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家藏宜兴紫砂蛋包壶赏析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家藏宜兴紫砂蛋包壶赏析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笔者收藏紫砂壶多年,尤其对蛋包壶这一壶型情有独钟。蛋包壶这一造型始于何时,无确切文字记载,我们见到的最早的传器是邵大亨蛋包壶。邵大亨是宜兴川埠上袁村著名壶艺人,清高熙《茗壶说》载:邵大亨所长,非一式而雅,善仿古,力追古人,有过之无不及也。徐秀堂先生认为邵大亨的历史贡献是“他把传统造壶技艺提高到顶峰状态……他的作品成为后生进业中临摹的典范”。蛋包壶是清末民初流行的款式之一,通常人们把有圈足的称高蛋包壶,把无圈足凹底的称矮蛋包壶。

蛋包壶的制作完全是由手工打片拼接而成,无论外表多么精细的蛋包壶,打开壶盖都可以看到泥片和口沿对接留下的痕迹。这些痕迹就反映了时代特征,完全符合古人当时的做壶工艺和法度。蛋包壶造型古朴典雅,精致飘逸,无半点浮夸渲染之风,全靠本身的自然美取胜,这种自然美紫砂壶返璞归真的本源。蛋包壶看似简单普遍,甚至有人认为有点拙,有点俗,实则是拙中藏巧,俗中透雅,制作起来难度很大,技术要求很高,没有深厚技术功底的一般艺人很难为之。

明人文震亨《长物志》中说“壶以砂者为上,盖既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李渔《杂说》记载“茗注莫妙于砂,壶自精者又莫过阳羡。”由此可见古人特别注重砂质,而宜兴紫砂和制壶技术又是最好的。宜兴紫砂分为紫泥、朱泥和团泥(本山绿或段泥),烧成后的壶的颜色分别为紫色、红色、米黄色。由于泥料的配比和窑温的不同,出窑后颜色也不相同,紫有深浅,红有浓淡,黄有强弱,这就使得紫砂颜色变得丰富多彩。历史上曾经有天青泥和大红泥,现在已经绝迹,我们只能从传世的作品中得到证实。此外还有一种黑色的紫砂壶,在清末民初也很普及,它是用焐灰工艺烧成的。

笔者收藏各种蛋包壶二十余把,它们大小不等,风格各异,其中不乏有名家的作品,现分别介绍几例:

一,“隆记”款蛋包壶(图1):壶高7.5厘米,宽15厘米,口径7.5厘米,足径8厘米,容量240毫升。虽原盖缺失,后配“友兰”盖,但壶身完好无损,壶的气势和风度犹存。此壶泥料特别讲究,是用经多次澄炼和提纯的老紫泥制成。这种紫泥产于宜兴黄龙山老矿,砂质特别温润细腻,壶的颜色紫中泛青,如同紫檀木一样发深紫色,加之做工精湛,手法古朴自然,经多年使用茶汁滋养,把玩摩挲,壶身表面形成一层厚重自然包浆,使壶身色泽晶莹亮丽,玉质感极强,表面亮度可以鉴人。

此壶壶身扁圆,壶腹丰满,传统的铜提梁活动自如,使用方便。颈下的云肩线和肩部一对突起的乳钉装饰,为此壶增添了青春活力,带来了动感,给人以“泛轻花”的美感。弯流棱角分明更具神韵。与壶腹连接处自然巧妙无迹可寻,由此可见制壶艺人的深厚功底。壶流内为独孔,圈足底,中间钤T字花边“隆记”篆书阳文方印(图1右下)。印文清晰规整,金石气韵浓郁。“隆记”是商号款。此壶无论是用泥做工,造型、钤印、火候等均属上乘,现在很难再见到这样的成器。

二、“贞祥”款蛋包壶(图2):壶高9.1厘米,宽14.2厘米,口径8厘米,容量600毫升。用朱泥制作,呈紫红色。此壶造型虽圆曲丰满,但有胎有骨,口流盖比例适度,做工匀称,特别是三弯流超凡出俗,让人称奇叫绝,凹形壶底易置放平稳。口盖上子母线和颈下的云肩线自然、优美,相互对应,相互依存,形成天压地之状,这是典型的蛋包壶式样。能够做出如此简洁明快、造型稳重、优美别致的紫砂壶,肯定是技术全面的高手所为。盘盖上钤“贞祥”楷书阳文椭圆小印,这既是作者的名款,又是一种艺术点缀,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贞祥”即蒋贞祥,晚清制壶艺人。

三、“友廷”款蛋包壶(图3):壶高10.4厘米,宽16.7厘米,口径8厘米,容量900毫升。用紫泥制成,呈浅栗紫色。此壶造型腹圆而鼓,所用泥料砂质颗粒较粗大,但表面光滑温润,其造型与图2非常相似,特别是三弯流和两边提耳,几乎与图2完全一样,仅壶身稍高容量较大些。盖上钤“友廷”楷书阳文椭圆小印。

“友廷”为邵友廷,清末著名制壶艺人,宜兴川埠上袁村人,邵家壶的代表人物之一,著名壶艺人程秦珍(冰心道人)的继父。

四、“祯祥”款蛋包壶(图4):壶高9.5厘米,宽17厘米,口径7.8厘米,足径8.2厘米,容量800毫升。用朱泥制成,颜色呈紫红色,色泽正宗,砂质温润,壶的表面手感光滑,包浆自然。三弯流、云肩线、子母线均做得既标准又自然。此壶为圈足底,底内钤一T字花边中间为一花卉纹阳文方印(图4左下),这种花卉纹钤印在清代中期较为流行。盘形盖上钤“祯祥”楷书阳文椭圆小印。

