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王艮自尊独立权利意识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王艮自尊独立权利意识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王艮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关注社会现实的问题上,其理论的旨趣集中在表现在对下层民众满足物质生活需求的愿望上。他追求生存与发展的权利,以及自己掌握自己命运、追求自由自尊的精神。其集中在他的淮南格物与百姓日用的学说中。

关键词:王艮 格物 尊重 自由

王艮字汝正,号心斋,泰州之安丰场人,王门泰州学派的创始人。曾当过煮盐的灶丁,后来从事商贩活动。通过自学初步创立自己的思想体系。王艮立志做 “天下万事师”希望能够给老百姓当老师,通过教育的手段使社会下层的百姓利用,包括政治、经济等各种有效的手段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可以说,他的学说道德目的就是要开启民智,为广大的老百姓服务。

一、淮南格物

“淮南格物”的学说中包含了自尊独立的精神和安身、保身之说。他提倡尊重个人的精神,并把不侵害他人利益的个人放在第一位,自尊,自信,赤身担当,以天下为己任,以利己为下之基础。他说:“圣人以道济天下,是至尊者道也。人能弘道,是至尊者身也。道尊则身尊,身尊则道尊。故学也者,所以学为师也,学为长也,学为君也。以天地万物依于身,不以身依于天地万物。舍此皆妾妇之道。”[1]卷三十二,711页他自称要学为师,为长,为君,自尊独立,批判妾妇之道,表现出了顶天立地的大丈夫精神。

他又说:“格物,知本也,立本,安身也,安身以安家而家齐,安身以安国而国治,安身以安天下而天下安也。故曰修己以安身,修己以安百姓,修其身而天下平。不知安身,便去干天下国家事,是之为失本。”[2]卷三他认为保身爱身与保人爱人具有一致性,提倡人与人要互惠互利,反对损人利己。王艮的“安身”说中包含了不少新精神因素,其中蕴含了争取人的生存权利与维护个人尊严的思想。安身首先是在物质生活条件上的“安”,既要衣食基本满足,能够生存下去,“人有困于贫而冻馁其身者,则亦失其本而非学也”。[2]卷3三

王艮也提出尊身、爱身和保身,反对辱身、害身、失身。“若夫知爱人而不知保身,必至于烹身割股、舍生杀身,则吾身不能保矣” [2]卷三王艮的保身思想变现出从事工商活动的下层民众在脱离了相对稳定熟悉的乡村生活圈后,到了陌生的异地,进行新地谋生时首先要自保求生后,在求发展的精神面貌。这里的安身自保并非完全只顾自己,而是要由此提出人己平等与爱人的思想。一方面自己应该具有独立的人格、思想和意志,不为他人所限制和束缚,这是安身之本,“明德止至善”;另一方面应该尊重与维护他人的独立人格、思想与意志,安人安天下,“亲民止至善”。

由此可看出王艮的“淮南格物”之学同时也表现出强烈的积极用世有为、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这种精神的核心便是自己主宰自己的命运,自己创造自己的命运。易传中讲运动变化,讲生生不息,但也有大量的文字讲等待机遇、寻找机会、见机行事,讲韬晦智慧,讲隐遁,但王艮却不赞成退隐,不赞成等待,主张自己应该主动进取不息,不论外界环境条件如何,都要不断进取,不断努力。他反对遁世,要求入世,但并不是汲汲于求名,而是要求无论在什么艰难的环境下都要有所作为,不能消极等待,无所作为,最终也许只是独善其身,放弃了担当天下的责任。

王艮认为,人之为人,就要见世、用世,要积极有为。他一“见龙”为喻说:“见龙,可得而见之谓也;潜龙,则不可得而见矣。惟人,皆可得而见,故利见大人,圣人,虽时乘六龙,然必当以见龙为家舍。”王艮利用易传学说来阐释自己的思想,肯定见龙,不赞成潜龙,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对易传思想的超越。

二、百姓日用即道

“百姓日用即道”是王艮对于良知看法的结果。他继承王阳明良知人人本有的观点,主张良知现成。“良知一点,分分明明,停停当当,不用安排思索。圣人之所以经纶变化而位育参赞者,皆本诸此也”良[2]卷一知本自现成,人人具足,只要识得良知自在,则纵横来去自由,无不表现“自然天则”。良知是天然自有之理,所以不虑而知、不学而能,换一种说法便是百姓日用即道。

王艮说:“百姓日用条理处,即是圣人条理处,圣人知便不失,百姓不知便为失”[1]卷三十二,715页 “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凡有异者皆谓之异端” [1]卷三十二,715页其中含有两层意思,一是说百姓日用常行体现出来的不假思索、不用安排、自自然然、简易直接的方法就是道,道即是事物的自然规律、自然规则;二是说圣人之事即是百姓日用之事,圣人之道即是百姓穿衣吃饭。这两方面的的思想是对王阳明精神的继承与发展。王阳明曾说:“与愚夫愚妇同的,是谓同德;与愚夫愚妇异的,是谓异端”[3]又曾对朋友说:“你们拿一个圣人去与人讲学,人见圣人来,都怕走了,如何讲的行!须做得个愚夫愚妇,方可与人讲学。”[3]可以看出,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从内容上说,即所谓良知天理无非百姓日用常行之事。讲学讲百姓日用常行,就是讲天、道、性、理等高深玄妙的道理。“先生言百姓日用是道,初多不信。先生指童仆之往来、视听、持行、泛应动作处,不假安排,俱是顺帝之则,至无而有,至近而神”。[2]卷二人的日常行为,由多次重复形成一套最合理、最简易、最有力的反应模式。这种模式习惯成自然,往往有不假思索、当下完成,而后合规律、合目的的特点。顺帝之则,指它的合规律性,至无而有,是说它不识不知,一触便应,虽为形而下的日常行为,但与形而上之道却妙契无间。

应该可以看到,现成良知、百姓日用即道涉及的都是日常的简单行为,如童子捧茶,一呼即应;农夫耕田,其妻送饭;饿了吃饭,困了睡觉等,与禅宗的平常心是道、担水砍柴无非妙道没有实质的区别,倒是可能融合一致。二者的共同之处就在于分别将儒禅之学通俗化。但如果把行平常心、伦常日用之道看成是圣人之道,遂致“满街皆是圣人”,具有反权威、反教条的积极意义。

泰州学派在王艮以后的传人便沿着自尊独立,人性解放的路径向前发展,这种思想解放,大胆力图改革创新的精神无疑不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文献:

[1]黄宗羲.明儒学案[M].北京:中华书局,1985

[2]王艮.王心斋遗集[M].袁承业重编本

[3]王阳明.王阳明全集 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