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从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看我国就业问题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从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看我国就业问题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是马克思分析资本积累趋势而得出的重要理论。抛开制度方面的因素,从其形成的一般意义上来讲,同样适合于社会主义社会。深刻理解和把握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对我国当前就业问题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相对过剩 人口理论 就业问题

一、马克思相对过剩人口理论

(一)理论主要内容

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集中在他的著作《资本论》中,从资本的有机构成及其提高的趋势出发,说明了相对过剩人口的产生、结果、本质和形式。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揭示了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主义所特有的人口规律,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相对过剩人口的形式主要有三种:流动的过剩人口,这是指在城市时而被解雇,时而被雇佣的那些过剩人口。潜在的过剩人口,主要是指农村的失业人口。停滞的过剩人口,主要是指那些职业极不稳定,从事家内劳务和打短工的劳动者。

(二)失业的主要分类

基于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结合西方经济学对失业问题的研究,失业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结构性失业是指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造成的失业。摩擦性失业,这种失业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由于难以避免的摩擦而造成的短期、局部性失业。周期性失业,是指经济周期中的衰退或萧条时,因需求下降而造成的失业,这种失业是由整个经济的支出和产出下降造成的。自愿失业和非自愿失业,这是宏观经济学中关于失业的一种分类。前者指工人不愿接受现行工资水平而形成的失业,后者指愿意接受现行工资但仍找不到工作的失业。

二、从相对过剩人口理论看我国的就业问题

随着我国加入世贸以来,经济的不断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在国民经济不断发展的当前,我国就业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分析其原因可以看出相对过剩人口规律是市场经济的共有规律。结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具体分析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资本积累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随着技术进步,尤其是高新技术的发展,科技已经广泛的应用于生产、管理、服务等各个行业,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从而使得生产部门对劳动力的需求减少,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技术进步对劳动力的“挤出效应”,从而形成社会主义相对过剩人口。

(二)计划经济的惯性

长期的计划经济导致劳动者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不足。因此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轨以及我国产业结构调整,造成了大量下岗失业人员。

(三)产业结构的调整

经济结构的调整对中国的影响是深刻而长远的。目前中国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经济结构的调整带来了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的升级与变换,导致一部分劳动者由于不适应新的技术和工作岗位而沦为技术性失业人口和结构性失业人口。

(四)劳动力供给增长过快

持续的人口高自然增长率为我国提供了巨大的新增劳动年龄人口。农村剩余劳动力被马克思称作潜在的相对过剩人口,它构成城镇相对过剩人口的长流不息的源泉。随着我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农业本身吸纳劳动力的能力逐年下降,劳动力长期处于闲置或半闲置状态,从而释放出大量的剩余劳动力。

(五)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

在经济扩张阶段,对劳动力的需求比较大,反之,则会下降,引起大量失业。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加深,我国受经济周期性波动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三、相对过剩人口理论对我国就业问题的借鉴意义

(一)扩大劳动力需求

要继续实行适度扩张的宏观经济政策,确保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增长。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不断创造新的就业机会。全力搭建人才服务中介这个平台,着力强化就业服务功能。以扩大就业为导向,进一步增加利用外资的数量,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

(二)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和新兴产业来开拓就业新领域,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中小型企业,扩大就业和创业规模。开拓就业新领域,在经济结构调整中拓宽就业空间。健全创业培训体系,增强创业的理念,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创业能力。完善自主创业政策,为创业者提供咨询服务、融资、人力资源等服务。

(三)促进农村劳动力就业,适当调整人口政策

政府应加强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务工的就业信息引导,使信息能及时有效地传递。进行职业培训,努力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以减少结构性失业。同时不断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促进城镇化过程,消除城乡二元制经济结构。适当调整人口生育政策。

(四)建立和完善失业保障制度

要切实加大安全投入力度,不断提高安全管理水平,改善生产和工作环境,降低生产事故发生率和职业病发生率。加快建立覆盖劳动者的普惠公共服务制度,健全涉及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政策,完善劳动者公共医疗卫生服务制度,切实解决劳动者权益保障的突出问题。

(五)积极创新思路、创新模式

要拓展思维,抓好创业培训。积极利用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做好宣传,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认识,改变就业观念。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M].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2]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董克用.我国就业问题的特点与“十二五”就业规划[J].中国就业,2010(09).

[4]李朝林.马克思的相对过剩人口理论与我国失业问题[J].经济与管理,2004(01)

[5]柳云飞.中国就业问题的原因特点和现状分析[J].前沿,20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