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谈《雷雨》教学中的问题探讨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谈《雷雨》教学中的问题探讨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根据课程目标和学习材料的性质,以探究为核心,创设了三种各有侧重而又相互融通的呈现方式,即“文本研习”“问题探讨”和“活动体验”。《雷雨》所在专题的教学建议是进行问题探讨。所谓“问题探讨”主要着眼于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发展理性思维,培养批判意识。那么在《雷雨》教学中如何来体现教材编写者的意图呢?笔者听了一些教师的课,看了一些教师写的教学设计,自己也作了一些思考和尝试,下面就谈一谈《雷雨》教学中的问题探讨

一、 教学目标的确定

有的教师将《雷雨》的教学目标定位为:了解戏剧的有关常识;了解作者,了解《雷雨》的剧情;赏析对话和人物形象。还有的教师将其定位于:了解戏剧文学作品的特点;抓住戏剧冲突,分析剧中个性化的人物语言,理解剧中人物的性格特点;认识旧中国封建性资产阶级的罪恶本质,了解正在酝酿着一场大变动的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社会现实。这是较为典型的对《雷雨》教学目标的叙写,相类似的目标设计所见皆是。这里姑且不论教学目标中所使用的行为动词是否符合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单就内容来说,不能不让人思考其是否符合教材编写者的意图。

教学目标的确定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础,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从教者始终的教学追求,余文森教授曾指出,“课程改革遇到了有效性挑战,课堂教学改革在沿着新课程方向取得积极进展的同时,出现了不容忽视的一个问题:教学目标虚化”。因此,如何精准地确定教学目标,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突破口。

对教学目标的准确把握一方面来自于对教学目标功能的全面准确的认识,另一方面也来自于对教材体系和教学要求的精准理解。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选文打破传统的文体、时代、国别、话语方式等界限,根据专题内涵的需要,把各种有助于探究学习的材料有机并有创意地进行组合。《雷雨》所属的“一滴眼泪中的人性世界”这一专题的人文内涵是“人性”这一既抽象而又具有丰富内涵的话题。文学是人学,大凡文学作品,都直接或间接地表现“人性”这一亘古主题,表现生活中的美与丑、善与恶。本专题所选的《雷雨(节选)》《一滴眼泪换一滴水》和《辛德勒名单(节选)》三篇课文就是分别从人性中的真和假的复杂关系、美与丑的对立和交织、以人性来战胜兽行这几个方面来展现人性中的真假美丑善恶的。在编写教材时,编者对《雷雨》节选的内容作了适当剪裁,删除了传统选文中周朴园和鲁大海之间的矛盾冲突这部分内容,仅选择侍萍与周朴园在周公馆意外重逢的情节,这样,所节选文本就能更好地为专题内涵服务。

所以,本文的教学目标可以确定为:赏析课文中的戏剧语言(台词和舞台说明),把握人物个性;分析戏剧冲突,认识人性的真与伪、善良与自私;通过对戏剧语言、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的分析,认识人性的复杂,从而净化自己的灵魂,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二、 核心问题的探讨

了解戏剧常识、了解作者及作品的剧情、赏析作品中的对话和人物形象、揣摩作品丰富的潜台词,这些只能作为本文问题探讨的途径,而不能作为核心问题来进行探讨。那么,什么才是本文所应该探讨的核心问题呢?

