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曲高和寡 第6期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曲高和寡 第6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美男作家宋玉讲了个寓言:有个原创型实力派歌手在楚国的郢都举行个人演唱会,由于不收门票,听众云集。一开始他唱了几首RAP风格的流行歌曲,像什么《下里》啦,《巴人》啦,台下有数千名发烧友跟着他哼唱。随后他又唱了几首艺术歌曲,像什么《阳阿》啦,《薤露》啦,台下也有几百个听众跟着他哼唱。最后他又唱了几首自己创作的歌曲,台下只有几十个人还能跟着瞎哼哼,但是他一改变为海豚音飙歌,只剩下几个人还能哼出来了。

如此看来,歌者演唱的歌曲越高级。能唱和的人就越少。

爱因斯坦在看了电影《摩登时代》之后,兴奋地发了一份电报给卓别林:“祝贺你,你的美妙作品是所有人都能看懂的。”卓别林回了一份电报给爱因斯坦:“祝贺你,你的高深作品是几个人才能懂的。”

应该没有人会认为卓别林说这话是在讽刺爱因斯坦。但是在咱们传统概念里,“曲高和寡”通常是个贬义词,一般用于讽刺。

很显然,宋玉这个寓言的最初寓意绝非批评歌者的歌艺太高超,恰恰是赞扬歌者的歌艺超群绝伦。然而,多数传统国人自古就有一种精神上的广场恐惧症,我们害怕孤立,渴望把自己融入众人之中,渴望把自己的声音淹没在众人的大合唱之中。

为文要“代圣人立言”,作诗要“无一字无来历”,都是人格上不敢独立的表现。很难想象我们中间会出现与整个雅典为敌的苏格拉底、向整个教会宣战的布鲁诺、与经典力学抗衡的爱因斯坦。

如果说古代中国文化尚有一些可与世界其他民族一比高下的精致艺术,那不是因为艺术家们敢于独标高格,而是因为借助了对人民大众的极大蔑视。事实上,中国传统的高雅艺术,在士大夫阶层是和者众多的“下里巴人”。众多的传世名作,正是在诗酒唱和中产生的口语化作品,以致除了极少数超级天才,大部分高雅艺术极其缺乏艺术家的个性。唐诗宋词中的大部分作品,不记住作者我们就会张冠李戴,而把某个诗人的作品错误地编入另一个诗人的作品集也十分常见。暂挂杜牧名下的《清明》诗,暂挂刘禹锡名下的《陋室铭》,版权多年归属不明,很难通过具有个性的文风来判定。只有少数像李商隐这样的天才,其作品才不易跟其他诗人的作品混同起来。李商隐的无题诗无疑代表高雅诗歌的最高成就,但却少有人赞扬其卓绝诗艺,更多的人批评他过于阳春白雪。

然而,知识分子中的“下里巴人”,相对于略识之无的普通百姓。却成了“阳春白雪”。士大夫里最下里巴人的白居易,就成了大众喜闻乐见的阳春白雪。当时俯拾皆是、极为通俗的唐诗宋词,现在成了代表中国传统文化最高成就的高雅艺术,

当艺术作品不能让大多数人理解时,文学家艺术家总是牺牲艺术标准,迁就听众观众读众,而不是让听众观众读众提高艺术修养后再来欣赏这高超的艺术作品。于是出现了与“艺术可以充实精神”相反的,富有中国特色的特殊艺术定律:艺术修养低的大众感到精神极为充实,艺术修养高的小众感到精神极为空虚。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艺术修养低的大众有大量适合他们口味的艺术快餐和通俗读物让他们欣赏,所以他们的全部业余时间都可以用来欣赏通俗艺术,精神无比充实。相反,艺术修养高的小众找不到几本适合他们口味的艺术精品和文学经典让自己欣赏,阳春白雪的艺术精品和文学经典数量之少。少到他们吃了上顿没下顿,几乎没什么东西可以欣赏,所以他们的大部分业余时间都无所事事,精神无比空虚。

或许上面这段描述过于抽象。不够形象。下面就举例说明。比如,两个初中女生,都是文学爱好者,本来她们互相借阅郭敬明、明晓溪,业余生活很充实。随后,其中一个人感到读这些书不能满足,于是她就读《红楼梦》,读不懂;于是她就读大学,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然而大学毕业,她还是不完全懂,她又读了硕士、博士,继续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终于,她完全读懂了《红楼梦》。然而,读完《红楼梦》,她就空虚了,因为她只有一部《红楼梦》可以读。相反,那个对小四十分满足的女同学,初中毕业就不必再提高艺术修养了,她有读不完的郭敬明、读不完的明晓溪、读不完的安妮宝贝、读不完的郭妮。她还有看不完的电视连续剧,她永远觉得无比充实,她根本就不需要《红楼梦》。

那位文学女博士呢,为了逃避空虚,只有回过头去像她的初中女同学一样,读郭敬明、安妮宝贝、明晓溪、郭妮。但她艺术修养太高,这些能满足和充实她的初中女同学的艺术,无法满足和充实她的精神――过高的艺术修养,使她已经不再能满足和充实了。她花了九牛二虎之力苦修得到的艺术修养,就像庄子笔下的屠龙之技,毫无用武之地。她唯一的办法是用屠龙刀屠蛇,用杀牛刀杀鸡。她从此再也不看《红楼梦》,并且断定《红楼梦》是曲高和寡的阳春白雪,并非真正的艺术,只有下里巴人才是真正的艺术。经过逆向的脱胎换骨,再次费尽九牛二虎之力向下看齐,把屠龙刀在现实的大熔炉里回炉重锻,做成无数把裁纸刀、杀猪刀和小剪刀,于是她终于能够像她的初中女同学那样,陪着肥皂剧的女主角一起垂泪到天明了――因为那个美丽动人的女主角用小剪刀自杀殉情了。

最后的结论是:提高艺术修养。对充实精神不利:只有降低艺术修养,才能充实自己的精神。

很多次文化运动都竭力提倡:要让不识字的文盲老太太也能搞懂弄懂,要让刚刚从扫盲班出来的劳动大姐也能看懂读懂,要通俗化再通俗化,要大众化更大众化,要让更多的人听懂看懂读懂。这样。无限度地向下迁就。

也许有人会说,难道文盲老太和半文盲老头就没有权利享受艺术了吗?难道就这么冷酷地把他们拒绝在艺术殿堂之外吗?我的回答是,如果把所有的艺术都弄成了文盲半文盲能看懂听懂读懂的东西,虽然对于这一代文盲半文盲是件大好事大实事,但是对于更多的子孙后代,却起不到任何进化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