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在预习中培养高年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笔者自带高年级以来,发现学生的自主学习的意识很淡薄,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强。为了改善这种状况,笔者平时通过小组合作学习、个人竞争、预习等各种方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下面笔者拟从预习这一方面谈谈对高年级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师习惯了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对课文的起点看做是零,不管课前是否有预习,反正按照自己的教学思路来进行。这样就忽视了预习在教与学的环节中的作用。预习是学生接触文本的重要形式,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记载学生对本文最初的思考,承载着学生的思维轨迹。预习对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高年级的学生,在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上,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只要教师引导得当,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习惯就会很大程度的改善,自主学习能力就会相应的提高。
一、制定预习计划,培养自主学习习惯
因为教师的忽视,学生对预习也抱着可有可无的态度。据调查,如果语文教师不布置预习,即使接下来的一天要上新课了,绝大部分学生也不会主动去预习的,少部分预习了的,也只停留在把课文看一遍,看看生字词,为自然段标标序号而已,不会进行深入的思考。这时,语文教师的监督和引导作用就显得很重要。开学之初,笔者就引导学生根据课本的目录,依据自己学习的实际情况,为全部课文制定一个预习计划,把预习真正落实到正常的教学过程中来。预习计划包括预习时间、预习内容、预习方式和预习方法等内容。预习时间一般界定在新课内容已经授完的当晚。预习内容一般是目录上接下来的课文,如有变动,教师要提前通知。预习方式指从哪几个方面对一篇课文进行预习,包括字词、中心思想以及难以理解的句段,并提一个有价值的问题等。预习方法要求要读、查、思,对课文内容要多读几遍,对一些不理解的内容要善于运用工具书进行查找对证,要善于思考,多提几个为什么。
制定好的计划统一贴在课本的目录前或者预习本前,这样能够起到时时提醒学生预习的作用。在预习计划的指导下,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就会增强,自然也就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惯了。
二、明确预习方向,落实预习内容
高年级学生对从哪些方面进行预习,还没有明确的概念,加之惰性使然,即使要他们预习了,也是模糊不清,浮于表面。我们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把预习的方向明确了,扎扎实实地布置要预习任务。这样,才能使学生的预习落到实处,才能使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进一步的培养。
1.充分利用课本练习提示,抓住预习重难点
有的课文在导读部分或者在课后习题中设计有提示,这些提示基本是针对课文的重点和难点的。因此,它对于引导学生预习有较强的点拨作用。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课本资源,指导学生按照这些提示与要求,一一思考完成即可。
2.明确预习基本步骤,使预习条理清楚
笔者给学生明确的预习步骤,避免预习流于空乏。
(1)熟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自己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2)划分层次,理清文章思路,概括大意。
(3)利用格式,简单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一般格式为:本文通过记叙(讲述、说明)了(),表现了(人物、事物、事件)的(),表达了作者的()。
(4)欣赏文中的句子或者段落或者人物等,并说出欣赏的原因。
(5)根据对课文的理解,紧扣课文内容提出至少一个有价值的问题,最好通过查找相关资料自我解决问题。
3.分清文体,明确预习的侧重点
不同的文体,在预习上会有不同的侧重点。比如,写人的记叙文,重点在如何刻画人物的形象,要关注与人物有关的事件和描写;如写事的记叙文,要抓住记叙文的六要素,注意写作的顺序,事件的意义等;状物的文章,就要重点看作者是如何抓住事物的特点来写的;写场面的,就要把握正面、侧面描写的妙处;诗歌,重在抓住诗歌的节奏情感;想象类文章,可以探讨为什么这样想象等。总之,在预习之初,教师如果就文体上给予学生提醒,学生的预习就会有的放矢。
三、授以预习方法,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预习方法多种多样,可因人而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要做好三点:多读、多查、多思。
1.多读多背
高年级的学生在朗读上不再局限在读通读顺了,应该读懂读深。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只有先多读,才能为接下来的环节打好基础。笔者要求,对一篇课文的预习,至少得读三遍:一遍读通,解决新字词障碍;二遍读顺,解决句读停顿准确;三遍读懂,知道文章的大概意思。学有余力的学生,还可以再读、读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对要求背诵的段落,能够提前熟背;对于不做要求背诵的内容,要求能够把内容复述出来。
