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担保圈”病根在于政府干预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担保圈”病根在于政府干预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公司之间相互担保是市场经济中非常正常的现象,两家公司由于业务关系,为了共同的利益对互相提供支持本来无可厚非。但是中国上市公司中却因为相互担保而形成“担保圈”则让人疑惑。而在这些所有的担保圈中,几乎都是以国有企业为主力,这倒是中国资本市场上一个非常独特的现象。

为什么是国有企业参与互保,而鲜有民营企业的身影?这实在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话题。在我看来,理由实际上也很简单,那是因为民营企业的管理层更注重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愿意对那些与自己业务无关的企业施以援手。而国有企业则不然,管理层虽然看重公司的利益,但是在更多的时候,他们还是要听从其股东的指示―也就是负责其业绩考核的国资委的意见:当其他公司面临企业的经营困境时,作为兄弟公司怎么可以不出手相救?

这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逻辑了。属于某个行政区域的公司在形式上看都是独立的法人,而且都是有着自己独特的经济利益。但是在那些由地方国资委作为大股东上市公司来说,情况又不一样。既然大家都同属一个大股东,虽然两个公司之间并无业务关系,但是来自大股东的命令却不能不违背。同时,在很多情况下还会出现公司高管高层经常换将的现象:我今天在A公司担任总经理,或许明天就到B公司担任董事长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在国企高管经常换将的背景下,谁知道今后会在哪里任职?于公于私,公司之间的相互担保并不是一件坏事。

更为重要的是,一旦互保出事,地方政府往往会为了“稳定”考虑,由政府出面来解决这些本来是纯粹的企业事务。以ST海龙所在的潍坊市为例。在海龙“出事”前,潍坊就出现过一个将近5亿元的互保圈,当时的核心上市公司是*ST巨力,共涉及到山东海龙、青鸟华光等潍坊多家大型企业。为了防止担保圈坍塌,危及到地方经济,潍坊市政府出面,促成了*ST巨力的重组,也就是现在的“潍柴重机”。这并不是潍坊一地的特色,而是各地互保圈子中都曾经出现过的一幕。也正是如此,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很多公司在资产负债等经营指标来看是完全不值得担保,但是在现实中还是会有很多公司愿意跳进这个火坑,这完全是因为在公司背后有着政府那只看得见的手在发号施令。

于是,中国的资本市场上就会不时地出现这样一幕:经营不善―疯狂担保―资金链断裂―政府出面处理。这样周而复始的担保怪圈,倒是与国企改革之前的企业三角债有点相像,只不过三角债是企业之间相互拖欠应收账款,而担保是相互提供担保。但是最后的处理结果都是殊途同归:三角债是通过诸如银行信贷解决,而担保圈则是通过地方政府出面的公司重组来解决―中间当然也少不了金融机构的利益输送,而担保圈更胜三角债之处就是它通过上市公司,把无数的普通股民卷入其中,使得利益更加复杂而波及面更加深远。

无论是三角债还是担保圈,实际上都反映了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一个最为基本的问题:什么样的治理结构是有效率的?在国有企业中,过于分离的所有权和管理层,那么管理层就没有多大的激励为企业的利益而努力。近年来过于强大的国资委系统,在某种程度上又强化了这一趋势:既然大家都是归属于一个股东,相互之间何必不提供方便呢?尽管证监会在2000年6月、2003年9月、2005年11月先后了《关于上市公司为他人担保有关问题的通知》、《关于规范上市公司和关联资金往来及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若干问题的通知》和《证监会、银监会关于规范上市公司对外担保行为的通知》,对上市公司的对外担保所应履行的程序进行了规定,但是收效还是甚微:因为监管层并不能够侵犯企业的自主经营,因为无法为企业担保提供一个可行的路线图,希望证监会来解决这个问题实在是缘木求鱼。

如何解决这一顽疾,本质上而言就是要缩小国资委―或者说政府对企业的干预。最为可行的一个办法就是要稀释地方国资委在上市公司中的股份,避免国资委一股独大的局面,唯有此,才能够避免上市公司为一些互不相干的公司提供担保的可能。如果没有公司股权层面上的改变,仅凭证监会在对外担保程序上的完善,则永远无法解决背后的政府控制力问题。

但是缩小国资委在上市公司中的股份份额,会不会存在观念上的?这恐怕是另外一个话题了。

作者系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执行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