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刍议彼得·沃克极简景观设计中的抽象几何美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刍议彼得·沃克极简景观设计中的抽象几何美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本文从设计美学中形式和内涵的角度出发,并结合几何造型作为彼得沃克景观设计中的应用元素,探讨抽象几何形式在极简主义景观中的内涵;解析极简主义景观中的抽象几何表现手法;阐述抽象几何美的特征,旨在更好地运用为未来景观设计服务。

“几何”(geometria)这一概念最早可追溯到古埃及时期,之后在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结合原有的基础逐渐充实下,提高成为一门完整的几何学。由于在早期西方艺术审美中,奉行艺术美来源数的协调,认为“美在于比例和谐”。设计艺术当中形成一种强调结构要像数学一样清晰和明确,要合乎逻辑的“唯理”思想。早期西方造园受到“唯理”思想的影响下刻意追求形式美,如在17世纪的法国古典主义造园家安德烈・勒诺特尔在遵循形式美的法则下,设计出的凡尔赛宫苑,以确定的几何形状和大小镶嵌在确定的部位,呈现出一种符合规律的必然性,传达一种秩序美和控制意识,其形式深受理性主义哲学的影响,象征等级森严的体制特征和人战胜自然,高于自然的社会理念。

极简主义景观

在1960年代前后的美国出现的极简主义是一个整合了对20世纪30年代末前曾初露端倪的许多艺术思想和创作手法的极端发展,也是对抽象表现主义的反叛,主要想排除过多的形式,以最初的物自身或形式展示给观者作为表现方式。如绘画是由线条和块,建筑是由空间和结构,家具是由使用和美观等。若是达芬奇的成就开始于画鸡蛋,整个古典主义都在研究阴影和透视的话,20世纪的极简主义艺术家则想探究艺术的本质。包豪斯作为现代建筑的开端,在其形式下的内涵无论是格罗皮乌斯的“融合技术与艺术”、密斯凡德罗的“少就是多”还是柯布西耶的“形式追随功能”都可以说表达的是极简主义思想。

景观作为建筑的附庸,20世纪初把传统景视为观赏的对象来看待,并且遵循着少数社会的上层人士的审美观点的传统的景观观念和设计手法已经满足不了现代社会对景观的需求。彼得・沃克在极简主义艺术影响下所衍生的极简主义景观创造性的将景观设计中的古典主义、大地艺术、禅宗思想和极简艺术融合,颠覆旧有的“人地关系”,将简洁的形式和复杂的内涵结合在一起并引领当下西方景观界以一种非比喻、无主题、以简洁的几何形式为特征的新景观设计趋势,并全新阐释了几何式景观下人与自然内涵,在当时社会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和争议。

极简景观设计中的抽象几何

在彼得・沃克的作品中不难发现其基本几何元素运用的重要性。他将极简艺术融入基本的几何形中,运用如方形、圆形等基本几何母题,或者运用这些母体进行罗列、交叉和重叠形成井然有序的美丽图案,其景观的构图强调几何和秩序,但在形体中常常加入某种体现情感精神、以及与自然界接触的象征性元素如石头、沙砾、植物的等。彼得・沃克的作品在形体上继承了西方传统园林的几何形式,彰显了强烈的西方秩序美感,但形体下却透入出东方文化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思想理念。

1.泰纳喷泉

泰纳喷泉是彼得・沃克为哈佛大学设计出的一个惬意的休息场所,设计灵感来源是沃克在对英国远古巨石柱阵空间的研究下所得。设计中充分利用圆形强烈的统一性、趣味性和整体感,能够表现出强烈的向心性和离心性的特点,运用约同等大小的159块巨石围成的一个大约18米直径的圆心石阵空间。石阵的圆形

布局方式如实的反映着沃克对于形体的完美简洁的最高追求,并暗示着石阵与周围环境(严朴的砖房、现代钢筋混泥土构造的科技中心、历史积淀的哥特式纪念堂)的抽象联系,使之在有限的空间里灵活地表达出无限的空间意境。整个石阵全部都半嵌入沥青路和草地中,仿佛从自然环境中生长出来的,石阵中心32个喷头喷出的水雾为其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雾纱,随着季候和时间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图1),这些都体现出沃克对自然精神的崇拜。由于圆形通过圆心有无数条对称轴,整体呈现无棱角形态,所以给予观察者在任何位置都有完整的感受。

沃克用石块把象征意义与实用功能结合起来,这即涉及东方禅宗园里那些沉思默想的诗一般的景物,同样也涉及20世纪极简主义和大地艺术明确阐述的现象学思想。彼得・沃克想通过设计行为在这个圆心石阵空间身上留下了自己主观性的印记,借巨石追忆新英格兰的历史以及祖先劳作的艰辛,所以在其形态上就显现为沃克的世界和作品的世界就是同一个世界,结果就是审美对象与主体相互表现:审美对象表现主体,主体在审美对象中表现自己。我们同样可以说,观众的知觉行为使得审美对象得以显现,审美对象的世界和观众的世界也是同一个世界。沃克通过自然石块摆出的“人造之境”展现了一种特殊的几何形式美,这种美不同于装饰繁华的富丽之美,也不同于精雕细琢的细致之美,而是给人纯净的自然简洁之美。正如中国造园中讲究“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理念,沃克的几何形式下的“人造”不是征服自然、人化自然之意,而是融入自然、自然拟人化的人与自然的关系,使泰纳喷泉取之自然,又高于自然,最后又归于自然。

