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冷水八龙村 渝鄂边寨的神秘风情与田野芬芳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冷水八龙村 渝鄂边寨的神秘风情与田野芬芳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鲜有人知道这里,它就像一件藏于深闺之中的宝物——这便是生长在渝鄂边界上的冷水八龙村给人展现出的独特气质。它仿佛被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遮盖住了与生俱来的魅力——这里是重庆石柱最大的生态湿地,这里保留着最原汁原味的土家风俗,这里便是传说中巴蔓子将军长眠之地,这里也是珍稀名贵蔬菜莼菜孕育基地。

八龙村位于冷水镇西北,与湖北利川白羊塘和黄水、枫木等乡镇比邻,该村交通便捷,有沪渝高速、冷黄、枫冷等级路通达,是渝鄂边界上一处独具魅力的边寨,犹如一颗明珠镶嵌在大山之中。

民俗遗风传世至今

山歌小调中的独特风情

八龙村的历史要追溯到清末年间,当时还不是这个名字,也没有现在的村寨规模,仅仅只有几间木房,名叫“大店子”。后来,侧面山中一股神秘的泉水流淌而出,滋养着这片大地。众多行人来到此地,都喜欢用山泉洗去奔波途中的劳累,又因山泉冬暖夏凉,于是,“大店子”改名为冷水溪。直到1941年,人们开始在此处建屋生活,冷水溪从以前的几间木房开始扩张,逐渐开始形成气候,有了每逢农历三、六、九赶集的民间约定,冷水溪场镇开始繁荣。

冷水镇八龙村的前身便是冷水溪场镇,土家族和汉族合居在此,但土家族的比例占据了7成,所以,土家风俗在这里得到了极好的保存。

在这里,随处可见身着土家服饰的老少男女。他们的服饰多为自纺自染自织的白、兰、青、灰色土布,男女头上包白、青帕,对肩子、乡花围腰、乡花袜底为主要特色。房屋多为吊脚楼建筑特色,土家人以岩、台、湾、坝聚族而居,楼上有耍楼(杉栏子)。在八龙村,绝对不能错过品尝充满浓郁土家风味的酸辣酢、大块肉、坛子酒的机会。

在独特的民俗饮食文化中,再欣赏一段原汁原味的土家歌舞,浓厚的民俗风,扑面而来。八龙村现在最流行的便是传统的狮子舞,下至孩童,上至老人,随时随地都可以为我们跳上一段。除了狮子舞,八龙村还保留着众多的民间舞蹈:龙灯、三脚蛇、板凳龙、彩船、车灯、到钱……如今还增加了秧歌舞、单人舞、双人舞、集体舞、摆手舞、花棍舞等。

在许多地方已经消失的婚嫁习俗,在八龙村依然能够领略到。土家族婚嫁有三个独特的习俗:一是哭嫁——土家姑娘的结婚喜庆之日是用哭声迎来的。 新娘在结婚前半个多月就哭起,有的要哭一月有余,至少三、五日。土家人还把能否唱哭嫁歌,作为衡量女子才智和贤德的标志。二是迎亲——到了娶亲这一天,男方组织迎亲队伍去接新娘。迎亲队伍未到新娘家之前,新娘家紧紧把门关上,门外仁立着新娘的亲戚朋友,并事先安排好能说会道的“拦门礼”。男方迎亲队伍一到新娘门前,就点燃鞭炮,吹吹打打,喜庆一番。礼毕,女方方敞开门让路。新娘举行离别祖宗、父母、亲属仪式后,要由娘家的哥嫂或弟妹慢步背出闺房,没有哥嫂弟妹的要由叔叔姑姑背。新娘穿过堂屋中间,在事先安放的升、斗或豆腐箱上留下一双清晰端正的脚印。然后在大门外给新娘换上一双绣花鞋,这时新娘就可以双脚落地,开步启程。三是抢床——新娘跨进婆家大门时要用脚把婆家大门槛猛蹬一下,以示自己来到婆家。在新娘新郎拜天地后,要尽快站起来,直奔新房,看谁先坐在床上,称“夺床”。坐床的规矩,是男左女右,床以正中为界,不能超越。但有心计的姑娘常常坐在界线上,这时新郎也不让步,尽量把新娘挤到界外去。双方互不相让,难分难解。这时若新郎猛一下揭开新娘盖头,新娘不由嫣然一笑,夺床随之告终。

土家人会跳舞,更会唱歌。在八龙村,悠扬的山歌从村寨的这头飘到那头,曲目多样,薅秧锄草有薅秧歌和锄草锣鼓,放牛有山歌,相爱有情歌,出嫁有哭嫁歌,死人有孝歌,石工、打工、土工有号子相伴。

八龙村倾听山歌,有三种的形式演绎。

一种是独唱,如牧童唱山歌约伙伴,“对门娃二啥!排坐排约尾!喊你过来捡干柴哟。捡起干柴啥!发起火哟喂!又唱歌来又烤火哟”; 如热恋中的青年,唱起小调抒怀,“当门菜园一树棕,手巴棕树望眼空,娘问女儿望什么,我望棕树几匹棕。不是因我转变快,娘会猜疑望‘老公’(情人)”。