2.多查多问
字词、专业术语不理解,查字典;句子不理解,查参考资料;作者、所叙事件、历史不明了,查相关资料。可以到图书室查阅,可以上网搜索,可以询问家长老师。只有养成了查阅资料的好习惯,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会增强了。
3.多疑多思
古人说:“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有疑问,才有学习的动力。要让学生思,必先教学生疑。阅读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启发想象,鼓励他们敢想、敢疑、敢问,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有疑问,学生才会有思考。在平时的授课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问题的几个方面进行思考,指出问题与问题答案之间的有机联系;同时,要指导学生在预习时抓住题目与课文内容进行思考;要让学生具有语文的敏感性,能根据课文提示或者课文内容,准确抓住重点词句段进行思考;要根据不同的问题,抓住人物、事物或事件进行思考。这样,还可以拓宽学生的思维,把课文内容与历史、政治、社会、生活等联系起来思考。
四、注意几个度,把好预习关
1.方式方法多样,避免枯燥
单一的方式很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丧失预习的兴趣,不能起到真正的预习效果;同时,也会使学生采取应付式的态度。这样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就会是一句空话。在预习中,除了读、背、写最基本的方法外,还可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鼓励学生到图书馆、上网等查阅资料,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手工。除了个人独立预习之外,还可以根据高年级学生能合作、爱表现的特点,通过小组合作完成预习,增加竞争的内容。学生通力合作,可以共同解决一项较为复杂的任务,在培养自主能力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3.预习内容适量,避免流于形式
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可接受程度和预习时间,预习的内容要适量,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过多,超过了学生的承受能力,他们会产生敷衍心理;过少,则达不到预习的效果。对过多的预习内容,可以采用分时间段完成,也可以采用小组合作分工完成;对过少的内容,可以在语文的综合运用性上多点要求。因此,教师在布置预习任务时,心中一定要有一把尺子,控制好尺度。
4.教师勤查多促,保证实效
学生毕竟还是学生,他们的自制力还是有限的,不能过于相信学生的自觉性。总有个别学生没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课前不预习,临近上课时,随便询问其他同学,上课时敷衍了事。对预习的检查,方式可多种多样,主要有:查看学生的预习笔记,课堂对基本问题进行提问检查,小组互问,默写词语,抽背课文等。无论采用哪一种形式,检查后都要对该次检查情况进行讲评,以促进下一次的预习。这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在一次次预习中得到加强。
4.对预习进行反馈,尊重预习成果
一般来说,学生预习好了,教师检查过了,新课也讲授完了,教与学的环节似乎完美无缺。其实,还有疏漏,那就是对预习的内容是否进行了反馈。对预习内容进行反馈,主要是了解当时提出的问题是否已经解决。如果没有,就要提醒学生,要想办法解决。因此,教师新课讲授完毕,要对学生的预习进行反馈,对当时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对预习进行反馈,既是对预习成果的尊重,也是对学生的尊重。
5.注意梯度性,不搞“一刀切”
我们教师必须正视差异,要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在预习作业的布置上,不能搞“一刀切”,否则会导致成绩好的学生“吃不饱”,成绩差的学生“吃不了”。应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不同的起点获得最大的发展。教师心中要明确,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要达到什么要求,能力一般或较差的学生又各要达到什么目标。这样,既可以保证能力强的学生免受“饥饿”之苦,又可以让成绩暂时较差的学生一跳就能摘到“桃子”,使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和成功的乐趣,不会被过高或过低的任务要求挫伤预习的积极性。
预习的过程是学生独立思考、独立钻研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利用各种途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预习,学生可以真正地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做到积极而有意识地去学习,为今后的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每位教师都应重视学生的预习,指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责编韦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