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古诗词意境解读三部曲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古诗词意境解读三部曲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关键词】 古诗词意境解读

【中图分类号】 G63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7)01―0051―01

意境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画面。它是抒情类作品特别是诗词创作中作者孜孜追求的最高境界,也是诗词鉴赏的核心课题。把握诗词意境首先要善于准确捕捉作品意象,再通过想象联想再现作者描绘的独特画面,然后结合作者的身世背景去感悟作品的深刻内涵。

一、捕捉意象,找准解读意境的切入点

意、境、象是诗词创作的三元素,简单地说,“意”是作者的原创本意,“象”是为了表情达意而精心选择的实体景物,“境”是通过“象”的取舍组合形成的独特画面。

“意”是内在抽象的要表达的思想,“象”是外在具体的选用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是意的寄托物。意境是指作者在特定情景中心有所感,借助一定的具象事物并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彩传情达意,创造出的独特艺术天地。解读诗词是一个逆向过程,读者根据诗文提供的信息,通过对具象事物的分析把握,结合个人学识阅历对作者创造的独特艺术天地进行还原和二次创作。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通过对藤、树、鸦、桥、水、家、道、风、马、阳、人十一组具体景物的组合叠加,营造出一种特定的艺术画面。这些景物的取舍组合都附着着作者的特殊情感,是作者主观感情的真切流露。

如古人以折柳表惜别,以对月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以蝉喻品行高洁;以长亭表送别;以芳草喻离恨;以松柏象征孤直耐寒的品格;以连理枝、比翼鸟喻恩爱夫妻等等。我们阅读作品时要善于捕捉这些富有感彩的意象,以此为切入点,找准构成意境画面的构图元素。

二、想象联想,再现诗歌描绘的艺术画面

“一切景语皆情语”,诗歌中所描述的具象都是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而选取的,这些“景语”是诗人情感的载体,是诗歌主旨的寄托。由于诗歌的语言讲求精练含蓄,语意的跳跃性很大,要将作品提供的有限信息转换成形象生动的画面,就必须借助于想象和联想作为走进意境的桥梁。

想象和联想来源于生活积累,当作品中描绘的艺术画面,触发了读者的某种情感体验,勾起了读者的对某一经历、场景、情感的联想和想象,内心深处产生思想共鸣,抽象的文字符号就会转换成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意境画面。当然,这种再现不可能是对作者当时所见情景的简单复制(也不可能复制),而是溶进了读者情感体验的艺术再创造。同是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我们不同的年龄阶段读它,眼前呈现的画面和内心涌现的情感体验可能不尽相同,正是因为我们在每一次品味阅读时融入了自己不同的人生阅历和感悟。

鉴赏词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要引导学生最大限度地调动想象思维,通过眼前的有限艺术形象发现或扑捉到某种更深远的含义,获得某种美感或震撼;要尽可能地还原当时的情景,尽可能使自己置身其中,做到眼前有景,心中有情,才能更深刻地感悟作品的思想内涵,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

三、知人论世,感悟作品蕴含的独特魅力

“诗言志”,诗歌是作者传情达意的特殊介质。读者要想准确把握作品的意蕴,必须要结合作者的身世经历和当时的时代背景。“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万章下》)。掌握“知人论世”的原则,有助于理解古代文学作品。

鉴赏古人作品,一定要结合作者的身世和时代背景去体会。例如唐朝诗人朱庆馀的《闺意・近试献张水部》:“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如果仅从表象看,作品描述的是一个新婚小媳妇在拜见公婆之前,一大早就起来描眼画眉,争取得到比较好的第一印象,为此她特别征求丈夫的意见,问自己的眉式是否时髦。如果我们仅仅理解到这种层面,那就不符合诗的原意。原来,唐代盛行“行卷”之风:当时科举考试的阅卷,并非密封卷,主考官除了要审阅考生的卷子外,还要考虑此人在社会上的名气、品行及地位,更重要的是,还要看有无达官贵人推荐。因此,唐时的士人应试前,将自己的诗文先要送呈有地位者,以求推荐。此诗即是一首典型的“干谒”诗,诗人巧妙用笔,通过新颖的比喻,“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欧阳修语)”,巧妙表达了诗人应试前的郑重其事而又忧虑紧张的微妙心理。我们如果不了解唐朝人“行卷”这一特殊的背景,就很难理解诗人的创作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