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开展创新教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开展创新教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中学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学生知识的获得与掌握,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主要依靠课堂教学,可以说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而实验教学又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阵地。本文对化学实验教学中如何开展创新教育谈了几点认识。

【关键词】 创新;探索;实验教学;开放型实验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别强调了新一代人应该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1]。中学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活动最基本的构成部分,学生知识的获得与掌握,能力的形成与提高主要依靠课堂教学,可以说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

1 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探索性实验,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创新意识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不仅能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他们获得进行创新所需要的知识,而且可以丰富他们的想象力。而探索性实验能激起学生浓厚的认识兴趣,探究兴趣和创新兴趣。

例如:九年级化学(上)第七单元课题1探讨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在此实验中,学生观察到铜片上的白磷产生白烟开始燃烧,而水中的白磷和铜片上的红磷却没有燃烧。学生对此实验现象虽然有兴趣,但探索性不强。于是我引导同学们往深层次探究:俗话说“水火不相容”,但我告诉他们“水能生火”。学生们听后大为震惊,引发出浓厚的探究兴趣。此时,教师可启发学生思考,当烧杯中温度已达到80℃时,尽管温度已超过了白磷的着火点,但氧气不易溶于水,因而水中的白磷没有与足够的氧气接触,所以不能燃烧。这时我们可以给水中的白磷创造一个和氧气充分接触的条件,教师可补充如下实验:将氧气袋中的氧气通过导气管直接通入到水,与白磷接触,结果水中的白磷开始燃烧,现象非常直观。学生在此基础上,很容易归纳出可燃物燃烧必须同时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可燃物要和氧气充分接触;二是要使可燃物的温度达到着火点。由此可见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可以改进实验方法,补充实验内容,增强其探索性,在课堂教学中能达到更好的效果。

再如:“魔棒生烟”,“烧不坏的手帕”,自作“摇摇冰”,“黑馒头”等等这些实验学生兴趣很浓,能引发强烈的探究欲望。学生们的思维能从“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并由此迸发出创新的火花。

2 开放型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方法

精心设计一些开放型的实验,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新的方法,新的原理,新的装置,新的操作,多角度开发思维潜能,自由拓展思维空间,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例如:从同一装置用途的多样性,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复习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时,常遇到如右图的集气装置,充分挖掘它的各种用途,从不同角度提出如下问题:

(1)若气体由A进B出,可收集哪些气体?其收集原理如何?

(2)若气体由B进A出,可收集哪些气体?其收集原理如何?

(3)若将该瓶倒置收集气体,其结果与(1)和(2)的关系如何?

(4)若将烧瓶内装满液体与量器配合欲作量气装置,气体流向如何?

(5)若作量气装置时,气体易与液体反应或易溶于液体时,应如何处理方可使用?

(6)该装置用作洗气时气体流向如何?

(7)该装置用作排水取气时气体流向如何?

(8)若装置中导管A与B等长时,连接在气路中起什么作用?

这一系列的问题可以充分挖掘学生的聪明才智,能喷射出创新的火花。

再如:在复习物质鉴别与检验时,可以与学生讨论这样的问题:怎样鉴别蒸馏水和饱和食盐水?这个问题看似十分平淡,但内涵却十分丰富。学生不以为然,异口同声地回答:用AgNO3溶液来鉴别。这时教师马上提出:如果没有AgNO3溶液呢?你能找出几种鉴别方法?启发学生创新,此时,教师应该鼓励学生:所有可行的方法都是可以采用的,不仅可以用化学方法,也可以用物理方法、生物方法,物质的鉴别并不是一个很“神圣”的科学问题,它实际上就是生活中较普通问题,虽然物质的鉴别可能有最可行的方法,但从不会只有一种方法。通过教师的鼓励、提醒与引导,学生就可以挣脱羁绊,思维活跃起来,通过大胆自由的想象,想出了很多种鉴别方法。如测导电性法,用蒸发皿蒸干法,取相同体积测其质量法,浸入鲜菜观察鲜菜状态变化等等。

从化学实验中最基础的知识、原理入手去营造和设计开放性实验的氛围和条件,在实验学习中可起到以一当十、事半功倍的作用,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良好的启迪和开发,以增强其解决开放性实验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培养创新精神的目的。

