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思想”难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思想”难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今天我被一个朋友教育了。

对于长期扮演“老师”―比如很多跟我联系的人都会尊敬地称呼一句“石老师”―角色的我来说,这件事很有意思。

嗯嗯,是要接受人民群众的再教育。

话题是从我回答他一个关于“中国社会接下来会怎样?”的问题,引用了美国社会学家默顿的一句话(我实在不好意思把默老师的话当成我的原创,所以在说话时注明了版权,绝对不是装)开始。他一脸疑惑,继而吐槽,“我哪里知道谁叫默顿啊亲爱的?”

接着他补充:“我只知道牛顿”。

那一瞬间,我感觉到我迂腐之极,深刻地检讨自己真不会讲话,都不会用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去讲,自己一个不相干的局外人,还要东施效颦去学人家学术体制的学者装“学术X”。

然后他好像突然间发现了什么,对我说:“哎,你说你一个卖思想的,好像很多事情你都知道,但其实也就挣点吭哧吭哧的苦力钱啊!嗯,也就是劳动阶层。但你看人家卖脸的,比如某某,卖笑的,比如某某,卖身(指“卖”一个人本身的关注度影响力,不是通常理解的那个意思)的,比如某某,资本阶层了哎亲爱的!”

我被他这个说法逗笑了:“不要说得那么难听嘛”。尽管我确实一直都是劳动阶层,按市场经济的说法,确实是“卖思想”。但好像自我感觉还没有被祛魅到大街上摆个摊吆喝着卖一种叫“思想”的东西的程度。

再说,我们“卖思想”,还有一种“关心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问题”的价值认同在里面,是卖给这个社会嘛,好像没那么低档。

但从“流量”这个角度来看,我忠实的朋友,这位人民群众话糙理不糙,值得反思、学习。这个世界已经变得让我们不认识了,或者说需要重新认识。

2017年1月1日,当代英国著名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德里克・帕菲特去世(他有《理与人》这一很伟大的哲学著作)。他算是当代比较顶级的思想家了。但是,他的去世,无论是在英国,还是在世界范围,几乎没有引起什么关注。比起2002年美国著名哲学家罗尔斯的去世所引起的广泛纪念和讨论,那真是一个地下,一个天上。

而与之形成对照的是,在生前,也没有多少人知道谁叫德里克・帕菲特。搞“思想”、“学术”的人,只能在自己的小圈子里玩了。

时间再从2002年往前推到20世纪60、70、8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思想家的影响力那真的是不得了。像马尔库塞、萨特等人,都是在整个社会中刮起一股旋风的人物。那时BBC还找了很多哲学家去录节目。即使到了20世纪80年代,像里根、撒切尔夫人等政治家,都是哈耶克等人的粉丝。在中国,我们更是见证了思想文艺影响社会整体气质的盛况。那个时候,很多人都是“文化明星”。

可是现在呢?还能说出几个“文化明星”?即使“有文化”的,也已经转型成娱乐明星了。

很真实的情况是:“学术”只是小圈子内的人相互欣赏(可能也没有相互欣赏),好像跟社会无关;“思想”,只是稍微精英一点的人欣赏―它们都没有或极少有流量,无法“变现”,所以“学术”得靠财政资金支持,而“思想”没有这些支持,也就“挣点吭哧吭哧的苦力钱”了。但“卖脸”(颜值)、“卖笑”(娱乐)、“卖身”(上面已注释说明过了),却可以获得无数人的关注,有巨大的流量。这些流量本身无论有无价值,确实是可以变现的。

在这背后,是这个世界已经不习惯抽象思维了,看脸也好,想要别人哄自己开心也好,想看人也好,想听声音也好,都是形象思维一统天下。“思想”这类讲究抽象思维的东西,确实遇到了这么一个大难题。而更值得注意的是,在自媒体上,很多人都不想看文字了,就想听声音。

如何回应这些深刻的变化?我陷入了深深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