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寻求让建筑、城市更尊重生命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寻求让建筑、城市更尊重生命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我觉得最高级的设计就是崇尚生命、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的价值,这才是最根本的话题。现在的城市,生命被挤压到了一个极限,人越来越渺小。”

人物采访:

朱锫,美国伯克利大学建筑与城市设计硕士。近十年内分别获得“全球设计先锋”(美国)“中国建筑奖”(美国)“WA中国建筑奖”(中国)“中国建筑艺术奖”(中国)“设计特别奖”(国际建筑协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自2003年至今在中国及海外参加多次国际艺术建筑展。作品包括:古根海姆博物馆(北京/阿布扎比)、艺术家蔡国强的工作室及住所、艺术家岳敏君的美术馆、数字北京大厦(奥运项目)

减少建筑能耗和污染排放,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建筑与自然和谐共存,是全球面临的共同课题。绿色建筑首先应该是节能建筑。而最环保的建筑无非是要体现人与自然融合的理念,通过科学的整体设计,应用自然通风、自然采光、低能耗围护结构、太阳能发电、中水利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国际上最先进的技术达到人文与建筑、环境及科技的和谐统一。这是建筑未来发展的趋势,也是中国环保建筑的目标。

《旅伴》:建筑设计环保一般都体现在哪些方面?

朱锫:我觉得最高级的设计就是崇尚生命、尊重自然,尊重生命的价值,这才是最根本的话题。现在的城市,生命被挤压到了一个极限,人越来越渺小。建筑设计的环保主要是找对立面,这不是个时髦词,每个人理解都不一样。

《旅伴》:您怎么看北京奥运提出的绿色环保理念?您在参与奥运场馆建设中在环保方面都有哪些措施和成效?

朱锫:全世界都在提倡环保,这个想法非常好。我们事务所直接参与了奥运场馆建筑――数字北京大厦。我们是国内唯一竞标成功获得设计权的。信息时代高技术往往与人、自然、本源的联系减少了。我们的设计,是中国人的理解,理念就是不孤立于自然界,与很多事情发生联系。

《旅伴》:我们看到的环保设计多是概念型设计,目前国内也有一些环保设计,您能不能介绍一下?

朱锫:全球都会通过技术手段来达到环保,这本身也会消耗资源,我认为这不应是中国人的方式。生产设备、净化水源、空气过滤,这些都不是自然的方式。

国内的设计,具体我不太清楚,也不能给你介绍,只是听说清华搞了一个环保建筑。

《旅伴》:国内外环保设计建筑主要集中在哪些地方,哪些领域?

朱锫:北欧、北美早在70年代就意识到环境对人的危险,他们多是通过自然的方式来设计建筑,让双方更和谐的融合。很多环保设计都是概念性的,世界上需要这样的人,这是对现实的前瞻,对今天的环境提出建议。

《旅伴》:将环保理念运用到建筑设计上,是否是将来的趋势?在中国能有怎样的发展?

朱锫:的确,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不过据我所知,目前在中国很多人都在努力,如何让空气更干净,城市多些绿色。比如《国家地理》杂志曾经问我‘你在北京这样的城市生活,担心自己的身体么?’这种问题,多少会让人觉得不舒服。北京应该多些绿色,像我走在纽约,高楼林立,中心公园的绿,就能让人一下子愉悦起来。在北京,我们更需要为自己的个人行为负责,只有每个人尊重自己的生活,才能将环保理念更深入到生活中去。

《旅伴》:环保建筑,在北京已经有一些了,就居民楼而言,带环保的楼盘价格都会高很多,有人说,环保不过是地产商、设计师赚钱的噱头,您怎么看?