2.幕张IBM公司庭院

作为西方公司驻足于日本的总部,IBM庭院空间的设计是彼得・沃克的极简主义园林与日本园林融合的一次设计探索,使得沃克的西方极简几何形式与东方禅宗文化达成了某种默契,密不可分。庭院整体紧靠着IBM大楼进行布局,将水面引入建筑内,使建筑和庭院自然的融合在一起。整个空间沿着一条横贯庭院

东西方向的绿色杂质玻璃的灯槽,从东向西依次分隔成几个空间(浮岛空间、中心圆盘空间、水空间、绿篱空间、细砂空间、翠竹空间)(图2)。这条灯槽即是道路也是视线导视,将几个空间联系起来,更是如同一条纽带将沃克的西方极简艺术与日本文化相连接。最东边的方形浮岛空间(图3)沃克生动地用真实的水和现代几何浮岛进行几何式抽象表现出日本枯山水园林中象征大海和海岛的白砂和青苔山石,两个正方形的使用让空间张弛有度,正方形所呈现的轴对称和中心对称,具有单一性和均质性,与符合日本禅宗的圆的柔性相比,正方形在情感上给人一种刚性的感受,沃克通过这种规则的正方形反映IBM公司的精密性和西方人直线性的思考特点,并运用水面中的水生植物和岛上散植的树木打破了两个正方形的生硬和刚性。宗白华先生在书中提及“禅是动中的极静,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动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日本枯山水园林背后的禅宗美学正是在枯寂的空间范围里表达无限的内容理念,体现对生命的关注与体验。沃克运用几何元素形成这一内聚空间,不仅表达出了以大海和岛屿为代表的日本独特的地理特征的空间,更是在极简主义简洁几何造型之间流露出对自然万物的抽象和意境表达。

在庭院的中部是一个外圆内方的圆盘造型(图4),如同龙安寺茶庭中的景观小品蹲踞中的洗手钵(图5),洗手钵用于漱口净手,象征身心净化之后进入茶室(清净无垢的佛世界)。沃克沿袭了钵体的外圆内方几何造型,青苔铺饰代替真实的水,在方圆之间和材质之间蕴含日本传统园林中对细节的精心处理,使之圆盘空间暗喻成净化身心之所,同时提供了一个休息的场地,成为步入另一个空间的准备。

大楼的灰色石材外立面通过后面的翠竹将庭院勾画成一幅具有现代风格的日本传统多彩屏风。石头下的细砂体现出日本园林独有的风味,又巧妙地过渡到新的竹林空间。而具有极简主义风格的条形线条通过前面的条形绿篱转变为竹林中的石凳,形式的延续保持了设计语言的整体性。

整个作品虽然是以简洁的极简主义几何来处理场地,但沃克通过日本传统园林要素来塑造空间气氛,证明他是在用日本传统的精神来处理自然。在日本禅宗思想影响下的日本传统园林在有限空间里的片山勺水之中去寻求个体与无限的时间、空间的消融,得到天人合一的哲学快慰,成为彼得・沃克极简主义几何形式下的精神内核。

结语

虽然艺术一直追求着视觉和精神美的表现,设计则呈现出两个功能:实用和审美,但是彼得・沃克的极简几何式景观艺术通过对古典主义、大地艺术、禅宗思想和极简主义的融合、扬弃和拓展,其极简几何形式是为了让设计隐没于生活的背景中,而让人们更多地关注生活本身,通过将设计艺术创造、设计艺术审美创造放在人与物、人与环境,包括人与人的整个自然生态、社会关系中,以一种“整体性思维”方式来探寻如何使人的生活与生存成为艺术的审美创造,其实质是从一个特殊的层面、特殊的视野来体现对人的生命存在意义的形而上思考和追寻,让审美主体在其作品中经历了从体验、感受到超越,并从目游到心游的审美心路的历程。

几何造型元素作为景观设计中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在对其艺术审美中,随着人类对自然和美的理解的不断加深,对于作品的设计,首先是考虑是否迎合人类生存发展的趋势,这也是设计美学中经常使用的设计的善的范畴,设计中始终需要有一颗善待自然的心去创造更多以人为本、满足人与自然对话的要求的景观设计作品。

(作者单位:扬州大学 美术与设计学院)

作者简介:毛连杰(1994-),男,汉族,江苏盐城,扬州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设计系15级硕士研究生,环境艺术设计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