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铁路松散破碎围岩隧道防塌控制技术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铁路松散破碎围岩隧道防塌控制技术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 隧道施工中经常遇到破碎围岩而发生塌方及掌子面涌出、坍塌的事故。一旦塌方灾害发生,不仅影响工程进度,而且影响施工企业形象;若处理不当,将遭受更大损失,如塌方频繁发生,或留下隐患。提出一种新型隧道防塌控制技术—“双曲拱”耦合支护技术,支护效果表明该技术可靠性强,能有效控制隧道顶板坍塌,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Abstract: Often fractured surrounding rock in tunnel construction and face the collapse and gushing, collapse accident.Once the landslide disaster, not only the project, but construction corporate image;If not handled properly, will suffer more losses, such as landslides are frequent, hidden or left.Made a new tunnel collapse prevention control technologies-"double-curved arch" coupling supporting technology, supporting effect indicates that the technical reliability, can effectively control the tunnel roof collapsed, with good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关键词: 松散破碎围岩;防塌;控制

Key words: incompact and fractured surrounding rock;anti-sloughing;control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5-0101-03

1 工程概况

该隧道为某新建客货共线时速为160km/h的并行两座单线电气化铁路隧道。其中,左线长度5875m,左线隧道最大埋深约83m,最浅埋深24m;右线长度6070m,右线隧道最大埋深约70m,最浅埋深21m。隧道途径地域的地表有208高速公路与部分民宅,交通便利。

全隧道采用曲墙带仰拱复合衬砌,初期支护采用锚喷支护,IV加强以上均采用了钢拱架,并采用超前小导管进行预加固。局部特殊地段的支护方式,则选择大管棚与小导管联合支护。在洞口一般采用超前大管棚,其标准为?覫108mm,环向间距0.6m。小导管纵向间距为2.4m,长度3.5m,环向间距1.2m。锚杆长度范围在2.5~3m之间,环向间距1.2m。根据围岩级别不同,其纵向间距范围在1.0~1.5m之间。在拱墙部位,按照20~25cm的间距范围设置钢筋网。

2008年5月,该隧道工程正式开工,计划工期29.4个月。施工开始后,左右线及斜井出现塌方现象,不仅造成了经济损失,而对施工工期带来不利影响。

如图1所示。

2 “双曲拱”耦合支护措施

在一般隧道中,要达到增加围岩稳定性、控制围岩变形的目的,通常采取喷射混凝土、锚网喷或者钢筋格栅支护的方式。但是,在围岩松散破碎的复杂地质环境下,这种传统的格栅混凝土支护就不能达到隧道的安全要求。因为施工扰动的影响,加上水和膨胀力的作用,使得简单的锚杆支护无支撑围岩的永久稳定,还需要进行第二次耦合支护,才能使隧道最终稳定。

目前,对冒落隧道的加固方法主要有:注浆加固法、喷注法、锚网梁喷注联合支护法等。这些方法的缺点是隧道不能确保施工工人的安全性,在感观上给人一种不安全的感觉,而且如果隧道再次冒落,其危害依然很大,即不能永久控制其冒落。然而该隧道冒落与普通冒落不同,其冒落范围之大、冒落高度之高是国内外所罕见的,必须采取一种既能满足隧道断面的各异性,又能克服应力分布不均性的新型支护技术。

由于该隧道的地质条件较为复杂,我们在选择新的支护技术时,除了要依据隧道塌方的特点外,还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根据冒落隧道的特点,我们不能寄希望一次实现支护的效果,而是需要进行二次或多次支护;

(2)考虑到高冒塌方的特点,我们在进行技术控制时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要适应断面形状的各异性,二是针对侧向应力分布不均匀的情况,通过加强刚度去克服,防止两帮侧移;

(3)由于冒落拱具有自稳性,我们应该利用这一特性,设法提高围岩自身的力学性质。具体做法可以利用锚网喷初次支护技术,最大限度提高围岩的自承能力;

(4)刚性永久支护必须对围岩有足够的承载能力,以承受上部围岩的重量。

根据以上对高冒塌方控制技术的思路分析,抛弃以上传统支护形式的缺点,吸取其优点,提出了“双曲拱”耦合支护技术,即一次锚网喷+锚索+注浆耦合支护以加固围岩,利用冒落拱的自稳性和围岩的自承能力形成上部硐室;二次柔层桁架永久耦合支护形成下部硐室,在空间上形成上下双曲拱。“双曲拱”耦合支护技术既能有效控制隧道的稳定性,保证隧道的正常使用,又能减少隧道的返修量,确保了施工工人的人身安全。

