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国区域发展不平衡对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分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 中国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本文通过对中国东、中、西三个区域共18个省市的经济增长和货币供应量M2的对比研究,分析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对现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影响。同时提出政策建议。
一、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有效性问题,是经济学界一直以来讨论热烈的话题。在研究大国模型中,Carrison和Chang研究了1969~1976 年美国8个主要的BEA地区制造业的收益状况,发现货币政策在各州之间存在着差异。大湖区(The Great Lakes Region) 的影响比较大,而洛基山区的影响比较小。Krugman 以美国新英格兰地区为例对美国是否是一个最优货币区进行讨论,认为大货币区并不全是最优货币区。如果让新英格兰地区成为一个独立货币区,就有可能在20世纪80年代初遏制该地区的经济过热,而在80 年代末避免该地区的经济衰退。
另一方面,国内学者也对我国国内的货币政策有效性和区域影响提出自己的观点。陶长高(2002)通过对中国货币供应量指标和国内生产总值、物价等进行回归分析,得出货币政策对国内的GDP、物价等走势有较强的影响力,总体上来说存在有效性。
二、现象阐述与数据分析
1.数据来源与处理
本文中所有的数据资料,如没有特别注明,均来自国家统计局官方网站、商务部网站及《中国经济年鉴》。在分析东中西部三地区的经济情况时,为了样本更精确和数量上更合适,在传统意义上的东中西三个地域内各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六个省市,作为此次分析的样本。
2.货币供应量与地区发展关系的阐述
在中国确立以M1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后的十多年里,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较高速的发展势头。但是,各地区无论是增长的基础和经济增长速度各不相同。中国三十多个省份中,经济发展不平衡性严重,各地区之间差异很大。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从表1中,我们不难看出,东部地区在1996年~2007年的十二年时间中,无论是国民生产总值的绝对量还是增长的速度,都远远高于同期的中部和西部地区。1996年,东部地区与中部地区的年GDP差额为1.4万亿,到了2007年,已经接近6.9万亿,而与西部地区,则从相差2.3万亿拉大到10万亿。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并没有缩小反而在进一步扩大。
1.现金漏损率的对流通货币量的影响
根据经典货币乘数的公式m=(1+C/D)/(Rd+ER/D+C/D),其中C为流通中的货币,存款记为D,银行的存款准备金为Rd,超额存款准备金为ER, C/D是现金漏损率,ER/D是超额准备金率。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央行能够调节货币乘数、并进一步影响货币供应量。但是,除了Rd是影响货币乘数的因素,超额准备金率、现金漏损率也能够影响到货币乘数效应的大小。由于数据取得的困难,我们用现金投放代替流通中的现金,则东中西部现金漏损率见表2 。
从表2中不难看出,东中西部三个地区的现金损漏率差异非常明显。在我国,目前采取的是全国统一规定法定存款准备金率,但是在不同区域下有不同的现金损漏率由此造成不同的货币供应量扩张效果,并进一步影响到该地区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
2.经济基础对货币调控政策承受力的影响
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东西部地区的差距正在不断的拉大。上海市从1995年的2462.57亿增长到2006年的10297.17亿元,甚至已经接近西部云南,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六省总的GDP10949.09亿元。东部地区是中国经济的中心地带,特别是以长三角、珠三角为代表的地区,资源禀赋优良,农业生产率高,工业体系完善、基础厚实,服务业也蓬勃发展,第一二三产业形成了良好的发展态势。而反观中西部地区,自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后一直发展进程缓慢。在历史上享有“天府之国”美誉的四川、重庆等地,今天的经济已远远落后于东部沿海地区。即便是在号召西部大开发的今天,虽然在政策上国家给予了相关的支持,但由于历史、自然条件等多方面的原因,至今仍面临着人才不愿意留在西部,资金不愿意调到西部的局面,许多地方甚至还存在着依靠着某一种资源为生的局面,整个产业体系明显不如东部地区完善。由于经济基础的不同和产业结构的单一化,许多欠发达地区的产业无法承受国家的货币政策调控。2002年国家开展西部大开放战略之前,每次货币供应量的缩减,西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就要大大放缓。尤其以1999年,当年的宏观调控使西部地区的增长率降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低点,只有5%。
3.利率管制和金融市场的不完善
在一个成熟市场中,利率是最能体现资金成本与收益的指标。美国和欧洲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均是放开对存贷款利率的限制。这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利率的自由浮动,存款和贷款的利率分别由市场的供求决定,反映市场上真实的资金供求状况和成本。但是在我国,利率因为受到管制,传导机制扭曲:中央银行通过制定指导性的利率直接作用于企业和居民的存贷款利率,进而影响投资和消费。
除了利率上的管制问题,全国各区域金融市场的不同发育程度也影响着货币政策有效性的发挥。就金融市场的培育问题上来看,全国各地的情况也显然各不相同。在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金融市场的发育程度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以上海为例,除了传统的国有四大行和几所比较大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如招行、民生、交通、光大等,还有各个外资商业银行、各种性质的公募私募基金、民间发达的借贷组织等等,而反观西部,除了有限的几家银行机构外,很难看到别的一些金融机构进入。对待国家的货币政策调控,东部地区凭借着不同的资金来源渠道,可以在国家缩紧货币供给,减少银行信贷的时候将资金的调控影响降到最小。而许多西部地区的产业,面临国家的宏观调控时由于无法获得足够的资金只能倒闭或破产。如此不平等的发展环境,使西部的企业在发展的初期便举步维艰,更是进一步加剧了东西部之间的经济差距,反过来又进一步遏止了西部地区的金融市场发育,造成了恶性循环。
4.创汇能力对基础货币投放的影响
众所周知,在我国现行的外汇管理政策以及最近几年强有力的贸易顺差下,被动的因为外汇占款而投放的货币越来越成为新增货币供应中的一个重要因素。例如06年新增外汇储备2473亿美圆,07年预计4000亿多亿美圆。如果按照平均的汇率7.5计算,两年内因外汇占款而投放的人民币达到了48547.5亿元。不同地区因外汇占款而产生的不同货币需求量,给我国的货币政策带来了严峻的考验。从实体经济角度分析,东部地区的净出口额大,同时引进的FDI也较多,创汇能力明显强于中西部地区。同时,在人民币升值的大环境下,企业也不愿意长期持有外汇,因此,东部地区相对于中西部地区,获得远远大于后者的投放资金。我们从下图的表3、表4可以看到,东部地区无论是净出口创汇能力还是引进利用FDI的能力,都远远大于的中西部地区。由此外贸项下带来的外汇收入转换为外汇占款形式投放的基础货币,使得东部地区的资金结构完全不同于中西部地区。
(数据来源:《中国经济年鉴》)
(数据来源:《中国经济年鉴》)
四、小结
不同地区的现金漏损率、经济基础水平、利率管制程度和市场发育水平以及不同的外汇占款情况,均会对货币政策在该区域内的操作和实施产生相当大的影响。综合上述情况,中国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的确存在对现行的货币政策有效性产生影响的因素,这也给货币当局制定新的货币政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参考文献:
[1]Garrison,Charles B,Hui S.Chang. The Effects of Monetary Forces in Regional Economic Activity[J].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1979, (19):15~29
[2]Paul R. Krugman. Currency and Crises[M].Massachusetts ,MIT Press,1992
[3]张宝双 李 震:我国统一货币政策效应区域性差异实证分析[J].金融经济
[4]夏 斌 廖 强:货币供应量已不宜作为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J].经济研究
[5]夏德仁 张 奇:经济为何难以启动:来自货币政策的一种解释[J].经济研究,199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