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考湖北卷阅读试题评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考湖北卷阅读试题评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2012年6月7日,湖北省第一份课改卷新鲜出炉,旧格未变,波澜不惊,但微变之处,新味迭出,值得探讨。本文拟对四道阅读类试题略加评述,以飨读者。所列答案,均以B卷为准。

论述类文本阅读:选文平和中正,命题略有瑕疵

《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是著名哲学家冯友兰的文章。大师行文,态度亲切,平和中正,思路清晰,辞浅意深,确实是命题的好材料。但这一部分的命题,严谨不足,略有瑕疵。

第6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项说《论语》“上下章在思想上也几乎没有任何联系”的原因是“因为它不只是一人所记”,这样表述就漏掉了重要的信息。选文第1段说《论语》给读者的第一印象是上下章“几乎”没有联系;选文第2段又明确告诉读者,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只是“没有表面上的联系”。故参考答案为A项。C项“西方哲学著作采用系统的推理和论证表达思想”之后,本该先有个结论——“所以表达严密”,再说“中国的哲学著作表达不严密”。由于第一个分句没有给出结果,致使整句表述不严密,读来让人感觉好像中西方哲学著作都表述不严密似的。导致考生容易在此项犹豫不定,从而错选。

第7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第3段说中国哲学家的著作不够明晰,是因为“中国哲学家惯于用名言隽语、比喻例证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而C项说“中国哲学家的言论、文章正因为语言简短,才能读出更多新意”,与原文之含义相去甚远。能从中读出更多新意应该是由于表达方式富于暗示性,而不是因为语句简短。故参考答案为C项。

第8题考查“分析和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项说“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强调暗示,体现出对语言作用的排斥”是错误的,逻辑混乱的。中国的哲学家们排斥的是“靠语言的固定外延和内涵来表达”这一个方面,而不是语言的所有作用。比如,语言的暗示作用就恰好是中国哲学家们所喜欢的。故参考答案为D项。但C项陈述的因果关系似乎是颠倒的。“读者所发现的思想包含他自己的体会”似乎应该是“中国哲学家表达自己思想的方式”(富于暗示性)带来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文言文阅读:材料新颖复杂,试题典型规范

文言文阅读选文由刘义庆的《世说新语》选段和刘孝标的注解组合而成。将经典文章和有名的注解结合起来,组成试题材料,这是个创新。读书、读注、读疏,是古人学习的正道,这种形式上的改革,既新颖有趣,又引导考生走读古书的正道,可谓新味纯正。

第9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所考“肃”“绝”“就”“谓”均为常见多义文言实词。C项的“就”解释有误。根据语境,叔父王湛告诉侄儿王济,两匹马在宽阔的大道上比赛,看不出优劣来,要把马骑到蚂蚁穴前的小土堆处进行试验。果然,王济那匹看起来很优秀的马就在蚂蚁洞里栽倒了。于是,王济非常佩服自己叔父的见识。由此可见,“就”在这里用的就是它的本义,即“接近,靠近”的意思,引申为“到”。故参考答案为C项。

第10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本题筛选的核心内容是“家人不了解王湛”。①句写王济过去几乎一点也不敬重叔父,这说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聪明才智,符合题意。②句写王济感叹叔父王湛骑术很高,远不止仅懂得《周易》,属于家人了解王湛的事实,不符合题意。③句写兄弟宗族都以为王湛是个痴呆的人,属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事实,符合题意。④句写王湛之父觉得儿子有异才,这是写家人了解王湛的事实,不符合题意。⑤句写王济向父亲说明自己很敬佩叔父王湛时,其父王浑认为王湛赶不上自己,属于家人不了解王湛的事实,符合题意。⑥句写皇帝问王济那个痴呆的叔父死了没有。虽然是写不了解王湛的事实,但不属于“家人不了解”的范畴,不符合题意。故参考答案为A项。

第11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A项说王济“每次”去祖父墓地祭祀“从不”看望叔父王湛,与原文不符。做这样的题,要特别留意那些用语绝对化的选项。在王济那个时代,虽然名士们蔑视礼法,但是基本的孝道和人伦还是要讲究的。何况后文还有“济脱时过,止寒温而已”,就说明还是“过”(探访)了,只是问问寒温,不深谈。故参考答案为A项。