2.1 “双曲拱”耦合支护的概念

“双曲拱”耦合支护可定义为:对于松散破碎围岩高冒塌方落破坏隧道,利用冒落拱的自稳性和围岩的自承能力,通过锚网索+注浆与围岩的耦合作用,形成上部硐室;通过桁架耦合支护,形成下部硐室,在空间上形成上下双曲拱的支护技术。

“双曲拱”耦合支护的材料主要包括注浆、锚杆、钢筋网、锚索、桁架。不同的材料所起的作用也不同。“双曲拱”耦合支护中,首先对围岩进行注浆加固,这一步可以改变围岩的力学性质,充分利用围岩的自承能力,使其整体性得到强化。锚杆通过与围岩相互作用,在锚杆的锚固范围内形成加固圈,使围岩的稳定性得以增强。另外,它可伸缩的特点,可以承担巷道围岩变形时的支护需要。

针对锚杆间的松软岩石垮落问题,我们可以采用钢筋网进行保护,使得围岩表面受力均匀,提高支护的整体性。

由于锚索的锚固深度大,能够调动隧道深处围岩的强度,我们可以将其作为加强支护的方式,通过施加预紧力,将不稳定岩层与稳定的岩层锚固在一起,增强围岩的整体强度。由于锚索的拉伸性能,可使围岩变形均匀。

在锚网索支护后,我们可以采用立体桁架作支护材料。当桁架与围岩接触后,可以将预留变形空间的变形能进行释放,从而给围岩以一定的强度支持。

2.2 “双曲拱”耦合支护的力学原理 首先对围岩进行注浆,通过改变其力学性质使强度得到增强。同时也利用了围岩的自承能力,发挥其作为支护结构一部分的作用,有效提高围岩的整体性。在锚杆发挥作用的过程中,可以使浅部围岩形成“加固圈”,增强围岩的稳定性。之后通过采用钢筋网,增加支护的接触面积,使得围岩表面受力均匀。而锚索支护则将浅部围岩与深部围岩联系起来,并且利用深部岩层的稳定性,提高整个围岩的强度。然后,通过桁架支护,当桁架与围岩接触时,桁架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使锚网索—桁架—围岩协调变形,实现支护一体化、荷载均匀化,达到耦合支护的目的。

根据冒落拱理论可知,其自身具有稳定性,利用冒落拱的自稳性,再加之对冒落后围岩进行注浆以提高围岩整体性和强度,利用锚网喷耦合支护形成上部硐室,待隧道断面形成后进行填充。

柔层桁架耦合支护形成下部硐室,围岩和桁架间预留变形空间(通过喷射混凝土填充)的作用是大幅度地吸收高应力强膨胀软岩的大变形,它具有充分的柔度和间隙适应高应力强膨胀软岩的大变形。围岩在锚网索和桁架的控制下,实现有限变形,从而形成比较均匀的外部塑性工作状态区和内部弹性工作状态区,把高应力能量转化为均匀变形,把高应力转移到围岩内部。

中间采用工字钢做横梁,浇筑混凝土呈双曲拱型,承受巷道两侧由于应力分布不均造成的围岩压力。这样,高冒塌方巷道在空间上形成上下两个硐室,其稳定性大大增强。

“双曲拱”耦合支护技术的基本原理如图2所示。

根据耦合支护的基本特征,“双曲拱”耦合支护的原理包括:围岩耦合注浆原理、锚杆—围岩耦合作用原理、网—锚杆围岩耦合作用原理、锚网围岩—锚索耦合作用原理、锚网索围岩—柔层桁架耦合作用原理。

2.3 支护原理 锚网索支护后,围岩应力集中程度已经较小,但是应力集中仍然会在局部出现,可能会造成局部的差异性变形。为了防止这种变形产生,可以充分发挥立体双桁架的特性,利用围岩和桁架间预留变形空间转化变形能,形成比较均匀的外部塑性工作状态区和内部弹性工作状态区。

锚网索—围岩—桁架耦合作用过程可以围岩变形量和变形速率分为四个阶段(如图3所示),即第一阶段(OA段)为变形加速段:隧道开挖~初支,T1为锚网喷支护时间;第二阶段为变形趋缓段(AB段):初支~挖底架设桁架、布设锚索,T2为锚索支护和架设桁架时间;第三阶段为减速变形段(BC段):挖底架设桁架、布设锚索~围岩与桁架接触,T3为围岩与桁架接触时间;第四阶段为变形稳定段:围岩与桁架接触~永久支护,T4为围岩与桁架相互作用结束,围岩稳定时间。

