于提高双休日报纸的必读性和服务性的考量,武汉晚报编辑部就想到了创办“双休版”。有意思的是,广大读者同时成为《武汉晚报・双休版》重要的“发起者”之一――2014年10月8日,《武汉晚报》践行开门办报,在头版“开天窗”,就改版公开征集读者意见。短短一个月时间内,共收到1826份读者建议,其中,有许多读者表达了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在武汉一纸风行的《武汉晚报・周末版》的怀念。

显然,读者的建议与编辑部的思考不谋而合――恢复周末版,改名为“双休版”。

武汉晚报编辑部在研究读者建议时也充分认识到,武汉的城市特点是有深厚的历史,有众多的遗迹,有过百万的学生和知识分子群体,老牌报纸也需要显示出自己该有的文化气息和培养小读者的功能。《武汉晚报》此次改版,需要更加突出城市特色和一张老牌报纸的特点,而相对而言,双休日的新闻存在着量少质次的报媒通病,于是创办“双休版”就成为此次改版的一个突破口。即对两天双休日的新闻结构和内容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在坚持“好看、好玩、好用”的新闻追求的同时,格外强调新闻的必读性,让读者周末在家休息时,能真正地坐下来饶有兴趣地阅读报纸,获得知识和享受。

变,在双休。1月17日,《武汉晚报・双休版》清新亮相。增设的“今天头条”、“娱乐捌周刊”、“家周刊”、“天下周刊”、“知道周刊”等重磅新版块,是在周末送给读者的特别惊喜。

《武汉晚报》力图向读者传递:“慢慢走,深呼吸,何妨将生活节奏在周末的‘悦读’中慢下来,何妨将碎片化的阅读在闲散的周末阳光中拼接起来”,正如在《改版致读者》中所描述的――“生命,是用来过的,不是赶的”。

“内容为王”是传统媒体的核心价值观,思路决定出路,而只有“用户至上”才能准确地驾驭报纸的取向和内容。《武汉晚报》在做了“开天窗”式的周密读者调查后,把过去曾经辉煌过的“周末版”的办报模式重新启用,注入新的思维、新形式和新内容,新辟了《双休版》。应该说这是互联网思维与传统媒体“内容为王”价值观的一次碰撞和嫁接,推出全新的《双休版》,是具有创新性的探索。

新面孔《双休版》是否带来以前不具备、不可替代的价值?从近六个月的运作来看,回答是肯定的――不论是新闻报道还是专副刊的选题,崇尚深读,立足于解渴、解惑、添乐,效果凸显。可以说,《双休版》,使具有晚报优势的深度报道得到了拓展和升华。

二、动作:双休版的独创性必读性是我们努力的目标

深化与读者的黏合度,是《武汉晚报》此次改版一以贯之的核心目标。它体现于《武汉晚报》深耕武汉市场50余年所形成的文化积淀、相互信任,更体现在研究读者心理变化与需求、与时俱进的创新。

《双休版》是对历史的回归和超越。《武汉晚报》历史上的《周末版》曾一度洛阳纸贵。此次创办《双休版》,不仅要重现当年的风光,而且更要追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的超越。

报媒的读者在流失,因此,要想抓住读者,增强与读者的黏合度,就必须强调新闻的必读性,在此基础上追求悦读、深读、知识、视野。

《武汉晚报》编辑部对于《双休版》的内容设置,采取了“顺应需求、特色鲜明”的办法,使得双休的周刊设置更具贴近性,目的是让读者在双休拿着《武汉晚报》能真正“猫”在家里“消遣”。

(一)“今天头条”。

头条作为《双休版》的脸面和标杆,每天发生的重要动态或显著新闻仍为双休版关注的焦点。不少“今天头条”都做出了自家的深度和特色,如《武汉,离限购还有多远》、《姚贝娜去往天堂歌唱》、《走近“达芬奇”》等,都是“热点”中具有特色的深度报道。