《雷雨》作为一部四幕悲剧,它通过周、鲁两个家庭,八个人物,前后30年间复杂的纠葛,写出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课文节选部分表现的是鲁侍萍被周家赶走30多年后与周朴园意外重逢的情景。这里,周朴园是作为一个由封建地主转化而成的资本家形象出现,他是当时社会上“名流”“贤达”,他自认为他的家庭也是个“最圆满,最有秩序”的“理想家庭”。但晚年家庭生活的不如意,使他常常感到寂寞孤独,因此难免将自己放置于过去与侍萍度过的幸福快乐生活的虚幻之中。而鲁侍萍是一个受侮辱、被损害的底层妇女。鲁侍萍和周朴园在这里重逢是偶然的。鲁侍萍认出了周朴园,她的内心十分矛盾:一方面她恨周朴园的无情无义,另一方面又想知道今天的周朴园是什么态度。在这样的心态下,她欲言又止,欲止又言。周朴园则并不知道、也没想到侍萍会出现。在这特定的情境下,两人开始了对话,周朴园沉浸于虚幻的情感世界,鲁侍萍也不免一时迷失在周朴园为自己精神所营造的幻影之中。但周朴园怀念的不是能够重返人生舞台、甚至历尽沧桑突现于他眼前的鲁侍萍,而是那个已经投河自尽、消失于人世间、可以供他随情虚拟消遣的年轻貌美、通情达理、贤惠体贴的梅小姐。所以,随后出现的鲁侍萍和周朴园之间的交锋,可以说是人性的真与伪的较量。鲁侍萍的善良本性,周朴园的自私虚伪,都在交锋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因此,要提高我们认识生活的能力,净化我们的灵魂,提升自己的道德境界,课文值得探讨的核心问题就是人性的真与伪、善良与自私。

三、 问题探讨如何展开

人性,是一个抽象而又具体的话题。生活的每一天,每一个瞬间,都在展示着人性的复杂与丰富,美丽与丑陋。几乎所有文学作品,都直接或间接地表现着人性这个永恒的主题。课文的教学目标既然已经明确,探讨的核心问题也已经厘清,接下来的教学活动就必须从教学目标出发,设计的教学过程必须指向并服务于教学目标。笔者在教学《雷雨(节选)》时,主要通过引导学生对以下几个片段若干问题的探讨来达成教学目标的。

(一) 赏析戏剧语言,探讨人性复杂

片段一:关于“洋火”(投影)

探讨问题:意外重逢,鲁侍萍此时的情感是“真”是“幻”?

周朴园(忽而)你在无锡是什么时候?

鲁侍萍光绪二十年,离现在有三十多年了。

周朴园哦,三十年前你在无锡?

鲁侍萍是的。

请学生读投影上的文字,与课本作比较,看有什么不一样。学生很自然地发现“是的”后面遗漏了一句话:“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钱谷融先生曾经说过:“我确实太喜欢曹禺剧本中的语言了,每次读曹禺先生的剧本,总有一种既亲切而又新鲜的感觉,他那色彩明丽而又精练生动的语言,常常很巧妙地把我带进一个奇妙的艺术世界,给予我无限的喜悦。”如果单就语言精练的角度来看,周朴园问“三十年前你在无锡”,鲁侍萍只要以“是的”答之就够了,为什么还要加上一句“三十多年前呢,那时候我记得我们还没有用洋火呢”?为什么要选择“洋火”作为那个时代的标记呢?“我们”又是指谁?为什么要用“我们”这样的人称代词呢?结合文中侍萍在周朴园被火烧破的衬衣上缀上一个“萍”字这样的细节,我们可以想象,周朴园保留的从前的生活习惯,让此时的鲁侍萍也回到了三十年前与周朴园的一段温馨生活的幻影之中。

片段二:关于“你们”(投影)

探讨问题:再次相认,鲁侍萍对周朴园是“怨”是“恕”?