上述四个阶段是围岩中蕴藏的各种能量释放、转移和转化过程的表现。隧道开挖后,围岩中蕴藏的主要能量包括:开挖产生的应力集中能、深部高应力能、膨胀变形能、构造应力能、工程偏应力能、重力能等。不同的支护过程和支护方式转移和转化不同的能量。

“双曲拱”耦合支护过程包含了三个能量转化过程:锚网喷支护转化开挖产生的应力集中能、膨胀变形能和构造应力能;预留变形空间转化深部高应力能和膨胀变形能;围岩与桁架相互作用转化重力能和工程偏应力能等。这些过程以支护体或围岩变形的形式释放、转移和转化。

综上所述,“双曲拱”耦合支护通过:围岩注浆锚网支护(利用浅部围岩强度)锚索支护(调动深部围岩强度)柔层桁架支护(转化预留变形空间)等步骤,完成了围岩的能量转化过程,有效地保护了围岩强度,并为围岩和支护体相互作用提供了良好条件。因此该隧道高冒塌方的控制对策可概括为:主动支护、保护浅部岩体,充分发挥围岩自承能力、利用深部岩体强度、减少返修量。

3 支护效果分析

为了进一步验证“双曲拱”耦合控制技术的控制效果,采用FLAC2D,对该隧道高冒区具体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试验方案的模拟计算。数值模拟对“双曲拱”耦合支护后的工程地质模型进行数值计算,分析控制技术的可靠性及可行性。

建立的几何模型尺寸为宽×高=60m×60m,模型中原岩处于侧压系数近似为1的静水压力状态,原岩应力大小按隧道上覆岩体自重考虑。模拟采用的本构模型为摩尔库仑模型,岩石力学参数如表1所示。

“双曲拱”耦合支护的工程地质模型和力学模型如图4和5所示。

根据工程稳定性控制对策,数值模拟方案将对“双曲拱”耦合支护效果进行分析,主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1)“双曲拱”耦合支护后围岩变形情况;

(2)“双曲拱”耦合支护后应力分布情况;

(3)“双曲拱”耦合支护后隧道塑性区分布情况。

其模拟结果如图6~9所示。

从对模型的位移情况模拟结果图中可以看出,经过双曲拱处理后,冒落隧道上部硐室围岩采用锚网喷耦合支护,下部柔层桁架耦合支护后围岩变形基本得到控制,最大位移量13mm,说明采用该设计在技术上的有效性;而且塑性区分布因为双曲拱而大大减小,围岩的破坏范围得到明显控制。

从模拟结果图中可以看出,采用“双曲拱”耦合支护技术加固高冒区围岩后,在围岩压力的作用下,断面收缩后挤压“双曲拱”,在桁架浇筑混凝土形成的“双曲拱”开始发挥承载作用,这样形成上下两个硐室,每个硐室形成承载拱,其应力分布均匀,塑性区范围明显减少,稳定性大大提高。

4 结论

(1)利用数值模拟,对围岩隧道顶板坍塌的破坏过程进行了还原和再现,通过分析造成破坏的原因,提出了 “双曲拱”耦合支护技术。

(2)分析了“双曲拱”耦合支护技术的力学原理和作用原理:锚网索支护后,围岩应力集中程度已经较小,但由于隧道坍塌冒落后隧道的断面各异性的特殊性质,应力集中仍然会在局部出现,可能会造成局部的差异性变形。为了防止这种变形产生,可以充分发挥立体双桁架的特性,利用围岩和桁架间预留变形空间转化变形能,形成比较均匀的外部塑性工作状态区和内部弹性工作状态区。

(3)工程实践证明,“双曲拱”耦合支护技术能有效控制隧道顶板坍塌,具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张秀俊.隧道围岩稳定性判别方法探讨.科学之友,2008,07(20):51-52.

[2]日本国有铁道建设局等.吴佛明译.NATM设计施工指南[IJ1.铁道标准设计通讯,1986,(总252):120.

[3]侯献云.黑石岭公路隧道监控量测与稳定性分析研究.内蒙古公路与运输,2008,3:32-34.

[4]关惠平,熊俊楠,陶双江,吉随旺.近水平岩层隧道围岩变形监测及其稳定性分析.岩矿测试,2008,27(5):357-362.

[5]赵海涛,刘胡行男.某隧道工程的围岩稳定性实例分析.河南建材,2008,5:55-56.

[6]傅新军,杨春.大断面隧道施工监控量测.铁道建设技术,2007增:108-110.

[7]李世辉.围岩一支护动态系统稳定性判据—变形速率比值判别法[J].水电站设计,1992,(3):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