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护理安全管理的做法和体会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目的 探讨护理安全管理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加强安全教育,树立安全意识,评估识别护理风险,对有安全隐患的工作环节制订防范措施。结果 减少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了护理不良事件的上报率,提高了护理质量,提高了病人满意度。
【关键词】 护理安全 管理
随着临床医学的发展,高新技术的应用,护理工作的难度和风险也在不断提高,使护理人员出现差错概率相对增加[1],这就对我们护理管理特别是护理安全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现就我院护理安全管理的做法和体会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
我院是一所二级甲等医院,全院护士257名,年龄20-54岁。职称:副主任护师7名;主管护师41名;护师54名;护士155名。学历:本科11名;大专141名;中专105名。
2 方法
2.1加强安全教育,树立安全第一的观念
安全措施和安全目标的实现需要技术和管理,更需要每个人安全意识和态度的转变[2]。为此,我院在做好在职护士安全培训的同时,对新进护士在岗前培训阶段把安全教育作为重要的培训内容。
2.2评估、识别护理风险,制订防范措施
2.2.1对患者的安全管理 住院病人一律进行护理评估,对高龄、意识障碍、肢体活动障碍、躁动、应用镇静剂者及时建立坠床、跌倒及压疮评估表,针对病人具体情况提出防范措施,实行动态评估观察,并使用护理风险提示卡,消除患者周围的不安全因素,正确使用护栏、平车、轮椅及防护用具,外出检查有人陪同,同时利用宣传资料,做好住院患者及家属的宣教工作。
2.2.2对重点护理人员的管理 各科排班实行新老护士搭配,带教工作责任到人,护士长每天对年轻护士工作重点检查指导,实行层层把关。
2.2.3加强人力资源动态管理 针对我院各科的实际情况,如病人数量、工作量,对全院护士实行动态管理。如冬季内科、儿科病人较多,就抽调相对轻松的外科、五官科护士到内科、儿科工作,各科均实行弹性排班制,保证工作量高峰段的护士人数,满足护理工作需要,从而保证护理安全。
2.2.4关键工作流程管理 为了确保护理安全,实行无缝隙管理。我院护理部统一制订各科交接流程及交接记录,如急诊科与病区各科的交接、病房与手术室的交接、手术室与病房的交接、转入与转出科室之间的交接,其交接内容主要有生命体征、主要病情、各种管道、静脉通道、皮肤情况、用药情况、护理措施等,并实行交接记录双签字,做到交接清楚、责任明确。
2.2.5高危药品的管理 根据高危药品目录进行分类管理,严格执行高危药品管理制度,做到单独存放,标识醒目,基数相符。对输液速度、浓度有严格要求的特殊药品,如硝普钠,在输液架上悬挂警示标识,提醒护士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并对患者及家属做好宣教。
2.3建立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主动报告系统 各科室均建立护理不良事件报告登记本,发生护理不良事件后,当事人首先采取补救措施,尽量减少或消除不良影响,并及时向护士长报告。护士长组织调查事件经过,及时评估事件发生后的影响,尽可能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并组织全科护士进行讨论分析,提出改进措施,同时填写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单,将讨论结果上报护理部。对于主动上报不良事件的个人及科室不作处罚,对于隐瞒不报,护理部一经查实,按医院护理绩效考核进行处罚。
3 效果
通过安全措施的实施:①降低了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②提高了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率;③提高了护理质量;④提高了病人满意度。
4 体会
4.1降低了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 通过安全教育培训,护士安全意识增强,从各个有可能出现护理缺陷或差错的环节,采取了防范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减少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4.2提高了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率 以往科室出现了护理缺陷,首先追究个人原因及科室责任,并进行处罚,科室因担心受处罚而隐瞒不报,这样不利于全院护理人员吸取教训。建立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主动上报系统后,护理人员没有思想顾虑,而是从大局出发,主动上报,达到信息资源共享,避免相同事件再次发生。由于观念的转变,认识的提高,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率由原来的20%上升到80%以上。
4.3提高了护理质量 以前护士安全意识淡漠,关键人员、关键流程安全存在隐患,护理不良事件时有发生,护理质量不能保证。通过查找安全隐患,采取预防措施,减少或杜绝了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从而保证了护理质量。
4.4提高了病人满意度 由于采取全程无缝隙安全管理,各项规章制度、工作流程逐渐完善,同时从以往发生过的缺陷中吸取教训,护士的责任心、专业技术水平及综合素质得到了提高,护理工作更加细致、周到。病人感到放心满意,从而提高了病人满意度。
参 考 文 献
[1]章快芳,傅佩芳.实施非惩罚性护理不良事件报告制度的方法与效果[j].护理管理杂志,2010,10(8):596.
[2]庄新萍,等.安全文化在手术室安全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管理杂志,2011,1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