鲁侍萍哭?哼,我的眼泪早哭干了,我没有委屈,我有的是恨,是悔,是三十年一天一天我自己受的苦。你大概已经忘了你做的事了!三十年前,过年三十的晚上我生下你的第二个儿子才三天,你为了要赶紧娶那位有钱有门第的小姐,你们逼着我冒着大雪出去,要我离开你们周家的门。

这里鲁侍萍为什么用了三个“你”和两个“你们”?三十年前是谁逼迫侍萍离开周家的?在鲁侍萍的这一段话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她虽然对周朴园有怨恨和不满,但是更多的是对周家的愤恨和谴责。后文又有“我亲生的两个孩子你们家里逼着我留在你们家里”,从鲁侍萍的这几个“你们”中,我们可以清楚地感觉到她对周朴园尚有一定程度的原谅、宽恕。面对眼前的周朴园,善良的鲁侍萍还心存幻想,认为“周朴园对她的感情是受家庭的逼迫而改变的”。这还可以从第三幕中,鲁侍萍带着四凤离开周公馆后,要求四凤发誓永远不再与周家人来往时说的话中得到印证:“(落眼泪)凤儿,可怜的孩子,不是我不相信你,我太爱你,我生怕外人欺负了你,(沉痛地)我太不敢相信世界上的人了。你妈就是在年青的时候没有人来提醒,──可怜,妈就是一步走错,就步步走错了。人的心都靠不住,我并不是说人坏,我就是恨人性太软弱,太容易变了。”

那么,鲁侍萍对周朴园这种善良的宽恕能否获得真诚的回应呢,我们可以研究片段三、四。

(二) 分析矛盾冲突,认识人性真伪

片段三:关于“忽然严厉”(投影)

探讨问题:面对侍萍“复活”现身,周朴园先前的情感是“真”是“伪”?

周朴园(忽然严厉地)你来干什么?

鲁侍萍不是我要来的。

周朴园谁指使你来的?

鲁侍萍(悲愤)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来的。

周朴园(冷冷地)三十年的工夫你还是找到这儿来了。

片段四:关于“支票”(投影)

探讨问题:巨额支票,表现了周朴园对鲁侍萍的情“真”情“假”?

周朴园(由内衣取出皮夹的支票签好)很好,这是一张五千块钱的支票,你可以先拿去用,算是弥补我一点罪过。

鲁侍萍(接过支票)谢谢你。(慢慢撕碎支票)

周朴园侍萍。

鲁侍萍我这些年的苦不是你拿钱算得清的。

周朴园可是你――

在《雷雨》第一幕中,周朴园和儿子周萍谈到,把南方的家具带到北方、按照三十年前的老样子布置,保持夏天关上窗户的习惯,是为了纪念侍萍。给大儿子起名叫萍,也是为了纪念侍萍。这给人以他是个念旧情重道义的人的印象。在课文中,在认出鲁妈就是当年的侍萍之前,他向鲁妈打听侍萍的坟墓在哪儿,说想去修一修。这一切让人觉得,他对于死去的侍萍有着十分深切的怀念。

对侍萍如此充满温情和怀恋的周朴园怎么会“忽然严厉”地“冷冷地”对待“眼前人”了呢?为什么要开出五千块钱的巨额支票?显然周朴园的所谓温情和良知,是其晚年生活空虚孤独、家庭生活不如意时用于自我消费的,而当真实的侍萍出现时,这种消费将要付出巨大的代价,造成现实的威胁,他不能不撕去自己温情脉脉的伪装,进而企图用金钱来“赎罪”,表现出其残酷无情和自私虚伪的本性。而鲁侍萍的“悲愤”以及后来撕支票的举动,则充分表现了其虽备受屈辱但仍然保持着善良、正直的个性,始终保持着自己的刚强与做人的尊严。

所以,周朴园对侍萍的怀念到底是真是假,这是一个复杂的人性问题。周朴园的“真”是建立在鲁侍萍死去的基础之上的,由于他的后两次婚姻不幸福,对最初幸福婚姻的怀念再正常不过;周朴园的“假”是鲁侍萍的突然出现给他带来巨大冲击后下意识的自我保护,这种威胁感让周朴园人性中恶的一面得以充分暴露,与其说周朴园心灵丑恶,周朴园怀念鲁侍萍是假,倒不如说他人性的弱点太突出,他的人格不够高尚,其人性“丑”的一面在突发的生活事件面前彻底得以显现。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214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