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搭建思维飞跃的跳板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搭建思维飞跃的跳板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毋庸讳言,作文教学仍然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瓶颈。

究其原因,首先,就作文本身而言,知识容量大,教学弹性强,不宜把握,且教师易受语言习惯、思维定势、文化积淀等方面的影响,在具有极强个性化特征的作文教学方面难有较大的施展空间。

其次,虽然有些学生进行了不少尝试,但短时间内没有发现立竿见影的效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激励,很容易就放弃了努力。

再次,可供参考的教材目前仍为数寥寥,虽然也有许多教学新理论让人闻之则喜,但理论大多是纸上谈兵,屠龙之技,短时间内难以消化,更谈不上知识内化,运用到实际教学中,不能转化成可供实际操作的技巧,也即理论尚不能实现与实践有效结合,这样就造成了作文教学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学生写作普遍存在的现象是:内容言之无物,总是步人后尘,没有自己的见解,没有自己的创意,众口一词,千人一面,本来天真活泼、富于想象的青少年在作文中却变得缺乏想象力、创造力。文章低幼化、语言庸俗化,缺少真情实感,胡编乱造、虚情假意。历史题材、名人题材泛滥成灾,屈原、项羽、王昭君、陶源明、李白、苏轼、李清照等历史人物成了学生笔下的“红人”,大家不约而同地用同样的素材、写同样的主题、抒同样的情怀,看到这样的文章只有让许多教师无奈地摇头叹息。

刘锡庆先生曾说:“任何一篇文章或一部作品的诞生,都要完成这样一种‘双重转化’:首先,是现实生活、客观事物向认识‘主体’即作者‘头脑’的转化。它要依据‘反映论’的精神,能动地、本质地、真实地将现实生活、客观事物转化为作者的认识(观念和情感),这是由事物到认识的第一重转化;其次,是作者观念、感情向文字表现的转化。它要遵循‘表现论’的原则,有‘理’有‘物’并有‘序’有‘文’地将头脑中所获得的意识、情感转化为书面语言(思想的‘外衣’)。这是由认识到表现的第二重转化。”所以,写作过程所必须完成的“双重转化”。

特级教师方仁工这样说:“在我的思想中,第一个转化比第二个转化更重要。现在有很多人拿到了作文题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怎样写,指的并不是有了材料不知道怎样去表达,而是指头脑中似乎不存在所要写的东西。对中学生来说,要提高作文的水平,首先要抓的,倒不仅是如何立意、布局、谋篇,而是如何去选择材料,如何进行构思。材料选好了,构思好了,动笔是比较快的。前者是‘十月怀胎’,后者是‘一朝分娩’。”

两位名师的分析讲出了现在学生作文难的症结,那便是:不知道写什么。要帮助学生解决这个难题,完成这两重转化,我以为作文教学应教会学生如何去选择材料,如何进行构思,为思维的飞跃搭建一块跳板。我将之归纳为八个字“横向联想,纵向挖掘”。

一、横向联想

在审准题意、吃透内涵的基础上,以话题为点,从自我、家庭、学校、社会、历史文化、艺术(音乐、绘画、雕塑等)、体育、自然世界、课本读本八个方面展开联想,例如以“人能感动,就能幸福”为题,我们就可以从这八个方面展开联想,见示意图。

1.自我――失意伤心时朋友默默地陪伴、风雨中父母送来的寒衣、生病时他人的关爱照顾、甚至一个眼神、一个微笑……

联想生活中让自己感动的种种细节:

2.家庭――父亲独特而严厉的爱、母亲的唠叨、岁月留在父母身上的痕迹、成长中与父母的冲突……

联想自己成长的环境、祖辈、父母、兄弟姊妹:

3.学校――某位老师的独特的教学方式、对自己的特别“关照”、同学之间纯真的友谊……

联想与老师、同学交往的过程中让自己感动的鲜活小事:

4.社会――下岗工人夫妻相互的体谅、白发老人傍晚手牵手的散步、农民工艰苦的工作低廉的收入、抗震救灾的英雄事迹……

联想日常生活中迸发出来的微妙的人情火花,用自己的眼睛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发人深思之处。

这几个领域是自己熟悉的,大事伟人毕竟有限,生活中的凡人小事居多,若能巧妙地以小见大,选取生活中多数人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的寻常小事,阐发其人生哲理感悟或至真至性的情感,于不经意处中笔力千钧,以一滴水珠折射大海的光辉,便能化平凡为神奇,引起读者的共鸣。如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作者似乎是信手而书,无拘无束、漫无章法,所写的都是日常生活小事,追念三代人,短短600字左右,写尽了人世许多酸甜苦辣,至情至性,不事雕琢,而自然动人。

