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幼儿园传统节日活动开展中的“行”与“思”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幼儿园传统节日活动开展中的“行”与“思”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多年来,我园一直致力于有关民间艺术教育的课题研究与探索,在课题研究中,我们围绕民间传统节日,尝试开展过很多活动,随着课题的不断深入,许许多多的问题纷至沓来,于是我们一次次地质疑我们的行动,又在一次次的研讨交流中不断调整活动方案,努力找寻传统节日文化与幼儿园课程的联结点,构建教师能灵活操作,幼儿能愉快体验的节日活动模式。在此,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我们幼儿园在民间传统节日活动研究历程中的“行”和“思”,在过程剖析中引发思考。

一、构建传统节日主题课程:从“无”到“有”力求全

为了丰富民间艺术教育的内容,我们挖掘节日资源,构建以民间传统节日为主题的课程,先后围绕中秋、重阳、春节、元宵、清明、端午等节日开展了主题活动。在主题框架下,我们尽可能多而全地将节日所包含的内容整理出来,以幼儿可接受的水平、方式按五大领域进行分类组合。通过一个轮回的实施,我们发现这样的节日主题活动中涉及到的概念非常宽泛,正如节日文化的定义,包含了衣、食、住、产品、活动等等方面,延伸开去,包罗万象。我们越来越感觉到这样挖掘下去,“丰富多彩”的结果就会成为“杂锦”――看似眼花缭乱却说不出什么味道的拼盘。而事实上罗列再多也不可能将其内容究尽,各个领域只要“沾边”就有无限扩展的可能,求多求全,则忽略了对主次的辨析和选择。这样的节日主题活动让老师们在具体实施中反而无所适从,不清楚哪是重点。对孩子来说更是一头雾水,今天这明天那,走马灯似地换内容,到底学到了什么,懂得了什么,更无从查证了。

二、调整传统节日主题课程:从“全”到“精”力求优

当我们发现主题课程编排中的不足时,我们意识到对传统文化应有科学的选择、清晰的判别――哪些内容是真正适宜孩子的,是孩子发展所需要的。于是我们对原有的主题内容进行全面的梳理,以传统节日的核心意蕴为重点,也就是要找到各个传统节日最典型的习俗,结合节日的整体基调,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需要相结合,对所有的节日主题课程加以提炼、概括。调整后的传统节日主题课程,明显内容精减了很多,重点也突出了,我们关注的点也从节日的表面转向节日背后深层的意义。如在端午节的主题中我们选择了语言《屈原的故事》,科学《认识五端》,健康《龙舟竞赛》,美术《美丽的龙舟》,社会实践《包粽子》等。这样围绕着核心意蕴,层层展开设计活动内容,既体现了节日的内涵,又与幼儿现实的发展相结合。但是在实施后,我们又发现了问题,不同的老师在小中大班三个年龄段开展同一个节日的主题活动时,往往出现“炒冷饭”的现象――不同年龄段活动的形式、学习的内容上有重合。而且更令我们揪心的是,我们精心设计的活动,孩子们似乎兴趣不高,尤其是一些知识性、社会性常识的介绍,常常是老师“一言堂”的多,很少能激起孩子们的共鸣。

由之又引发了我们的思考:传统节日文化对于幼儿阶段来说能学习的究竟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精选有价值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之间的关键“点”在哪里?从古到今,传统节日的纪念、庆祝方式随时代的更替在不断地变化,但总有一些根植在深处的东西世代绵延并至今生生不息,那就是民族的精神和情感。无论形式怎样变化,只要把握住了这些精髓,也就找到了活动设计的灵魂,找到了传承与创新的联结。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对传统节日活动组织又一次进行了“改革”。

三、创新传统节日主题活动:从“优”到“新”重体验

1、在体验中实现共生。在课题研究的推进中,我们的理念逐渐清晰,其中的关键字眼是“体验”与“生活”。 在重阳节的活动中,我们以“九九重阳节,浓浓敬老情”主题开展系列活动,活动内容有小班组“我给爷爷奶奶尝块糕”、中班组“了不起的爷爷奶奶”、大班组的“老少同乐庆重阳”等,当孩子们带着精心准备的节目和礼物来到乐龄公寓,给老爷爷老奶奶表演节目、共同游戏、赠送礼物时,孩子们和老人早已打成一片,此时,在这样的场景中,不用老师多说孩子们心中自然会萌发敬老爱老之情,且这样的经历也会在他们成长过程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2、在生活中感受节日。节日本身就是人的一种实实在在的生活。开展节日活动的目的应在于丰富和拓展孩子活动的机会,提升、整理孩子个体的、零散的经验。为此在节日主题课程中我们几乎删掉了所有空洞的讲述,就是力图传递这样一种观念:节日就是生活中的某个日子,日子是靠自己在其中过,而不只是置身事外地看和说。孩子是被包含其中的、有价值的人,需要的是实实在在、有质量的生活,是作为主人公亲历亲为的实践和参与。例如:每年的元宵节总是适逢开学,我们会在孩子们入园前就将校园张灯结彩装饰一新,一排排大红灯笼下张贴着谜语的纸条,孩子们开学第一天就在这样的氛围中感受到了节日的到来,接着老师、阿姨、孩子齐上阵,大家一起动手做汤圆、煮汤圆、品汤圆,区域活动中孩子们自己动手装饰灯笼,上学放学时和家长一起猜猜灯谜,晚上再去逛逛灯会。我们还会组织元宵自制花灯展,家长和孩子用不同材料制作的花灯,一只只形状各异、惟妙惟肖,常引来大家驻足欣赏。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生活,对节日的感受就不言而喻了。

当研究进行到此,我们回头再看时,尤其深刻地感悟到:再刻意的追求、再完美的设计,归根结底都是次要的。传统的东西要想在孩子心中植根,关键不是要“加强”,不是在某个时期某个场景下的强化,而是要“共生”,要使它与生命同步,成为朝夕与共、血肉相连的生活。从这一点上讲,传统节日的活动真正是靠“做”的活动、是身体力行的实践。只有踏踏实实去“做”、循环往复去“做”,民族与传统的东西也就在潜移默化中融入每一个参与者的内心了。这正是我们在实践之后的收获。

【作者单位:苏州市吴江区松陵幼儿园 江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