朱锫:完全同意!这是破坏能源的一种方式。我个人非常反对一边让自己的房子干净,一边脏了周围环境。这并不是环保。相反,是破坏。如果有一天,他们可以不通过一套机器、利用电能等直接达到环保的作用,那环保设计才算成功。

《旅伴》:以您所知道的一个国内环保建筑为例,做一下简单的专业介绍。朱锫:我知道现在有所谓的恒温恒湿建筑,这就是个坏例子。你觉得,人需要恒温恒湿的环境么?如果是这样,还要四季干什么?北京的郊区,空气污染相对要小很多,每天开窗通风,直接的接触自然,这才是生活。可是恒温恒湿的房子连窗户都不能打开,这是生态的设计么?人不该生活在真空,完全与生态隔离。这不是设计的目的。我一直寻求建筑城市尊重生命,这对于人类的发展确实也是至关重要的。

1 美国西雅图公立图书馆Ballard Library

图书馆的屋顶铺设约10公分厚的土,种了18000棵耐旱的植物,让室内冬暖夏凉,并安装了七个大型的天光窗户,面北的间接光,让整个阅读空间几乎不需人工照明,但也不觉得刺眼。图书馆使用的地毯式再制毯,窗户是再生玻璃,而家具一律采用榫接式的契合法,不用钉子或一片铁片。

2 三洋SoIar Ark

日本三洋公司建成的Solar Ark(太阳方舟)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光伏建筑物之一。方舟由5046块平板太阳电池组件组成,可以产生50万千瓦小时的清洁能源,预计每年可以减排95吨二氧化碳,同时方舟还可抵抗34M/S的风速和7级地震。建筑内包括有一间太阳能博物馆、太阳能实验室和多个会议室。

3 BedZED

贝丁顿“零能耗”开发(Zero Energy Development)的缩写。这是一个位于英格兰萨顿地区贝丁顿的高效节能生态住宅区。这是首个大规模的“碳中性”社区,也就是说它是首个能够不增加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社区。BedZED向世人展示了什么才是真正绿色无污染的住宅。

4 数字北京大厦(设计师作品)

这是一座智能化、高科技的电信通讯机房及办公大楼,同时肩负着实现“数字奥运”和保障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的重要使命。建筑护结构采用先进的单元式幕墙系统,东向幕墙采用低辐射Low-e玻璃幕墙,在确保保温节能的前提下,争取最大的自然采光,节约照明能源;室内公共空间墙面大量采用了清水混凝土工艺,减少了由于室内二次装修所产生的能耗。

未来的构想

未来海洋居民有可能住在怎样的房子里?法国著名建筑设计师文森特・卡勒波特设计了一艘“未来版诺亚方舟”,它名叫“Lilypad”(百合花瓣之意),犹如一朵巨大的百合花盛开在海面上,它呈圆盘形状,直径达到1000米,上面修建有一些从数十米到数百米之间高低不等的流线型建筑,犹如花瓣一样。从空中俯瞰,“Lilypad”的外形就像漂浮在海洋中的一朵盛开的百合花,而且这些或高或低的“花瓣”还可以自由组合,和中央区域可以拆分。

据悉,“Lilypad”是一个真正的“双栖海上城市”――它的上半部分露出海面,是一座与陆地建筑没有区别的建筑。而整个城市的下半部分则浸没在水下,又令它犹如船只一样可以在海面上四处漂流。它可以随着不同季节的洋流变化从赤道漂流到南极或北极,每年都在两极之间的海洋中悠然“行驶”。5万人可以自由切换陆地海底生活――它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海上体育馆、圆形剧院、医院、户外公园、高尔夫球场,让“海上居民”就像居住在陆地上一样方便惬意。在“Lilypad”上建有3个码头和3座“人造山”。这3座“人造山”相当于陆地上的高楼大厦,其中将建有办公楼、商场和各种娱乐场所,满足工作和休闲需要。

“Lilypad”将是一座可以自给自足的智能型生态人工岛,将利用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生物质能提供主要能源。据悉,“Lilypad”的水上部分所有建筑外立面都采用特殊材料,可以通过吸收阳光产生光合作用形成能源。而巨大湖泊除了美化环境外,还可以通过搜集并净化雨水为居民提供生活淡水。

“Lilypad”的水下部分将养育大量自然海洋浮游生物和植物,它们可以吸收、分解海上居民生活产生的二氧化碳和废弃垃圾,并将之转换成有用的氧气和电力。

设计者文森特・卡勒波特称,他的目的就是建造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让未来生活在海上的人类和自然和谐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