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剑川彝族风情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剑川彝族分布在该县内各乡镇,与丽江市及四川省大、小凉山的彝族同属一个支系,无论是生产、生活方式,还是语言、风俗,均与楚雄彝族自治州等区域的另外支系有着较大的差异。
他们大多居住在高海拔山区半山腰及以上的区域。生产方式以栽种玉米、荞麦、芸豆、马铃薯等作物和放牧牛羊等牲畜为主的传统种植、养殖业。成年妇女也会拉独牛个体耕作,男女老幼各司其职,非常勤快。
他们善于仿效大自然中的动物。比如:他们的祖先能全程跟踪受伤的野生动物急于接近哪些动植物和泥土,从中受到启发,进而发现消炎镇痛、促进伤口愈合的奇效药物;孩子长大,成家立业后绝不依赖父母,人人都自力更生修建住房。选择住址时,他们观察两三天内,是否有老鼠等动物出没,以此来决定是否在此建房,虽然他们没有掌握系统的环境知识,但是,如果连鼠类也不能生存的环境,那就意味着此处缺乏水源,不适宜人们在此定居,可见他们是非常聪明的。
几十年以前,剑川彝族的住房均为清一色的屋顶钉薄木板的垛木房(或称木楞房),低矮、狭小、阴暗、潮湿,非常原始、简陋。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党的惠民政策的进一步贯彻、落实,群众的收入成倍地增长;频频外出打工、经商让他们眼界大开。现在的住房普遍为土木结构的石棉瓦平房,钢门钢窗、瓷砖地板也普及到寻常百姓家中,甚至还有少数的楼房拔地而起,显得鹤立鸡群。清澈的自来水通过钢铁(或塑料)水管流进水泥浇灌而成的方形池子中,从水龙头里“哗哗”地流出;小型太阳能板发电机取代了轻巧的水力发电机。如今,高压输电线横空而过,家家户户在夜晚都灯火通明,彻底告别了千百年来用松明照明的历史;随着“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的实施、手机信号塔的矗立,绝大多数山民购置了电视机、移动座机、手机,人们坐在家里也能收看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很方便地与外界进行电话联系。
他们的居室,一般为三间正房,中间的堂屋既是主人操办婚丧嫁娶等家庭大事时,亲友商议事项的场所,又是迎宾待客的厅室,左右两侧铺上篾席,经济宽裕的人家还在篾席上摆设用上好的羊毛毯或海棉垫做成舒适的坐垫,紧靠后墙的地方,还有专供德高望重的师长、贵宾坐的特殊席垫,它的前方均有一个大火塘,中间置一个形体较大的铁三脚,一把水壶放在火塘边,平时,也就在火塘上烧水、煮饭,所以这间屋子还是主人家的厨房。按照传统的习俗,宾主入室时,坐的方位是固定的,推开房门,主人坐在房门打开后固定的方向一侧,家人坐在对面一侧。宾主坐定,好客的主人立刻给客人传烟,然后生起一堆火,洗涮完水壶并提来一壶冷水,架在铁三脚上,山区有的是充足而且已经晒透的干柴,水很快就烧开了,主人立刻将杯盏、碗筷清洗得干干净净,给客人沏茶、敬酒,同时,毫不吝啬地烤“葛夫”(荞麦面粑粑)、端上“嘟”(燕麦炒面),再盛上一大碗刚从蜂房中割出来的鲜蜂蜜,请客人蘸上甜津津的蜜糖,品尝这些纯天然、毫无污染的、营养价值极高的原汁原味的土特产。一边烤火、品尝味道可口的饮食,一边与主人天南地北、无拘无束地聊天,客人尽情地享受神仙般逍遥自在的乐趣。与此同时,温柔、贤惠的家庭主妇主动执刀,杀鸡宰羊(待客标准和规格为:普通的客人用猪肉、鸡肉招待;尊贵的客人则用全羊汤款待),她们娴熟地把鸡或羊煺毛、剖开、洗净后,先将鸡、羊的心肝烧烤给客人吃,然后,淘米煮饭、煮肉烧菜,饭菜熟了,家庭主妇或年龄较大的闺女把筷子按先宾后主的顺序逐一发下去,接着,为每位客人分别盛上一碗饭、一碗肉、一碗菜汤。客人用餐时,她们随时留意哪位客人哪些碗内少什么,就马上添饭添菜。饭后,她们默默地收拾、洗涤碗筷,打扫掉落在地的烟头、饭粒、骨头、菜叶,然后,继续给客人斟茶酒。剑川彝族人心地善良,即便是素不相识的路人因饥渴交加而进屋求助,在家的大人也会立刻放下手中的活计,尽力而为招待陌生人。所有的客人都在酒饱饭足后怀着无限感激之情,依依不舍地离去。
