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药材佛手与食用佛手瓜的鉴别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佛手 佛手瓜 来源 性状 显微 理化 区别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13.023
近来,由于中药材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在验收过程中发现了1种伪品,经鉴定为葫芦科植物佛手瓜Sechium edule(jacq)Swartz的干燥果实。二者的外观相似,不易区分。本文从来源、性状、显微、理化四方面对二者进行比较。
佛 手
来源《中药学》教材[1],佛手又名香橼、雪梨。佛手在我国宋朝时期就已有栽培,晏殊《佛手花》诗曰“丹葩羔漆细馨浮,苍叶轻排指样柔。香案净瓶安顺了,还能摩顶济人不”。适用于居室案头欣赏。赤松金佛手全身都是宝。根、茎、叶、花、果均可入药,辛、苦、甘、温、无毒;入肝、脾、胃三经,有理气化痰、止呕消胀、舒肝健脾、和胃等多种药用功能。对老年人的气管炎、哮喘病有明显的缓解作用;对一般人的消化不良、胸腹胀闷,有更为显著的疗效。赤松金佛手可制成多种中药材,久服有保健益寿的作用。
性状:佛手为芸香科植物佛手的果实。秋季果实尚未变黄或刚变黄时采收,切成薄片。常绿小乔木或灌木。老枝灰绿色,幼枝略带紫红色,有短而硬的刺。单叶互生;叶柄短,长3~6mm,无翼叶,无关节;叶片革质,长椭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5~16cm,宽2.5~7cm,先端钝,有时微凹,基部近圆形或楔形,边缘有浅波状钝锯齿。花单生,簇生或为总状花序;花萼杯状,5浅裂,裂片三角形;花瓣5,内面白色,外面紫色;雄蕊多数;于房椭圆形,上部窄尖。柑果卵形或长圆形,先端分裂如拳状,或张开似指尖,其裂数代表心皮数,表面橙黄色,粗糙,果肉淡黄色。种子数颗,卵形,先端尖,有时不完全发育。花期4~5个月,果熟期10~12个月。
显微鉴别:佛手果皮薄壁细胞类圆形,内含针簇状橙皮甙结晶。油室碎片随处可见。
荧光反应:分取粉末少许,加无水乙醇10ml,振摇片刻,溶液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结果佛手的乙醇溶液具强列的紫色荧光。有的呈指状分枝,常皱缩或卷曲。外表面橙黄色、黄绿色或棕绿色、密布凹陷的窝点,有时可见细皱纹。内表面类白色,散有黄色点状或纵横交错的维管束。质柔软。气芳香,果皮外部味辛微辣,内部味甘后苦。
佛手瓜
来源:为葫芦科植物佛手瓜Sechium edule(Jacq)Swartz的果实,又名隼人瓜、安南瓜、寿瓜等,属葫芦科特蔬菜品种。佛手瓜清脆,味美可口,营养价值较高,既可做菜,又能当水果生吃。
性状:佛手瓜片为多年生攀援性宿根草本植物(北方1年生)。根为弦线状须根,侧根粗长,第2年后可形成肥大块根;茎为蔓性,长10m以上,分枝性强,节上着生叶片和卷须;叶互生,叶片与卷须对生,叶片呈掌状五角形,叶全缘、绿色或深绿色;雌雄同株异花,异花传粉,虫媒花;果实梨形,有明显的纵沟5条,瓜顶有1条缝合线,果色为绿色至乳白色,单瓜重250~500g,果肉白色;种子扁平,纺锤形,无休眠期。喜温、耐热、不耐寒。生长适温12~25℃,超过30℃生长受到抑制,极端高温40℃,低于5℃会产生寒害;适于中等光强,耐荫;要求空气湿润;适于在土质肥沃和保肥保水力强的土壤上生长。
显微鉴别:粉末呈黄白色,中果皮薄壁细胞中含有众多淀粉粒,不含有草酸钙方晶及油室。无针簇状橙皮甙结晶。
荧光反应:分取佛手瓜粉末少许,加无水乙醇10ml,振摇片刻,溶液置紫外光灯(365nm)下观察。结果佛手瓜的乙醇溶液无荧光反应。
现代研究
佛手瓜蛋白质和钙的含量是黄瓜的2~3倍,维生素和矿物质含量也显著高于其他瓜类,并且热量很低,又是低钠食品,是心脏病、高血压病患者的保健蔬菜。经常吃佛手瓜可利尿排钠,有扩张血管、降压之功能。据国家营养协会报道,锌对儿童智力发育影响较大,常食含锌较多的佛手瓜,有助于提高智力。中医认为它具有理气和中,疏肝止咳的作用,适宜于消化不良、胸闷气胀、呕吐、肝胃气痛以及气管炎咳嗽多痰者食用。佛手瓜苗硒的含量每100g高达30.58~53.01μg,是多种蔬菜不能比拟的。现代医学证明,硒元素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每个成人每天的摄取量应30~50μg,硒元素具有较强的抗氧化作用,可以保护细胞膜的结构和功能免遭损害等。佛手瓜对男女因营养引起的不育症,尤其对男同志衰退有较好的疗效。
讨 论
佛手与佛手瓜属不同科植物,其性状特征虽有不少相似之处,但从性状、显微方面加以比较,其相异之处较多,有明显区别。佛手为药典品,性温,味辛、苦、酸,舒肝理气,和胃止痛。佛手瓜片为非药品,为北方补时之蔬菜。市场上有将佛手瓜当作药用佛手使用的情况,实际工作中应注意仔细辨别。
参考文献
1 林通国,熊永文,郑祥银,等.中药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126-127.
2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7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