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问题研究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河南省县域经济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改革开放以来,河南省县域经济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工业化进程明显加快,农业产业化水平有较大提高,城镇化建设取得明显进展,但与发达省份相比,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仍比较滞后,具体表现为:经济基础条件较差、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民收入水平低、结构性问题突出、县域财政收支失衡。要实现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立足县情,选择最有效的发展模式,并通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一步激发县域经济发展的活力,才能有效推动县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县域经济;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镇化;河南省

[中图分类号]F1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3-0089-03

作者简介:孟光(1990-),男,汉族,安徽财经大学经济学院本科生,研究方向:县域经济、区域经济。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备的区域经济。河南省作为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同时又是全国粮食作物的主要产区,其经济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县域经济的贡献。近年来,河南省把县域经济发展放在重要位置,加大财政支持力度,深入落实结构性减税政策,扩大部分县(市)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但目前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仍不均衡且处于较低水平,严重制约了河南省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因此,研究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中面临的困难、问题,提出相关对策是当务之急。

一、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现状

(一)总体情况

河南省现有108个县(市),县域面积达152万平方千米,占全省面积的905%,县域人口8134万,占全省人口的818%。南部、西部和西北部的县为山区县,其他地区为平原县。2009年,河南省县域生产总值为13829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为7450亿元;粮食产量连续3年突破500亿公斤;县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为407亿元,支出为1317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3年突破两位数增长,达到5010元。但河南省县域经济的整体发展实力还偏弱,整体效益和人均收入水平偏低。2009年,河南省跻身全国经济总量排名前5位,在这5个省份中,年财政收入超过10亿元的县(市),河南省仅占10个,而江苏、浙江、山东三省均超过30个。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4806 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5153元),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县只有39个,占全省所有县(市) 的36%。

(二)发展特点与存在问题

1发展重点突出、特色鲜明,但整体发展滞后,经济强县少

河南省县域在经济多元化发展态势下,通过结合自身优势资源,扬长避短,大力发展地方特色经济,逐步探索出一条兴县富民的路子,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形成了各自比较稳定、合理的发展模式。如以巩义、新安、伊川为代表的大工业、大项目拉动模式;以长垣县、许昌县为代表的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模式;以临颍县、鄢陵县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兴县模式;以林州市和西峡县为代表的配套经济模式;以邓州市、林州市、固始县、长垣县为代表的劳务经济模式等。

由表1可知,河南省县域中经济强县较少。其中,在2012年第十二届中国县域经济竞争力百强县(市) 评比中,河南省仅有2个县级市入选,其中巩义市列第49位,偃师市列第92位,而江苏省占据25 席,浙江省占据22席,山东省占据20席,表明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与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2工业化进程加快,但结构性矛盾依旧突出

目前,河南省正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加速发展阶段,工业已成为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2009年,河南省县域工业增加值达745041亿元,占全省县域生产总值的5387%。然而由于历史和现实原因,河南省县域经济产业结构不尽合理。2009 年,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81:583:236,第一产业比重依然偏大,存在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产品加工链条短、档次低,资源优势未能转化为市场优势。同时,第三产业基础薄弱,城镇集聚效应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服务业发展水平滞后,经济增长仍以粗放型为主,内生机制还不健全。可见,县域经济仍然是全省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

3农业产业化水平有较大提高,但进程缓慢

近年来,河南省农业产业化水平有所提升,粮食产量连年攀升,乳肉禽蛋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已发展到4620个,这为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奠定了基础。但其生产仍以初级产品为主,产品附加值低,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化和县域工业化进程。其主要表现为:一是地区发展不平衡,全省县域产业化龙头企业分布较为密集,除淇县、临颍、固始等少数县外,大多缺乏龙头企业的带动;二是县域龙头企业和组织规模较小,缺乏核心竞争力,仅有双汇、永达、华英等几个知名品牌;三是产业化经营组织与农户对接机制不完善。有些地方出现坑农害农现象,企业打白条,甚至拒绝履行合同;四是产业层次较低。产品深加工能力弱,规模经营比重低、产业链条短、产品附加值低、关联度还不强;五是社会配套体系不健全、不完善。市场信息网络服务落后,严重制约农业快速发展。