3 创设宽松的实验环境,营造良好的实验氛围,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保护学生创新精神的萌芽

在学科教学中如何张扬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一位澳大利亚学者在考察了中国的基础教育后,发出如此感慨:在澳大利亚,学生围着教师上课,学生和教师组成一个圆,大家都是圆上的点。在中国,学生听教师讲课,教师在上面,学生在下面,教师居高临下。他认为这不但是课堂组合方式的区别,而且是教学民主的差异[2]。这位学者的说法也许有些过分,但教师究竟应怎样认识学生、对待学生,这却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现代教育理念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积极创新的精神;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了解产生知识的过程和方法。

所以实验教学中要允许和倡导学生自由畅想实验方法、实验原理,主动设计、积极参与实验。在评价时,要善于多找学生的优点,多找他们的闪光点。

同时要正确对待实验的成功与失败,鼓励学生大胆操作,即使实验未成功,只要能找出未成功的原因,也是成功的。如做NaOH和CO2反应的实验时,集满CO2的烧瓶中放入NaOH后,瓶内的小气球没有鼓起来,实验失败了。一名学生在实验报告中分析出了多种原因:未集满CO2气体;放入的NaOH太少,反应不充分;实验装置漏气;操作速度太慢;小气球壁过厚等等,这样细致、全面的分析,你能说他失败了吗?我相信他下一次实验一定能成功,因为他学会了面对失败,学会了分析失败,在总结失败的过程中,经常会产生创新的念头,从而找到更加理想的操作方法。

4 改进实验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

创新精神重点落在一个“新”和一个“变”上,真正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改”,“人改我变”,“人变我新”。改进实验,使实验达到操作简便、无危险、无污染或尽可能减少污染、节约原料、现象明显等优点。要改进实验,就需要有创新精神。

如图为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微型快速实验装置。实验前先将铜丝1处理成下端弯曲的一小圆环,并用铁锤击成带小孔的小匙,兼起容器的作用,相当于启普发生器的容器部分,或简易启普发生器里有孔的塑料隔板。铜丝2一端弯曲成螺旋状(右图)。在试管I中先加入的试剂是盐酸或稀硫酸,随H2的产生,开始是排试管中的空气,使整个装置充满H2,将红热的铜丝2迅速插入II中,红热的铜丝由黑变红。实验装置这样改进之后的优点:铜丝1形成铜锌原电池,加快产生氢气的速率;实验完成后可将铜丝1提起,使反应立即停止(类似启普发生器原理)。

某同学将上图中的II处改成如下图所示,容器内加某种液体X,稍加热,铜丝的操作方法同铜丝2,若发现铜丝也是由黑变红,此装置就改为在铜丝的催化作用下,将乙醇氧化成乙醛的实验,从无机引入到有机,既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50个脑袋(学生)跟着1个脑袋(教师)转,现在的教学应该是1个脑袋围着50个脑袋转。坚持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创新的主体,学校教师是学生创新不可缺少的外部环境。因此教师在学生的学习创新活动中,要善于营造创新氛围,激发解决问题兴趣,刺激新思路的开拓,创设浓浓的创新氛围,激发献身科学、追求科学的精神。举办科技讲座,科普知识竞赛,撰写科普论文,组织科技制作比赛,消除学生对创新的神秘感。同时要放手让学生实践,强调从错误中再认识,再提高,鼓励异想天开,敢于幻想,大胆实验。并要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一个更大的思维空间。

总之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创新应以“追求卓越”为目标,创设让每个学生都跃跃欲试的开放、宽松、民主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激情[3]。在教学中没有标准答案,只有发散性思维;没有批评制止,只有真心诚意的赞赏和鼓励;没有高高在上的严师,只有和蔼可亲的兄长。在这样的实验教学中,我们看到的是在一个宽松的环境里,一个充满创新激情的老师,带领一群充满激情的孩子,在享受学习的快乐,研究的快乐,实验的快乐,创新的快乐和生活的快乐。

教有良方,教无定法,化学实验中的创新教育让我们共同去探讨吧!

参考文献

[1] 刘知新 化学教学论 高等教育出版社

[2] 《教师报》2003 第三期

[3] 钱焕琦、刘云林 当代教育伦理学

收稿日期:2008-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