写作就应该写出有“我”之文,重视内心感受和人生体验,我手写我心,用自己的笔抒写自己的真情实感,表达出自己对生活的观察、感悟。

考生都喜欢把目光看向高处远处,寻求成功人士、名人伟人、古圣先贤的例证,却忘了有一个同样丰富但更个性的材料库,那就是自己。没有人比你自己更了解自己,自我的心理历程、成长经验、人生体悟,是一个丰富且独一无二的宝藏,只要有心开掘,真可取之不尽。

5.文化――苏武冰天雪地里的坚守、谭嗣同大义凛然……

6.艺术――梵高对绘画的追求、贝多芬对音乐的不舍、伯牙与子期、白居易与琵琶女、甚至自己对某一乐曲的感悟……

7.体育――虔诚而毫不犹豫地跪倒在被自己误伤小鸟的面前的网球运动员,为患有白血病的大儿子挣得医疗费、仍然拼搏在世界体坛上的33岁的丘索维金娜,被对手的断剑刺穿持剑臂、却以惊人的毅力坚持比赛、最终夺得亚军的栾菊杰……

8.自然世界――头顶突然掠过的鸽哨、风雨中飘摇的小树、终日蓬头垢面的行道树。

9.课本读本――归有光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感动,史铁生对母亲的愧疚,鲁迅为文学青年补鞋,川端康成午夜看见海棠花未眠对美的感动……

联想历史文化对自己的启发、对现实的启示,从历史的风烟中透视人类文明发展的轨迹,品味历史厚重的沧桑。联想体育艺术领域、课本读本上的名人故事,联想自然世界中与话题相似的景、物,通过联想思维发散开去,就会发现可写的东西很多。

八个方面,八块跳板,给学生联想指明了方向,让学生的思维能够飞跃

二、纵向挖掘

文章立意深刻与否,关键应取决于写作主体――学生的思想认识程度的深浅。可以说,没有认识水平的提高,就没有立意能力的提高。立意是文章的灵魂,思想则是写作的灵魂。学生作文立意不高,“究其根源不是写作本身的原因”,更不是一个纯技能的问题,“关键在于作者的思想情操的高度,也就是人文素养水平”。

寻找到可写的素材,但要把文章写得深刻,这就要引导学生纵向挖掘,即在立意时先弄清三个问题“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是什么――即回答感动是什么。理解文题,确定范围。

为什么――为什么有感动才能有幸福?透过现象抓住本质。

怎么办――怎样才能让我们感动并幸福?寻求解决办法。

通过这三个问题的思考,对文题的理解会更准确深刻,围绕这些问题进行挖掘,在立意上层层深入,步步升华,阐发自己独特的见解,更见思考的深刻。

“‘作文’的确很难‘教’。可以教的是知识,是方法,是技巧,而这些虽然有益,但对作文来说并不起关键作用,起作用的倒是诸般‘能力’:观察、体验、思考、表达、语言等。它们综合起来,形成一种运用文字媒介,熟练地进行‘表情达意’的那种写作能力(由‘构思’一直到‘行文’、‘修改’)――而它只能由写作‘主体’经过反复地刻苦历练才能获得,它是不能由老师直接传授的。再说,像才情、禀赋、灵气等等,就更加没法‘教’了。这就形成了一个很大的‘难题’。‘作文’之难,怕也就难在这里”。刘锡庆教授的这段话恰如其分地道出了目前作文教学之难,但也道出了作文教学应该重视的环节。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只有观察生活,感悟生活,才能写出“言之有物”的文章来。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观察中思考,思考生活小事件折射出的大精神,思考同自己交往的人中所闪现的人性,心灵,情感之美;指导学生在观察中借鉴,提供学生优秀作文片段,感悟相同人生经历,分析优秀作文片段为何传神, 作者观察到了什么被我们熟视无睹却打动人的细节,从而使学生更为细致地观察生活,学会描写;指导学生在观察中提升,从平凡中发掘不平凡,要引导学生从人间的冷暖、自己身边的火热生活和他人的体验取材,这样的材料虽来自于日常生活,但能表现自己纯真的心灵,能表达出别人之未见的感受,推陈出新,见微知著,并能把自己的真情与实感表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