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句子变化理解文言文的抒情言志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句子变化理解文言文的抒情言志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文言文一般讲究对偶、押韵、句式工整。在抒情言志的文言文中,作者往往会表达得很含蓄,在品读时要注意体味字里行间所传递的弦外之音,这是作者表情达意的重要渠道。作者为了这种含蓄的表达,会变化句式、运用典故、寓意于字等文言结构的变化来抒情言志。本文就从作者的语言句子的变化发掘其中的情和志。

【关键词】文言文;句子变化;抒情言志

在抒情类的文言文教学中,一要理解作者文本知识,二要理解作者的情志。有时作者是直抒胸臆,有时是含蓄表达,本文主要从作者的含蓄表达方面,探索作者的情志。

一、句意转变中的抒情言志

在文言文中,作者会运用“赋、比、兴”的手法来逐步引入正题,其“兴”往往都会成为抒情言志的前奏,顺着作者运用的“起兴”之物,可以体味作者的情志。以刘禹锡的《陋室铭》为例,作者以“铭”为旨,抒发他对居室的喜爱和安贫乐道的平淡之心。作者为了抒发对陋室的喜爱,运用“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来起兴,其目的是借“仙使山名,龙使水灵”的道理,来喻指自己想要表达的陋室与自己的关系。顺着作者的句式,按理要用同样的句式把“德”和“陋室”联系起来,即不在,有则 。要采用这样的语言结构才能与前面的“兴”相应和,才符合文言中的押韵和句式工整的要求。但作者却用了“斯是陋室,惟吾德馨”的句子连接起来,变化了应有的句式,并且直接冒出了“陋室”和“德馨”的情志,这个直抒胸臆法一方面与前面的句式从对偶和工整方面都不“顺”;另一方面,“斯”字也凸显了作者含蓄表达的心意――“斯”在此是代词,相当于“这”之意。文言中的未明代词,必须要在前面找到对应的主语,运用这样的理论顺着朝前找出来的主语分别是“山、仙;水、龙”,这几个主语都与“斯”在文意上无法搭配,真正与“斯”搭配的指代物,是作者变化句式前省略的成分中的主语――“我的居所”。作者为什么不直接抒发对陋室的喜爱呢?古人多含蓄,不张扬,而是透过字里行间的变化来抒情言志:“德馨”是作者的志之所在。但德又是一个开放性的事物,并非自己说了德馨别人就认为是德馨,可以说同一事物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作者在此强调的“德馨”不是强加给别人,而是寻求读者的认同。如若作者直白地表达“因为我德馨,所以我喜欢我的陋室”这样的志趣,可能会受到他人的诋毁。作者省略地表达“室不在华,有德则馨”这样的情趣,用“斯”字含蓄地抒发了自己淡泊明志的高尚情怀。这就是作者从句变化中的抒情言志。

二、借用典故中的抒情言志

在古诗、词、散文等文体中,作者为了表达自己的某种情感、志向等,有时会引用一些历史典故来抒情言志。比如“到乡翻似烂柯人”、“尘暗旧貂裘”、“燕然未勒归无计”等历史典故生动地表达了诗人想要抒发的情感和志向。就《陋室铭》一文来看,作者刘禹锡同样引用的典故来表达自己的情志:作者在盛赞自己的陋室之美后,于结尾处引用了“南阳刘子骥,西蜀子云亭”这两处典故,是为了进一步表明自己身居陋室而不卑不亢的高雅志趣。那么,作者又是怎样借助典故抒发这一情感的呢?首先我们来看看这个典故出现时文句的语言结构:“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这一语言结构中,作者在引用诸葛亮和杨子雄的居所这两个典故的目的,是要把自己的陋室与之并列,用他们的高雅和淡泊来衬托自己的高雅,这种衬托是用典故与省略的结合――作者在赞美自己的陋室,表达自己对陋室的喜爱之情。怎么冒然出现了诸葛庐、子云亭和孔子的话语了呢?其实,作者是这样省略的:“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禹锡的陋室。”如孔子云:“何陋之有?”因为古人很自谦,对于很多敏感的话题总会含蓄表达,所以我们可以从作者的用典中探索作者隐晦的情志。从用典中探索作者抒发的情志时,要注意理解典故本身的历史背景和意义,结合作者具体的内容来理解所借用的典故中的具体意义,这样就能准确地理解作者的情感趋向,也可以从这些典故中去理解作者的志趣。这就是分析诗词中典故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三、推敲用字体会其中的情志

《春秋》中有一字喻褒贬之说,贾岛有“推敲”的故事。对于用字来说,也隐含了作者的情感。《马说》是一篇论说人才和用人者观点的议论文,韩愈开篇表明“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观点。其中论述了千里马的特征和食马者的态度。文尾作者表达的是“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的遗憾之情。于文中可以找出一些用字来体味作者的这种情感:“骈死于槽枥之间”。骈:指两马并驾。骈死:指并排死去。再回到课文,这骈死的千里马是和一些劣马同槽而食,骈死,就是和这些劣等马一起死掉。这表达了作者的遗憾之情。指马死的词语很多,但用“骈”字,充分地表达了不被人所识的千里马死得冤屈和不值,于字里行间表达了韩愈对于埋没了的人才的惋惜和对伯乐慧眼识英才的赞美。

古诗文本身是用语精炼,言简意丰的,不能一览而过,只注重字面意思,而要从蕴含诗人情志的修辞、文法、用字等方面去挖掘作者表情达意的地方。阅读古诗文,要抓住文句变化、典故、推敲其中表情达意的字词,才能准确把握作者于文中抒发的真情实感,才能为独特的理解找出文本依据。

参考文献:

[1]童庆炳.文学理论新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02

[2]王先霈.文学批评原理.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