4城镇化建设取得很大进展,但水平偏低

河南省是人口大省,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进入21世纪以来,河南省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但发展水平仍然较低。2009年河南省城镇总人口达6209 万人,比2000年增加了 1314万人,年均增长28%;2009年全省城镇化率为377%,比 2000年提高了14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约 16个百分点。

由表2可知,河南省城镇化虽呈较快发展趋势,但城镇化水平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二、加快河南省县域经济发展的思路与建议

河南省发展县域经济的总体思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倡导多元化发展模式,大力发展非公经济,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发展特色,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

(一)积极推进县域各项改革,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

1因地制宜推进县域政府机构改革。目前政府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增加了财政负担,严重制约县域经济的发展。因此,必须积极推进机构改革,精简县乡机构和人员。

2赋予县级政府更大的经济和社会管理权限。河南省已经将部分省级投资项目审批权下放,但力度还不够大。要简化审批手续,提高行政效率,推行“一站式服务”。

3落实农村税收政策,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全面取消农林特产税、提高增值税起征点。同时,县域政府应切实加强涉农收费监管和“一事一议”管理,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4尽快完成县域国有企业和集体企业改制。按照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要求,国有资本原则上应从竞争性领域退出。集体企业要加快完成改制任务,有条件的地方可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二)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首先,必须抓好产业布局,河南省应继续搞好优质小麦生产与加工基地建设,扩大优质农产品的种植区域,尽快在豫北等县域建成集中连片、高标准的国家优质小麦基地;其次,积极探索农业产业化的经营组织形式,实际上是选择适当形式来联系农户与市场。至于如何建立联结机制,选择何种组织形式,则要按市场规律办事;第三,完善分配机制,兼顾农民利益。必须制定各项相关政策措施,完善分配机制,兼顾不同利益群体,维护好各经济主体的合法权益;第四,重点扶持龙头企业发展,依靠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推动县域经济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积极推进县域城镇化进程

城镇化是县域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体现。首先,要突出重点,以点带面,加快城镇化步伐。争取以较发达县市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积极吸引社会闲散资金,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其综合承载能力;其次,要加快建设工业园区,积极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向城镇集中。把工业化和城镇化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实现基础设施共享,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努力形成集聚效应;第三,合理推动城乡互动,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

(四)加快发展县域非公有制经济

首先,要从思想观念上、机制上真正保证非公有制经济顺利发展。坚持“三个有利于”的标准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正确处理好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整体利益与局部利益的关系;其次,要认真贯彻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应及时清理和修正相关法律法规,从根本

上消除阻碍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切实给予其平等的发展机会。同时采取切实措施,鼓励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进入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等。

(五)健全县域金融服务体系,切实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资金问题

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个老问题,也是个大问题。近年来,对于发展迅速的县域经济来说,资金缺口大、供不应求的矛盾依旧存在。为切实解决县域经济发展中的资金短缺问题,必须进一步深化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加大对县域金融体系的支持力度。首先,应充分发挥现有县域金融机构的作用,完善管理服务和考核体系。为适应县域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改进现行的信贷管理体制,建立中小企业信贷中心,针对中小企业性质和特点搞好服务;其次,加快金融改革步伐,进一步放宽民间资金准入条件。监管部门应适当放开对村镇银行“发起人”的准入限制,同时把允许民间金融机构向现有正规国有金融机构融资的规定落到实处;第三,适当加快全国范围内信用体系建设。继续推动中小企业和农村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规范信贷市场和债券市场信用评级,切实为中小企业融资创造便利条件。

[参考文献]

[1]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省统计年鉴2009[Z]北京: 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

[2]王志电河南县域经济发展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1(30)

[3]魏艳产业集群战略与河南县域经济发展[J]河南科学,2006(6)

[4]张秀生县域经济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J]武汉大学学报,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