第12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语句”的能力。一般情况下,各题译出句子大意给1分。第1小题的重点字词为“因”“叹”二处,第2小题的重点字词为“故”“具”二处,第3小题的重点字词为“辄”“调”二处,每处赋1分。第一句“因”是连词,可译做“于是,就”,“叹”就是“感叹”的意思;第二句“故”是“缘故”义,“具”作“详尽”解;第三句“辄”当“总是”讲,“调”是“调侃”义。今年的翻译题设点很好,实词、虚词兼具,既针对考生实际,体现“浅易”的特点,又能考出考生基本功的扎实程度,拉开差距。

第13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这是湖北省首次在高考中考文言文断句,难度不大,操作简单。做此类题,不可读一句断一句,应该首先观其大略,整体把握。操作时要先易后难,反复推敲易混淆处。魏舒名舒,最后一句可据此断开;将军钟毓名毓,在“毓”字前断,肯定没问题;再看“工射”一词,可断定与射箭有关,据此可断开二、三两处有关打猎的句子;最后确定第一处即可。

古代诗歌鉴赏:诗歌精于雕琢,命题指向明确

《送邹明府游灵武》是唐代诗人贾岛送一位邹姓卸任县官去灵武旅居时所作的送别诗。此诗通过细节刻画,展现了邹明府清正廉洁的形象。

第14题考查“鉴赏评价古代诗歌”的能力。两道题的指向非常明确,避免了似是而非的提问。本题第1小题的题干要求抓住人物的“主要特点”。全诗写邹明府“三年马不肥”“债多凭剑与”“林风透卧衣”,均是围绕“清正廉洁”做文章,分析时抓住这个特点举一两例说明即可:三年县令任满离去,马依旧瘦弱,随身相伴的还是那些书。如今冒雪远游朔方,前程艰险,单薄的衣衫哪抵得住透骨寒风。正是通过对这些细节的刻画,展现了邹明府至清至廉的形象。第2小题要求赏析第三联中的“藏”和“透”二字,实际上是要求考生对该诗的细节描写进行赏析。操作时,一般先要解释该字在诗句中的含义,再从情和景的关系入手,分析其效果。①“藏”字,运用拟人手法,描绘人行之迹很快便为大雪覆盖的边塞雪景,写景生动,颇有画意;一个“藏”字,已包含大雪纷飞、道路莫辨、行人稀少等多重意蕴。②“透”字,极为传神地展现了林间朔风砭人肌骨的穿透力,同时还隐含风急、天寒、衣单等内容,富有想象力和感染力。

文学作品阅读:选文富有理趣,命题着力创新

罗琅的《耳边杜鹃啼》把自然、文化现象结合起来观察思考,发掘“杜鹃啼”的文学意义,阐述文学作品的力量和魅力所在,是一篇富有理趣的文化散文。

第16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的能力。湖北卷历来在此处只考单项选择,这次的多项选择题使容量增大,可谓创新有益。第3段说“可见啼血化花只是美丽的附会”,说明作者不认可其为事实依据,但第8段说“可见文学手段可以化腐朽为神奇”,这就说明作者对其文化内涵和文学意蕴是认同的,所以B项是错误的。杜鹃鸟在动物学上不值得恭维,但它的叫声却能够使游子动起思家之心,可见举此例是为了证实文学的魅力,故C项也是错误的。

第17题考查“分析作品体裁的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能力。这道题设问比较模糊。作者的“用意”无非关涉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从内容方面看,这个传说是在“杜鹃化花”的基础上再举的例子,它使有关杜鹃的内容显得更加丰富,使杜鹃鸟传说的美好意义得到强化;从形式上看,这个传说放在议论文段之前,是下文的事实依据。

第18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回答本题,要联系全文考虑“杜鹃啼”在结构上的作用。一般来说,答出“贯穿全文,起‘线索’作用”不是难事,难的是将它贯串的内容清晰地说出来。它一方面联系了有关杜鹃鸟的内容,另一方面联系了关于杜鹃鸟的诗文和传说。

第19题考查“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能力。这类探究题是新课程标准衍生出的新题型,是今年湖北卷变化最大的题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道题还是一种介于传统分析题和未来探究题之间的题型。它供考生发挥的余地较小,受文章本身的限制较多。考生回答本题,首先要选择一个合理的探究角度,如文学的作用、人文精神或民族文化心理等角度,表明自己的观点;再结合文章展开具体恰当的分析,阐明理由。所谓“具体恰当的分析”,就是先结合文章举例,再对例子进行分析。

2012年的湖北省高考阅读题,宏观上保持了传统风格,微观上新味迭出,充分体现了改革者在稳定中求渐变的审慎心理,这是值得赞赏的。

(作者系华中科技大学附属中学特级教师、高考语文阅卷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