结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剑川彝族地区的父母也重视给儿女风风光光地操办隆重的婚礼,但是,那些地方的“婚礼”,其实质仅相当于其他兄弟民族的“订婚”仪式,因为青年男女“结婚”后,新娘要回到娘家长住数月或一两年,一方面继续接受劳动锻炼、培养将来维持小家庭生产、生活的能力;另一方面,接受父母、兄长关于如何孝敬公婆、与妯娌、男方兄弟姐妹和乡邻和睦相处的调教。“婚礼”前,“新郎”请傧相(俗称“陪郎”)到女方家迎亲,男傧相到“新郎”家后,吃过饭,女方村寨的姑娘们一边追得男傧相满山跑,一边尽情地往男傧相身上泼洒“吉祥水”,其场面犹如傣族欢度“泼水节”,而男傧相是绝不允许劝阻姑娘们泼水的,只能顺水推舟,让姑娘们尽兴泼水,以逗全体宾客都高兴。第二天凌晨四五点钟,聪明的男傧相要千方百计甩掉彻夜等候追逐他们的姑娘们,将男方委托带去的猪、羊火腿送给“新娘”的长辈,这才顺利完成了男方交办的迎“新娘”的任务。在众亲友的陪同下赶往“新郎”家,快到达时,送亲队伍小憩,男方派出一些人迎接,给送亲队伍每人分发精心准备的荞麦面粑粑,“新郎”的姐妹给“新娘”梳理头发,休整完毕,继续前行,到男方家后,“新郎、新娘”在众人的簇拥下,在男方家族有威望的长辈的祝福声中走进房间。晚饭过后,夜幕降临时,院子里点起熊熊燃烧的火堆,在欢快的音乐声中,宾客围着火堆,拉成一圈打歌,“新郎、新娘”双双敬烟、敬酒,与众人见面,此等热闹的场面通宵达旦持续。
剑川彝族同胞的姓名也颇为讲究,由于很注重亲情、友情,只要是同一个姓氏的,哪怕远隔万水千山、几百上千公里,他们都彼此视对方为同宗共祖的家族人丁,这种认同感与世人常说的“五百年前是一家”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每个人都有三个名字,一个是长辈直呼他们的“名”,另一个是晚辈尊称他们的“字”,两个皆用彝语称呼,还有一个是汉语的名字,是各种证件上使用的,供上学、就业、参军等办理各种手续时用的。
剑川彝族人很擅长区分平、翘舌音和辅音,比如:彝语中的“务丝”表示“猪肉”,“务声”表示“猪血”;“思”表示“柴火”,“施”表示“野鸡”,发音稍不留心,就会让说话者的表达意图不能准确地体现出来,而他们讲彝语时,能准确无误地发出仅有细微差别的似是而非的不同音节,而且他们还能十分精准地发出某些兄弟民族无法发出的鼻音、喉音和其它隐隐约约的辅音。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剑川彝语名词在前,动词在后,同汉语等语言刚好相反,比如:汉语的“牛”,彝语叫“来波”,“羊”叫“优”,“放牧”叫“罕”,而汉语中的“放牛”、“放羊”,彝语分别叫做“来波罕、优罕”;汉语的“喝、抽”,彝语通称“嘟”,“酒”叫“兹”,“茶”叫“辣椒”,汉语中的“喝酒、喝茶、抽烟”,彝语分别叫“兹嘟、辣椒嘟、烟嘟”。因为这个缘故,有人说:“彝语很像英语,剑川彝族学生很有学习英语的天赋”。此话有一定的道理。剑川彝族学生上学,英语成绩好的,为数较多,况且他们当中,考取高校外语(特别是英语)专业的人也不少,可以作为佐证。剑川彝语中,表示否定(如:“不、没有”)的词都带有“瓜”,汉语的“不看”,彝语叫“瓜喝”,“没有”叫“瓜交”。而且,剑川彝语中,也有对仗工整的句子,比如:通俗的谚语——“干果囊度箍,义咪锶萌嘟”(汉语意思为“冷了要烤火,饿了要吃燕麦炒面”),简直就是一副对仗工整的楹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