在双休遇上重大政务新闻时,《双休版》不是回避或简化,而是进一步探索晚报深度政务报道的路子,如《武汉“两会”上 万勇当选市长》报道中,“今天头条”精选、融汇新市长会上会下的言行,以《 “回武汉工作,让我有种回家的感觉”》为题,报道从政务与民生,责任与爱心的交集中,解读了新市长回到武汉的13天经历,拉近了新市长与市民的距离。

(二)“天下周刊”。

放眼天下选热点,搜罗幕后大揭秘,一经推出让人耳目一新,成为《双休版》重要的看点。比如《“白宫文胆”成就总统好口才》《劫后“重生” 继续“玩命”》、《磨刀霍霍,美国要打网络战》、《印度阅兵为什么花花绿绿》、《99%离1%究竟有多远?》、《“花花公子”安德鲁》、《这些政界大咖都还单着呢》等热点解读、冷点图解、人物故事都操作有方,引人入胜。

(三)“捌周刊”。

一反娱乐新闻一大抄的面貌,以众多的自采稿件作为主打,并加以评说,下了大气力的娱乐深度报道就是不一样,有特色,有观点,娱而不滥,乐而不俗。比如《龙太子房祖名玉马貂裘黄金枷》、《花样打脸离个婚 你的好男人名牌掉啦》、《催婚党来袭 借你一句名言台词堵住八卦的嘴》、《有种心寒叫人家的年终奖》等。

(四)“家周刊”。

“家周刊”内容以情感和阅读为主,晒家事,荐美文,把碎片化的阅读“粘合”在一起,辅以小游戏,轻松找乐,让不同的人能从中找到乐趣。

(五)“知道周刊”。

从周刊的名称不难看出来,这是让读者在休闲阅读中获取更多的知识。在版面安排上,设置了“大家鉴赏”、“知道分子”、“真假我辨”、“趣味科学”和“生活实验”等5个部分。集鉴赏文物,推广新知,注释潮语,辨识传言,实验求证于一刊,具有解读秘辛,增加谈资,科学普及,辨别真伪的功能,可以说在武汉地区媒体中独树一帜、特色鲜明。

三、动向:以双休产品的重构强化品质至上的“精品化”追求

在隆重包装推出《双休版》的同时,日常的新闻版,也追求紧随市场与读者需求而动的变化,强化形成个性化风格,突出“不一样的新闻”追求。此次改版,在周一至周五的日常新闻版上,相继新增了包括“排行榜”、“田巧萍导医”、“双V记者团”、“创业”等版面,填补了此前新闻报道空间与表现手法上的“盲点”,在对品质的高标准追求中强化黏合度。《武汉晚报》坚持了20年的“为百姓谋利益”办报宗旨,仍将发扬光大;“三镇家庭第一报”的热烈互动,仍将提升“好看、好玩、好用”的阅读体验,仍将拓展。

1.独创,更强力地吸引读者。

在激烈的同城媒体竞争中,在各种吸引眼球的网络信息的挤压下,仅靠公共信息和一些“大路货”,根本无法赢得生存空间。

独家,不仅仅通过独家线索和策划得来,公共信息里一样能“钻”出来。为此,在《武汉晚报》改版动员会上,编辑部对记者采访提出了“多跑、多问、多想”的明确要求:

多跑――没事的时候就走出去,去你的战线转转,也许就能发现通讯员没有看到的好东东。

多问――采访之前,多列几个问题,千万不要是无关痛痒的问题,可以尖锐点、刁钻点――拿到通讯员的通稿,不要原文COPY,多找问题,拿起电话或走出去,把问题捋清楚。

多想――一些可写可不写的稿子,大胆舍弃,把空出来的时间,不定期拿来梳理思考问题,以做出有思想深度的稿件。

据此,《武汉晚报》加大了对独家新闻的倾斜,《双休版》的“今天头条”采取“精品化”的生产模式,不特别追求时效性,但格外强调独创性、故事性和必读性。

当脑瘫女诗人余秀华凭《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一炮而红时,多家媒体都进行了报道,《武汉晚报》没有跟风出手,而是安排记者去体验余秀华的日常生活。经过一周的打磨,以《那村,那人,那诗》为题推出3个版稿件,并采写了与余秀华的对话《那一首被误读的“睡你”》,真实地解析了女诗人的生存和创作状态。因为挖掘深入、细节动人,报道反而有了更多的独家卖点,收到了后发制人的新闻效果。

