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开发及教学行为模式的挖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开发及教学行为模式的挖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智慧教室作为教育信息化的新型产物,为多样化教学交互形式的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为了揭示智慧教室环境下语文教学的师生互动过程、互动特征及存在问题,从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选取30例获奖语文优课作为研究对象,从媒体技术与教学行为相融合的视角,构建智慧教室环境下语文课堂互动双编码分析系统,采用S-T分析法和滞后序列分析法,探究语文智慧课堂的主要教学模式及课堂互动教学行为序列,挖掘课堂互动教学行为之间的关联和规律,旨在推进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深度融合,为语文智慧课堂教学互动行为的改进和创新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教学行为;大数据;智慧教室;互动行为;双编码;分析系统;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提出: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作用、拓展语文学习空间、提高语文学习能力的课程理念。作为数字化学习环境高端形态的智慧教室,融合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呈现出智能化、个性化与泛在化等发展趋势,为语文学科教学提供了海量多媒体资源和数字化互动环境及工具,有助于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课程内容,获取广泛的教学资源,增强课堂互动效果。如何充分发挥智慧教室环境对语文教学的支撑作用,实现语文课堂教学的高效互动,成为当前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本文聚焦当前智慧教室环境下语文课堂的互动教学模式,以及不同课堂互动教学模式下的师生互动行为特征。

一、相关研究的历史回顾

课堂互动教学行为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贝尔斯(R.F.Bales)以小组互动研究为基础,开发出课堂言语互动的量化研究框架,极大地推动了课堂互动教学行为研究的发展。1960年,美国教育学家弗兰德斯(NedFlanders)提出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FIAS),将课堂言语行为分为教师语言、学生语言、沉寂或混乱三类,用于记录和分析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行为。但FIAS只关注了师生的言语行为,无法反映信息技术在现代课堂教学中发挥的作用。为此,近年来不断有学者在此基础上进行改进和修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顾小清等提出的基于信息技术的互动分析编码系统(ITIAS),该系统增加了“技术”这一新结构类别,对FIAS原有类别中的行为进行了细化[1]。李红美等提出了面向智慧教室的ARS互动教学模式[2],并构建了面向教学行为大数据的课堂互动双编码通用分析系统,将“技术”细化并融入已有的编码类别中,由FIAS的10个一级编码细化为N个二级编码,研究者可以结合特定学科、教学模式或技术环境的需要,根据研究问题动态调整二级编码。然而,基于FIAS的互动分析系统仅展现了课堂互动行为概貌,并不足以解释课堂教学行为的转换关系,如果想进一步探究其过程性规律,还需将滞后序列分析法应用于课堂教学研究,从教学行为视角检验两种行为先后出现的概率及其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性。如杨现民等介绍了滞后序列分析法在教学行为分析中的应用思路和策略,以帮助教师准确掌握学生的潜在行为[3];崔宇路等基于滞后序列分析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研究了智慧课堂教学行为的演化路径[4]。

综上所述,国内外课堂互动教学行为分析为本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然而,智慧教室环境下语文学科高度复杂多变的课堂互动教学行为迫切需要重新审视。本研究从媒体技术融合于教学行为的视角,构建适用于语文学科的课堂互动双编码分析系统,采用S-T分析法与滞后序列分析法,挖掘语文学科的课堂互动教学行为模式和课堂互动教学行为序列,从而探究不同课堂互动教学行为模式下师生互动的共性特征及存在问题,为教学优化提供参考。

二、媒体技术与教学行为融合的语文课堂互动双编码分析系统构建及其有效性验证

1.系统构建

本研究以面向教学行为大数据的课堂互动双编码通用分析系统为依据[2],结合一线教师的教学经验,初步归纳了语文学科在智慧课堂中师生互动教学行为的类别及表述,并对学生和指导教师分别进行试编码,不断修订与完善编码体系。经过学生、一线教师和指导教师三方面的探讨,最终形成由10个一级编码和22个二级编码构成的智慧教室环境下语文课堂互动双编码分析系统,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

2.有效性验证

为了验证语文课堂互动双编码分析系统的科学性和有效性,研究小组的3名成员分别对5节智慧教室环境下的语文优课进行试编码,并利用改进型FIAS辅助分析工具形成弗兰德斯分析矩阵,接着借助SPSS软件进行肯德尔和谐系数W检验[5]。其中,渐进显著性P≤0.05表示编码具有一致性,W表示多列等级变量相关程度,数值越大,说明编码一致性越高。结果表明:其中18个二级编码的肯德尔和谐系数W均在0.85以上且在P≤0.05上显著,只有4个二级编码不具有一致性;整个编码系统的肯德尔和谐系数W达到0.97且在P≤0.01上显著,表明所构建的编码分析系统具有较高的科学性与有效性。

三、智慧教室环境下语文课堂互动教学行为模式挖掘

本研究从国家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选取30例获奖语文优课作为研究对象。课例筛选依据黄荣怀等对智慧教室类型的划分,选择具有“强交互型”智慧教室特征的课例,支持以小组协作为主的课堂教学,师生借助移动学习终端呈现内容,强调以计算机为中介的师生交互、生生交互等[6]。

