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提高《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的有效性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提高《思想品德》教学中的问题设计的有效性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课堂提问是教学使用的一个重要手段,建构主义教学观指出,教学应该通过设计一项重大任务或问题以支撑学习者积极的学习活动,帮助学习者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体;设计真实、复杂、具有挑战性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与问题情境,诱发、驱动并支撑学习者的探索、思考与问题解决活动。可见教师设计、创造教学问题,目的必在于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进行知识学习与建构。

这样的问题设置,主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考虑:

一、问题设置的整体性

教师要将教学目标转化为一系列的探究任务,根据需要设计出相应的问题。由教学目标到探究任务,由探究任务到问题,教师要引导学生的探究活动朝着达成教学目标的方向发展。

例如,在“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的教学中,规则的形成和变化是本课的重点。通过阅读斑马线的故事,教师设置问题:你能从这段资料中获取对规则的哪些认识,学生通过小组合作获得出各自的认识,并理解规则是为解决生活的矛盾、建立生活的次序而出现的;规则的变化是随着生活的需要而不断变化的;规则能随着时展而变化;人是规则的制定者,也是规则的遵守者;规则的制定和变化是一个不断完善、更新的历程;许多规则有悠久的历史;规则源于生活,用于生活,等等。

这个问题的设置几乎把有关规则形成和变化的认识都包容进去了,充分关注了整体的教学要求,使学生的思维和积极性得到了释放。

二、问题设置的探究性

设置问题要作用于学生内心,激发出学生内在的自主性,这样的提问才有意义。

例如,在“沟通和理解”教学中,采取小品体验法。先让有所演练的两组学生分别表演两个不同的有冲突的小品,然后让学生进行自评互评,让学生对这两个小品进行分析比较,并给小品“取名”,进而引出主题:如何有效地与人进行沟通和理解(同龄人之间、与长辈之间)。学生表演的“小品”情景都可以在生活中找到“影子”,不是虚拟的,因而容易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而这个“取名”就是不露痕迹地提炼问题的过程。

再如,在“诚信是金”教学中,以“雷子的卖菜生涯”故事一为引子,进而设问“雷子决心诚信经商,为了帮助他进一步形成诚信经营的理念,请你给他写一句赠言、建议或忠告”。这种问题设置明显能让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

问题设置不应该忽视学生的逻辑思维现状和逻辑思维的培养,而应重视思维过程,避免提问过多或太浅,以达到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提高的教学效果。

三、问题设置的针对性

叶圣陶先生说:“教是为了不教,教育的最高境界应该是自我教育。”问题设置不是教学任务的结束,而是学生探究的导火索,是学习知识思考生活应对未来的更多更大探究的起点。

例如“认识人生的意义”是人对自我认识层面的探索,也是几千年来人类一直在探索的一个永恒话题,这是一个非常抽象笼统的问题,不是一句话就能说清的,也不是简单说教就能解决的,是个性化十足的问题。所以一定要斟酌好才能发问,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四、有效的课堂问题设置应遵循的原则

1.要以学生为主体

问题的生长点应源于学生的生活世界,问题的难易度应基于学生的身心特点和认知规律,问题的落脚点应归于学生的生活需要和学生的发展。

如初中学生雷子(同前面课例)利用节假日帮父母经营蔬菜生意的事例,就能唤起农村学校学生的共鸣。因为学生有这方面的经历,或接触过类似的事情,所以能触动学生的心扉,相对于城市学生的“娇生惯养”,他们更能有感而发,有话可说。

2.要注意问题的层次性

设置课堂教学问题要体现一定的梯度,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层层递进,步步深入,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体验成就感,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3.要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

在落实教学目标时,要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如故事、漫画、文字资料、数据等,先让学生有感性认识,再分解到各课堂教学问题中,让学生在逐步解决问题中获得成就感,从而使学生自主、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最终达成教学目标。

总之,我们的提问要以学生为中心,要以问激疑,追求新知,虽说新课程理念下的“问题”与旧课程已经有了本质的区别,但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这一点,对于教师的课堂教学而言,更是如此。能否科学地、创造性地设计出新颖、艺术、易于激发学生思考的问题,永远是教学能否成功的一个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