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别把数学课上成了“搬运”课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别把数学课上成了“搬运”课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数学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是“动态生成”。 而它与相对立的是“灌输式教学”。笔者发现,虽然课程改革实施已经有十多年,但是还有不少教师还未领会课改这一核心理念。一些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因地制宜,仍是照本宣科,教学环节“走过场”,把知识“硬塞”给学生,为了完成任务,数学课上成了搬运”课,教师成了“搬”知识的“送货员”,学生被动地学习,学生所学知识是未经独立思考。这些“营养”,学生“消化不了”,也理解不了。学生不是工厂的产品,学生是有思想的生命个体,如果老师每一节课都变成了“送货员”或“播音员”,学生将逐渐对数学学习丧失兴趣,数学课逐渐变得乏味。

新课程要倡导“动态生成”的理念,就是要扭转学生被动学习的状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新课程倡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引导者,是课堂的主导。“动态生成”的课堂,应该是学生在教师的精心引导下,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总结规律,特别是知识的规律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学生亲身参与,通过观察、分析、对比、讨论,最终发现和总结规律。学生所发现的,是“现场生成”,是学生自己“发明创造”的解题方法,是“鲜活”的学习成果。下文,笔者就以教学《图形的规律》这一知识为例,展示如何在课堂中体现“动态生成”的理念。

一、数学课,是直观形象、人人参与的课堂

出示例题:

(一)通过组织学生摆一摆、填一填,学生不难得出如下答案:

(二)交流汇报,拓展提升

师:摆5个三角形,就要多少根小棒?(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得出共需11根小棒)

生:11根。

师:摆10个三角形,就要多少根小棒?(教师引导学生继续用小棒摆一摆,得出共需21根小棒)

师:摆20个三角形,就要多少根小棒?

这个问题,有一定难度,一下子会把学生难住了,教师可以再顺势引导:“能不能不用摆小棒的方法,得出答案?”“三角形个数与所需的小棒根数之间有没有什么规律?”

二、数学课,是小组合作、探究发现的课堂

(一)组织学生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探究

出示探究题:

A. 三角形个数与所需的小棒根数之间有没有什么规律?

B. 摆n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

(2)汇报交流,探究规律。

学生可能会回答:

生一:所需的小棒数都是单数。

生二:我们小组发现,除第一个三角形用三根小棒之外,以后每多摆一个三角形,只要在增添两根小棒就增加一个三角形,就是依次多两根小棒。

教师引导、板书:

生三:我们小组的发现和组1的相同,我再补充一下。第一个三角形需要用3根小棒,以后每多摆一个三角形,就增加两根小棒就可以了,因为以后摆出的三角形,都有一根小棒与前面的是公用的。

生四:我们同意他们的观点,但是我们的解释方法和他们的不太一样。第一个三角形用3根小棒,其实也可以认为是在一根小棒的基础上增加2根小棒这样,摆一个增加一个2根,摆两个增加两个2根,摆三个增加3个两根……(有两个小组表示赞同)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灵活板书:

进一步归纳:

师:照这样理解,摆5个三角形,需要几根小棒?怎样列式计算出来?

板书:5 11 1+2+2+2+2+2

师:以上的板书太复杂了,你们看这么多“2”,算式太长,谁来帮我,把算式改成简便一些?(小组讨论、提问、板书,改写)

生:老师,我们能!我们打算用小棒的个数乘2,然后再加上1根就可以了。(板书)

三、数学课,是动态生成、充满智慧的课堂

引导学生发现规律,提炼方法。

师:不用操作,你能计算出“摆20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

生(计算并汇报):1+2×20=41(根)

师:谁来说一说你怎样理解这道算式?(1+2×20 “1 ”表示重复的一根小棒, “2” 表示每次增加的2根小棒?“ 20”表示摆20个三角形)

板书:(在黑板板书)

1+2×20=41(根)

师:摆n个三角形需要多少根小棒?怎样用含有字母式子表示?(小组讨论)

生: 1+2n

板书:(在黑板板右边书)

摆 规律 三角形 1+2×n

师:请你说一说,怎样理解这个含有字母的式子。

生:(略)

师:还有别的理解方法吗?能向大家详细的解释一下吗?(如果有,请学生在投影仪上,板演)

教师充分肯定学生的独立思考。用含字母的式子表示“小棒摆三角形的规律”,无论学生用哪种方法,最后化简后也是“1+2n”。

在老师的精心引导下,学生理解和发现“用小棒摆三角形”规律的过程,是本节课最重要的环节,也是最精彩的学习过程。在这学习过程中,既有直观的动手操作和观察分析,也有抽象的思考和发现规律;既有学生个体的独立参与,也有小组的群体学习。整个学习过程,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引导,循序渐进,由浅入深入,巧妙的不是教师给出“小棒摆三角形的规律”,而是学生自己探究和发现的规律,并自己总结出方法,真正体现了学生在“数学思维的空间里自由飞翔”。

在日常教学中,把数学课上成了背诵课、问答课、搬\课……这些教学弊端,如果不加以纠正,变成沉疴宿疾时,势必成为阻碍数学改革的“绊脚石”,会导致课程改革走回头路。“破旧立新”应该成为每一位数学教师的改革理想,必须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更新教学理念,在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开拓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