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浅析建构主义视野中教师角色的重塑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析建构主义视野中教师角色的重塑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论文关键词:建构主义知识观 建构主义学习观 建构主义教学观 教师角色的重塑

论文摘要:建构主义强调“以学习者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建构。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应当是知识建构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活动的平等参与者,同时还是研究者和反思者。

建构主义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西方哲学、社会学、教育及教拼思想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一种理论。它是在皮亚杰、布鲁纳等人的理论基础上,吸纳了各种学习理论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认知主义理论的分支派别。作为认知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建构主义逐渐被国内外许多教育工作者所接受,并且积极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传统教学中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都发生了一系列变革,传统教学模式中的教师角色显然已经不能适应这种变化,教师应当如何重塑自己的角色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

一、建构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

1.建构主义知识观。建构主义认为:首先,知识是不确定的。它不是对现实纯粹客观的反映,也不是对现实准确的表征,只不过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比较可靠的一种解释、假设或假说,是个体适应现实的结果,是个体经验的反映。知识不是绝对的、唯一正确的答案,也不是问题的最终答案,它必将会随着人们认识程度的深人而不断地变革、升华和改写,出现新的解释和假设。

然后,知识的运用具有情境性。知识并不能绝对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实用的方法,现实具体而复杂的背景不可能完全涵盖于经过筛选和提炼的书本知识之中。因此,在解决具体问题时,知识不可能一用就准、一用就灵,而是需要针对具体的问题情境对原有知识进行再加工和再创造,才会具有知识的真实意义。

再者,建构主义还强调对知识的理解具有个体差异性。知识不可能以实体的形式存在于具体的个体之外,尽管通过语言符号赋予了知识一定的外在形式,甚至这些知识获得了较为普遍的认同,但这并不意味着不同的学习者对这种知识有同样的理解。因为,真正的理解只能是由学习者基于自身的经验背景建构起来的、取决于特定情况下的学习历程,由于个体的基础知识、认知结构和经验背景不同,他们建构的知识就会有所差异,因而,对于同一事件、同种问题也就会产生不同的假设和解释。

2.建构主义学习观。建构主义不仅对知识的本质加以剖析,而且对知识的习得过程—学习过程进行了揭示。学生对知识的“接受”只能依靠他们自己的建构来完成,以他们自 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分析知识的合理性,因此学生的学习不仅是对新知识的理解,而且是对新知识的分析、检验和批判。概括来说,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1)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知识建构的过程。学习者不是消极被动的接受外在信息刺激,也不是把知识简单、机械地从外界搬到记忆中,而是在原有经验的基础上,主动根据先前的认知结构和自己的经验背景,对外部信息进行选择、加工和处理,通过新旧知识的相互作用、改造和充实,来建构新的理解,获取自己的意义。因此,学习过程实质上是新旧知识经验反复、双向互动的过程,是学 习者与学习环境之间互动的过程,是认知结构重组的过程。

(2)学习是一个双向建构的过程,已有的经验背景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必要基础。建构主义认为,学习并不是简单的信息输人、存储和提取,而是新旧知识经验之间的相互作用。一方 面,新知识是学习者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生长点“生长”起来 的。学习者广泛而丰富的知识背景参与到新旧经验的相互作用中,成为同化新知识的固定点,学习者在自己已有的经验背景下,对新知识进行编码和加工,建构自己的理解;另一方面,学习也是对已有知识经验的调整和改造。已有的认知结构会因为新信息的进人而发生不同程度的补充、调整和改造,顺应于新的情境。(3)合作学习受到建构主义者的广泛重视。学习过程中,由于学习者先前的知识经验不同,对认识的事物就会产生情感和兴趣差异,不同的学习者对同一问题会形成不同的假设和推论,但是通过合作学习可以增进学习者之间的,交流,使其看到那些与自己不同的观点,从而使理解更加丰富和全面。学习者之间可以通过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相互启发;也可以与教师、学科专家展开充分的沟通,获得丰富的资源和积极的支持。

3.建构主义教学观。对学习本质的认识必然会导致对教学的重新解释。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不再是一个纯粹传授知识的过程,而是教师帮助学生对知识进行自我意义建构的过程,是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探索、意义建构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应当了解学生的经验背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学生对各种事物的理解,倾听他们现有的想法并且洞察其由来,引导学习者丰富或调整自己的理解,形成新的知识结构。另外,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在以往的学习和生活中,学习者已经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对很多问题都有自己的理解。所以,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而是要在教学之前,了解学生的经验背景,帮助学生从旧的知识中生长出新的知识。事实上,每个学习者都有自己丰富而独特的经验世界,带着自己的经验背景,渗透着自己的个性与风格,学习者常常对同一个问题表现出不同的理解。教师不能按照自己或课本中的逻辑来对学生的理解做出简单的评价,而应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洞察他们的思考方式和经验背景,做出相应的群指导,引发学生对间勉作进一步思考。最后,建构主义认为教学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共同对世界的惫义进行合作建构的过程。因此,教师应当组织学生展开充分的对话和沟通,让学生学会理清和表达自己的见解,学会聆听、理解他人的想法,学会相互接纳、赞赏、争辩和分享。

