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浅谈藏族民间舞蹈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藏族舞蹈有着悠久的历史,在社会不断发展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舞蹈体系,本人就藏族舞蹈的起源和发展、艺术形象、种类和特征以及宗教意识等方面进行了分析,使大家更好的感受藏族舞蹈艺术的肢体美和情感美。
关键词:藏族舞蹈;形态;特征;表演
中图分类号:J7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5-0188-01
一、藏族舞蹈的起源和发展
藏族是居住在青藏高原上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分布在自治区以及青海、四川、甘肃和云南等省的部分地区。特殊的地理和气候环境,孕育出独具特色的藏族。以其博大、宽广、神圣养育了勤劳善良的藏民,藏族人民热情好客,酥油茶,青稞酒是藏族人民待客、礼仪、祭祀等活动不可或缺的用品,献哈达是藏族人民日常交往中常见的一种礼仪,表达人们的纯洁、诚挚之心。藏族信仰佛教,是一个宗教意识极强的民族。能歌善舞是藏族人民的天性,藏族舞蹈的基本动作都是来源于生活,从劳动中提取和发展而成的,藏族人民在各种节日里,载歌载舞,表达他们对美好生活的热爱和祝福。随着经济社会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其思想意识和精神生活得到进一步的解放和提高,藏族舞蹈这种传统的民间舞蹈艺术也发生着不同程度的变化,从最初在劳作时自娱自乐的表演,发展到艺术大舞台表演,藏族舞蹈也不仅仅局限于传统形式,融入了很多现代舞、古典舞元素,形式更加新颖,艺术效果更加明显。
二、藏族舞蹈的艺术形象刻画
藏族民间舞蹈的基本形象是松胯、弓腰、曲背,这与高原地区的气候、藏族人民的礼仪、繁重的劳动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比如藏族人在劳作的时候后背重物,为了减轻负担,身体自然向前倾;信奉佛教的藏族人民在进行朝拜的时候,虔诚的向佛像、佛塔磕头,这些具有明显生活痕迹的特点形成了塌腰前倾的体态,源于生活的体态具有较强的艺术创造性。藏舞舞蹈的另一个重要的体态是“一顺边”,“一顺边”指的是舞蹈过程中手和脚由同一侧运动的动律、体态。它是在高山缺氧、山路崎岖、劳动艰辛、往来不便等特殊条件下形成的。劳动者背着重物行走在山路,重心向一侧倾斜时,同边的脚会非常吃力,为了省力,同边的手也会随之而去,形成了“一顺边”的体态,这种看似不协调的动态,在藏族舞蹈表演中形成了独特的美感,尤其是女子在表演时,以腰部为主动,手脚“一顺边”的摆动,使藏族舞蹈极具柔美、妩媚的特色。这些传统的形象特征在藏族舞蹈的发展过程中被保留下来,一直延续至今,从审美的角度看,勤劳淳朴的藏族人民在劳动的过程中形成了身体各部分协调的美,这种美源于藏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真正的体现了“艺术来自于生活”。
三、藏族舞蹈的种类和基本特征
藏族舞蹈种类繁多,主要有谐,堆谐,卓,热巴等舞蹈形式。“谐”俗称“弦子”,是藏族历史上最悠久的艺术形式,其伴唱曲调优美,舞蹈动律柔美,内容大多是歌颂爱情、歌颂家乡、歌颂生活。“卓”,也称“锅庄”,舞蹈形式粗犷豪迈,伴唱曲调深沉辽阔,表演中动作幅度大,表现藏族人民憨厚朴实的个性。“堆谐”俗称“踢踏舞”,表演风格很强,舞蹈时膝部灵活松弛颤动,脚步不停变化,灵活的舞步与复杂的节奏相配合,形成十分热烈欢快的气氛。“热巴”是由专业艺人,手持不同道具的表演性舞蹈,道具有热巴鼓、手铃,这种表演形式常被搬上艺术舞蹈,进行比赛、表演。
藏族舞蹈强调舞者在表演时头部、眼部、肩部、手部、胸部、腰部、膝部和脚的统一配合和运用。以脚步和腰部运动为例:藏族舞蹈的步伐非常丰富,可分为“蹭”、“拖”、“踏”、“蹉”、“点”、“掖”、“踹”、“刨”、“踢”、“吸”、“跨”、“扭”等12种基本步伐,不同种类的藏舞在使用这些步伐时有不同的艺术效果,“卓”的粗犷豪迈,“堆谐”的灵巧活泼,“弦子”的柔美悠长。腰部的运用十分讲究,在藏舞中,有很多翻身动作,在翻身摆动的过程中,侧腰、后腰都要发挥的淋漓尽致,既要展现藏族舞蹈的高超技巧,又能体现藏族女性的柔美、男性的粗犷豪迈。
四、藏族舞蹈的宗教色彩
藏族人民信奉佛教,藏族社会推崇“仁慈”、“善良”的宗教文化氛围,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都笼罩在佛教信仰的光环之下,使藏族歌舞中也必然带有很浓厚的宗教色彩。藏舞作品的原型多取材于代表图腾的象征物,如:牦牛、狮子、猕猴等动物形象。通过对这些图腾的形象刻画,表达藏族人民虔诚的心理。另外,藏舞伴唱曲调的歌词中也寄托了人民的美好希望,如:“‘热,瓦,冈,该,托,模,若’这句歌词,藏语意为:‘如在天上的吉祥宝座前跳起吉祥之舞’,当人们在舞蹈中唱到这句歌词时,宗教意识也就油然而生。”
参考文献:
[1]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北京舞蹈学院,2001.
[2]韩萍、郭磊.中国少数民族民间舞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