虽然不追求时效,但在特殊的时间节点,“今天头条”一定会主动出击。比如今年“3・15”正好是星期天。编辑部提前谋划,以《“我不是英雄,更不是刁民,我只是公民”》为题,用3个版的篇幅,独家专访了全国知名打假人士王海。这篇重头报道还与新闻版“3・15”动态报道相呼应,有效地形成了报道合力。

2.民生,更贴心地服务读者。

在《武汉晚报 双休版》的设置与新闻生产中,时刻紧扣“民生”这个读者关注点,以最有用的内容、最贴心的服务,吸引读者将注意力集聚到《双休版》上来。

比如,《知道周刊》的“大家鉴赏”相对静态,但选题必须“静中有动”,即“鉴赏”的对象要么是最新的热点,要么与普通读者息息相关。2月15日推出的《羊年都2000多岁了》,紧扣羊年春节将至这个时令节点,讲述两千多年前的十二生肖是啥模样,自然而然地吸引读者去了解自己不知道的中国传统知识,而不是强制读者去“读史”。

“生活实验”是《知道周刊》的拳头产品,也是基于当下信息传播特点设置的版块。在网络传言漫天飞的传播环境下,普通市民得到的很多信息是不确定和存疑的,以权威性和公信力为立身之本的传统纸媒,有责任通过科学的手段,让读者获得与生活相关的更多真知。包括揭开“情人节蓝色妖姬”等花天价疑团的《绚丽玫瑰都是整容的》报道,经常上网的市民都非常想搞清楚的《WiFi辐射到底伤不伤人 实验证明:放心,没事儿》等等,极大地服务了读者大众。

3.互动,更温情地聚合读者。

报纸有依靠群众办报的悠久历史传统,在网络化“自媒体”盛行的目前态势下,升级“群众通道”,让他们更多地参与办报,成为办报主体,直接参与新闻发现、策划,报道,既能大大提升新闻的鲜活度,又能锁定这些参与者,使其成为铁杆读者,进而影响其朋友圈。在武汉晚报的双休版中,这种互动理念与创新手法处处可见。

“捌周刊”注重可读性,但绝不“自娱自乐”,而是派生出了互动的贴近性,比如2月策划推出的《本报记者4招教你化出完美武媚娘妆》,敏锐地抓住网络上流行武媚娘妆秀潮,通过采访化妆师、摄影师,为如何做时尚达人支招。而《武汉晚报记者给著名画家冷军做模特》,更是将互动的效果表现得淋漓尽致。

作为《武汉晚报 双休版》的延伸,增设的“排行榜”,选题既与市民生活相关,又与时下流行接轨。通过对各种排名和数据的采访、分析、延伸,让信息加值,体现纸媒的专业性和整合能力。比如,相继推出的《武汉,离限购还有多远》、《去年这10条路上,车主被罚得最多》、《一张榜教你在朋友圈“装品”》等报道,无不引发读者热议与共鸣。

《武汉晚报》与读者的互动,相约双休,日渐精彩。改版后的《武汉晚报》,依托日益壮大的“双V市民记者团”,在双休时间相继策划推出了“尖板眼”系列活动,给市民展示自己的绝活、独家本领与功夫搭建了一个舞台。为此,《武汉晚报》还设置了“尖板眼”大奖,那些拥有“奇门绝活”的各类民间高手只要参与到武汉晚报组织的读者互动活动,就有可能获得“武汉晚报尖板眼奖”奖杯。短短一个多月,《武汉晚报》官方微博上关于“尖板眼”活动的阅读量已超过1287万次,通过网络参与活动的读者和网友也超过了500人,其中,“口哨擂台赛”、“暗黑腊八粥大比拼”等多场现场活动,都是座无虚席,高手林立。这种与读者的“零距离互动”,特别是从中折射出的对读者群体的高度重视与积极发动,最大限度地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强化与读者的亲密度,成为武汉晚报不停息地追求“读者黏合度”的强大推动力。■

(武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