二、教师角色的盆塑

建构主义对传统的教师角色提出了挑战,认为教师不是知识的灌输者,教师的职贵不应该是“给予”,教师也不应当把自己视为掌握知识和仲裁知识正确性的唯一权威,而应该是知识建构的指导者和促进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活动的平等参与者,同时还是研究者和反思者。

1.教师是学生知识建构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建构主义彻底摒弃了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把学生当作知识灌输对象的教学模式,提倡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不仅强调学生的主动学习,而且也强调教师在学生建构知识过程中提供一定的帮助和支持。于是,教师从台前退到幕后,从“演员”变成“导演”,从传递知识的权威转变为学生意义建构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在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的作用不再仅仅局限于将一套组织得很好的知识集合清楚、明晰地讲解或呈现出来,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行之有效的进行自主学习;启发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探索规律;促进学生相互交流、合作学习。首先,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的指导者。指导学生选择一种适合其特点的学习计划;协助学生利用资源进行探究学习;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在自我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自我反思与评价。然后,教师应当启发学生发现间题,并且在学生对一定的问题情境进行探索的时候提供必要的指导。教学中教师还应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培养学生分析间题和解决间题的能力,引导学生独立的发现问题、探索间题。另外,建构主义十分强调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中,教师为学生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培养学生与他人的合作意识和能力,组织和引导学生共同交流,使合作学习朝着有利于意义建构的方向发展,比如说,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间题逐步引向深人,从而促进学生对知识的建构。

2.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师不仅是学习的引导者,而且还要充当好教学活动的组织者这一角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实际情况,创设符合教学要求的情境;并且对学习的过程和结果做出适当的评价。教师是学习活动的激励者。教师不应施加压力使学生被迫的学习,而应当激发学生的兴趣,努力使学习活动具有意义,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随时给他们以必要的鼓励;当学生取得进展时,教师应及时的给予他们适当的表扬,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同时还应为学生指明新的努力方向,以保持不断进取的动力。教师是学习情境的创设者。建构主义认为,创设与生活密切联系的学习情景,能够使学生利用自己已有的经验,去同化或顺应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因此,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多种情境,比如设问题使人困惑,或设刺激令人兴奋,或设场景引人人胜,或设悬念发人深省等等。教师是学习活动的评估者。建构主义认为,教师应当注重评价的激励功能,以及评价形式的多元化,对不同的学习者采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实际的评估中,一方面可以通过比较学习者当前和以往的表现,提供适当的改进意见和反馈信息;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自由的讨论,引导学习者借鉴别人的观点,弥补自己的不足,形成自我评价。

3.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平等参与者。建构主义视野中,教师不再是权威的象征,而是教学活动的平等参与者。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融洽、和谐的关系,学习过程中会遇到什么困难,如何解决这些困难,都应当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协商讨论的结果。在教学活动中,教师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到讨论中,了解学习者的想法,鼓励他们进行交流和质疑,这样有助于学习者克服害羞和焦虑的心理,有助于他们建立自信。作为教学活动的平等参与者,就是要求教师充当学生的伙伴或朋友,和学生一起讨论、交流,共同批判和考察各种理论观点,对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对别人的观点做出分析、判断和评论,不居高临下,不当局外人,不做旁观者。这样,教师和学生各自的思维与智慈都可以被整个群体所共享,也就是说,在整个学习群体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了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4,教师是研究者和反思者。作为研究者,教师首先要研究“教材”。教材是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一项重要工具,因此,教师对教材最具发言权。教师一方面应当不断的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意义的建构建立在更为宽广的知识背景上;另一方面应当改变往日传递知识的做法,依据自身的知识、经验以及对学生的了解,积极进行教材的研究与开发,形成具有特色的“校本课程”。另外,教师还应研究“课堂”。教师在对所教知识的透彻理解和全面把握的基础上,还要设计恰当的教学蓝图,组织有序的活动,使知识的建构融人到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成功与否,不仅依赖于他对知识、教材的理解,更多的在于其创造性的展示知识、驾驭课堂的能力,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望,而所有这些,都需要教师进行全面的研究与学习。最后,最重要的是教师应当研究“自己”)培养自身的反思能力。建构主义需要批判反思型的教师。反思是教师着眼于自己的教学活动,来分析自己做出某种行为、决策以及所产生的结果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发展的核心因素,是一种理解与实践之间的对话。教学前反思,朱雨绸缪,重视经验的指导作用。教学中反思也是过程性反思,它是一种及时性的反馈。教学后的反思是回顾性反思,使实践经验得到总结和升华,来指导以后的行动。过去教师处于被研究者的位置上,现在教师也要研究自己的教育理念,反思自己的教育实践,促进自身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