1.基于S-T分析法的语文优课课堂互动教学模式的分析与归类

研究小组通过观看优课视频,以30秒时间间隔对课例进行采样,记录样本的行为类别构成S-T时间序列数据,并计算教师行为占有率和师生行为转换率,即Rt值和Ch值[7],依据得到的结果绘制Rt-Ch图(见图1)。由图1可以看出,当前智慧教室环境下的语文课堂以师生活动比例相当且师生交互程度较高的对话型教学模式,以及师生活动比例相当但师生交互程度较低的混合型教学模式为主,表明智慧教室环境下的语文教学不再是“满堂灌”,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较好体现,但混合型教学模式的师生交互程度有待加强。

2.基于滞后序列分析法的语文优课课堂互动教学行为模式的挖掘

依据所开发的语文课堂互动双编码分析系统,以12秒为间隔对所选的30个课例进行一次采样并赋予编码符号,接着将所获得的行为编码导入GSEQ软件,生成行为转换频率表和调整后的残差表,并从调整后的残差表中筛选出具有显著性统计意义的行为序列(Z-score>1.96),绘制两种教学模式对应的课堂互动教学行为模式,如图2和图3所示。其中,箭头指向表示行为的转换方向,节点间连线的粗细和数字表示发生一种行为之后另一种行为出现的概率。

四、智慧教室环境下语文课堂互动教学行为模式解读

1.智慧教室环境下语文课堂互动教学行为的共性特征

从图2和图3可以发现如下规律。

第一,两种教学模式中的语文课堂均包含2种指向自身的独立存在的行为序列(JQJ→JQJ和JZD→JZD),持续时间较长且没有与其他行为序列形成闭环。这说明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丰富的网络资源有助于教师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使学生身临其境地体会文章大意和作者情感,同时学生能够主动利用Pad等工具完成耗时较长或难度较大的任务,表明教师把教学的主导权交给学生,充分体现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

第二,两种教学模式在KF,ZD,FK三种行为之间均形成较为完整的行为序列闭环,说明课堂问答环节中师生互动频率高,课堂气氛融洽。结合视频发现,教师所提问题的开放程度与学生回答的主动性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教师在反馈点评时注重对学生兴趣的培养和思维的启发,并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进一步追问更高层次的问题。

第三,在学生表现方面,教师不论是提出开放性问题还是封闭性问题,学生在做出回答前都会经历一段时间的思考,这说明有益于教学的沉寂是学生进行知识内化与表达的重要环节。

第四,在教师反馈方面,对于学生的应答、朗读等行为,教师会对学生的发言表示认同,或以一种不具威胁的方式接纳及澄清学生的态度,或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进一步的反馈和点评,说明教师注重过程性评价,并且以表扬、激励评价为主,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第五,技术的参与有效提高了语文课堂互动质量。一方面,技术可以作为学生的交流和评价工具,为学生提供更多互动的机会,促进同伴之间和师生之间的交流合作;另一方面,技术能够作为教师的教学评估工具,有助于教师更准确地评估学生的学习进展,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障碍,并给予学生有效的反馈,以便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进行针对性训练。

2.智慧教室环境下语文课堂互动教学行为存在的问题及改进对策

尽管智慧环境下学生的课堂积极性得到了显著提升,但师生在互动方面仍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教师在提问之后会出现较长时间的沉寂且无人回答的情况,这可能是由于学生缺乏自信或不确定如何回答问题而不敢参与课堂讨论。

第二,两种教学模式的语文课堂中均出现无益于课堂的沉寂或混乱行为,结合视频和编码频次发现,混乱行为主要发生于教师组织管理活动前后,如在教师的指示未表述完整时,学生已经开始讨论,或者当教师要求学生结束讨论时,学生正处于激烈的讨论中,并没有做好结束的准备。此外,技术问题也会导致课堂沉寂,例如设备故障、网络不稳定等。

第三,两种教学模式的语文课堂中均存在较多独立的环节并形成闭环,表明活动主体长时间地进行某一项行为,但师生之间的交互频率较低。

基于上述问题,本研究将从课堂氛围、课堂组织与管理、课堂教学互动三方面提出改进对策,以期为语文智慧课堂的有效开展提供参考。

第一,教师应活跃课堂氛围,及时给予学生采纳、认可等鼓励性的正向反馈,从而强化学生的主动表达意识,提高其课堂参与的积极性。

第二,教师应完善课堂组织与管理,明确教学任务要求,有效维持课堂纪律,并采用组间异质的原则建立讨论交流小组,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能力和多元化思考方式。

第三,教师应增强课堂教学互动,鼓励学生主动应答和与同伴交流,引导学生使用互动工具等现代技术手段参与课堂讨论和合作,为学生创造一种自由开放的课堂氛围,缩小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环境。

参考文献

[1] 顾小清,王炜.支持教师专业发展的课堂分析技术新探索[J].中国电化教育,2004(7):18-21.

[2] 李红美,王玲玲,卞鹏,等.面向教学行为大数据的课堂互动双编码通用分析框架及其变式应用[J].远程教育杂志,2022,40(3):67-75.

[3] 杨现民,王怀波,李冀红.滞后序列分析法在学习行为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6(2):17-23.

[4] 崔宇路,张海,王以宁.教学行为演化分析:课堂诊断与教师教研的新视角[J].教育科学研究,2020(12):46-52.

[5] 方海光,高辰柱,陈佳.改进型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及其应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2(10):109-113.

[6] 黄荣怀,胡永斌,杨俊锋,等.智慧教室的概念及特征[J].开放教育研究,2012,18(2):22-27.

[7] 王陆.基于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的课堂观察方法与技术[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作者:钱文静 李红美 单位:南通大学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