另一种是一人领唱多人合唱。田间劳动时,如领唱“太阳出来晒白岩,情妹出来晒花鞋。花鞋晒起十二双,当中一双是草鞋,十八娇”(一人答)“你又说嘛喂!”合唱:“我的情歌穿草鞋”。

还有一种是二人对唱。如:“什么出来高又高?什么出来半中腰?什么出来连根扯?什么出来棒棒敲?”答曰:“高粱结籽高又高,包谷结籽半中腰,豆子收回连根扯,芝麻收回棒棒敲”……

巴蔓子忠义犹存

传说中古巴国将军长眠于此

穿行在八龙村的村寨之中,有一个名字会在耳边不断响起——巴蔓子。在八龙村人们的心中,这里便是古巴国将军长眠的地方,每个人都会将巴蔓子将军的故事娓娓道来。

公元前360年,巴国东部的朐肕一带爆发大规模的内乱,一时间生灵涂炭,血雨腥风,国势危在旦夕,而远在阆中的巴王和他的王族对此鞭长莫及。这时,镇守在忠州和清江源头都亭山一带的将军巴蔓子应朐肕广大民众的请求,决定到楚国去搬救兵。蔓子自刎头颅救国之举,为巴人千古传诵。

当时楚王遂以上卿之礼将巴蔓子那颗高贵的头颅安葬在荆山之阳(今宜都市西北长江与清江合流处近侧的一面山坡),巴国则用上卿之礼将巴蔓子的无头之躯安葬于清江源头都亭山。

而渝鄂交界之地,正是都亭山的起端,也正因为此,八龙村也成为传说中埋藏巴将军身躯的地点之一。众多的学者曾经寻找过巴将军的陵墓,但由于年代久远,具置无从考证,只能圈出几处大的范围,而八龙村所处的地理位置在圈出的五大范围中占据了三席:有说法是葬在冷水八龙村的回龙寺,有说法是葬在冷水八龙村与百羊塘交界的七曜山上的石门坎一带,有说法是葬在冷水镇都亭山上向着西边的巴国方向。

纵然无法探寻到具体的地方,但都亭山下那片布满荆棘的坡上,树林之中以前的确有一座叫作回龙寺的寺庙。世世代代生活在八龙村的人们都知道关于回龙寺的介绍:那不是一个祈福许愿之地,而是守护着一位将军的忠魂。

稍许遗憾的是,回龙寺已经坍塌,残墙深埋进土地之中,从来没有人探到寺庙地下,看看地下三尺有什么。

但是这样的探究是无法阻碍八龙村人对巴国将军葬身此地深信不疑,他们讲述起巴将军故事时,那份自豪溢于言表,甚至还会演绎上一段:“守护巴将军墓的寺庙为什么叫回龙寺?那是因为‘回龙’二字代表着将军的铮铮铁骨回归故里”……

闻到泥土的芬芳

千亩莼菜园的田野韵味

如果要用一个颜色来形容八龙村,绿色是不二之选,漫山遍野的莼菜农田便是这抹醉心绿色的点睛之笔。

站在莼菜田边,一望无际的绿色田园,深吸一口空气,泥土的芬芳填满了我的整个胸口。足足4000余亩的农田,就像一幅静默的水墨画,铺展在天、地、林之间。八龙村能拥有如此壮美的田野风韵,应该感谢黄水万胜坝村。本来莼菜基地是建在万胜坝村,因为水库蓄水,于是基地“举家迁移”冷水八龙村。

在我们眼中,这样的田园风景已经足够神奇,可是当地人眼中,最值得称道的不是大美景色,而是生长在田中的那一株株蔬菜苗——莼菜,有着贡品的美誉。

莼菜古时为贡品,又名水葵、马蹄草,多年水生草本植物,属睡莲科,其貌似娇美的睡莲,碧绿鲜嫩。莼菜历来与鲈鱼、茭白列为江南三大名菜。

在每年的5~10月,采其未露出水面的嫩叶食用,是一种珍稀名贵的蔬菜,距今已有1600多年的生长历史。据《晋书?张翰传》记载,晋朝张翰在洛阳做官时,因见秋风起,乃思吴中蔬菜、莼羹、鲈鱼脍,便辞官回乡,后来这个故事就成了“莼鲈之思”的成语典故。

莼菜因食之柔滑脆嫩,风味独特,故《齐民要术》称:“诸菜之中莼第一”。水中的嫩茎叶分泌出似琼脂的果胶,状如鱼髓蟹脂,晶莹透明。因莼菜富含锌、硒、锗,因此莼菜是美容、增智、保健、益寿、防癌的珍贵食品。《本草纲目》载:“莼菜消渴热脾,和鲫鱼作羹下气止呕,治热胆、厚肠胃、解百毒。”

历史上不少文人也为莼菜倾倒,写了不少赞美的诗,如杜甫的“鼓化莼丝熟,刀鸣缕飞”;坡的“未肯将盐下莼菜”;岑参的“六月槐花飞,忽思莼菜来”。

世界上除了日本尚有少量栽培,就只有重庆石柱、杭州西湖、利川佛宝三大莼菜基地,而重庆石柱的莼菜基地又是全国面积最大的。所以,每当八龙村当地人向我们津津乐道起坐落在这里的千亩莼菜观光园时,都会提到“中国第一,世界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