“祯祥”为华祯祥,清代制壶艺人。

五、“祥”字款蛋包壶(图5):壶高11厘米,宽19.5厘米,口径9.5厘米,足径9.5厘米,容量1200毫升。用朱泥制成,颜色呈紫红色,色泽柔和亮丽,紫砂砂质细腻,做工精湛,口盖配合严密,特别是三弯流非常到位,极具神韵,与壶身的连接处如出之一体,无迹可寻。

此壶与上壶(图4)相比,壶型相似,泥料和颜色相同,仅壶的容量大些。其盖上钤一树叶状“祥”字款楷书阳文小印(图5左下),“祥”字为制壶者作坊记号,是清末民初流行的钤款方式。

六、“锦春”款蛋包壶(图6):壶高15厘米,宽21厘米,口径11.5厘米,容量1700毫升。用紫泥制成,呈浅栗紫色。此壶壶体硕大,在蛋包壶系列中属于容量较大者。其造型敦厚朴实,轮廓周正,壶身整洁清秀,简而有致,大而灵巧,壶内打片对接和口沿拼接痕迹明显,完全符合当时做壶的工艺要求。壶的圈足略高,盘形盖上钤“锦春”楷书阳文椭圆小印。

“锦春”为清代宜兴紫砂艺人,生卒年代不详,传世作品较少,仅南京博物馆藏有“锦春”款小壶一把。(见《南博收藏的紫砂藏品》,载《文物天地》2007年8期)。

七、“元亨锦廷”款蛋包壶(图7):壶高9.7厘米,宽18厘米,口径7.6厘米,足径10厘米,容量900毫升。用紫砂中珍贵的大红泥制成,颜色如朱砂一样红艳,紫砂业内把这种颜色称大红袍。这种红色的紫砂壶,看上去稳重、高贵、喜庆,深受紫砂爱好者青睐。此壶颈高而直,与壶盖吻合紧密平直,达到隙不容发的程度。与上述蛋包壶相比无子母线,仅颈下有一周云肩丝和一对乳钉装饰。

此壶突出之处是所用泥料,这种大红泥泥料是纯天然的,不加入任何化学物质,产量极少,今天已经绝迹。笔者经过十年多的寻觅,才如愿以偿得到这把紫砂壶。

此壶为圈足底,底中心钤三角纹花边,中间是“陈记紫沙”楷书阳文方印。盖上钤T字花边,中间是“元亨锦廷”楷书阳文小方印。

“陈记紫沙”为商号款,其中“沙”和“砂”民国前两字通用。“元亨锦廷”为此壶的作者,即邵元亨(字锦廷),清代壶艺人,为邵家壶重要人物之一。

八、“鲍鼎泰制”蛋包壶(图8):壶高11厘米,宽21厘米,口径8.7厘米,足径11厘米,容量1300毫升。这是一种全身呈黑色的紫砂壶,是采用焐灰工艺烧成的。其工艺过程是将烧好的紫颜色紫砂壶用谷糠掩埋在匣钵里封好,放在龙窑的炉头位置再复烧一次,由于炉头位置温度在1000℃以下,燃烧升温缓慢,谷糠被引燃后因缺氧不能充分燃烧,谷糠中的炭分子被壶胎吸入而形成黑色,这种黑色紫砂壶在清末民初特别流行。

此壶与图7壶型相同,仅壶流是由铜合金做成,其形状如象首,贴近壶腹做成一只蝙蝠形状,蝙蝠翅膀上和尾翼各雕刻一只镂空钱形纹,寓意太平有象,福(蝠)在眼前(钱)之意。壶流出水口,装有用微小合叶连接的防尘挡板,倒水时借助水的冲力,挡板自动打开,水顺畅流出,反之挡板自动关闭,起到防尘作用。金属镶嵌壶流工艺,始于清代嘉庆至道光时期的朱坚,到民国时这种工艺还非常流行。

此壶盖上钤“鲍鼎泰制”,底钤“宜兴紫砂”,均为楷书阳文方印(图8右下)。“鲍鼎泰”是宜兴紫砂名门旺族鲍代家族紫砂商店之一,民初在上海设有店铺,“宜兴紫砂”是民初常用地名款。

九、“将裕泰制”加彩蛋包壶(图9):壶高7厘米,宽17厘米,口径7.1厘米,足径9.5厘米,容量480毫升。用紫泥制成,短颈,盘形盖,流挺前部微弯,流内为独孔,肩部有一对乳钉装饰。壶体用深浅两色蓝釉采用点彩法描绘图案。壶的主面绘一条口含露珠、正吐云喷雾、在波浪中穿梭的大鲤鱼,右边是鲤鱼吐出的气泡变为杂彩彩云在天空飘动。寓意“年年有余(鱼)”。壶的背面和盖上绘牡丹纹,牡丹为花中之王,有“国色天香”之称,代表富贵吉祥,是加彩挂釉紫砂壶上常见纹饰。

此壶底钤“阳羡蒋裕泰制”篆书阳文圆印。蒋裕泰是清末宜兴壶艺人。

十、中英文“宜兴”款蛋包壶(图10):壶高10.5厘米,宽18.6厘米,口径9厘米,足径9厘米,容量1000毫升。用朱泥制成,壶的颜色紫中透红,壶型大方,砂质细腻,包浆自然。

此壶与上述壶造型基本相同,其特殊之处是钤印,这是枚椭圆形印章,印文由中英两种文字组成。中间是中文“宜兴”两字,上下分别是一组英文字母,上部英文为“YAEN”下部为“ZEETSE”,左右各有一颗小五星作为上下文的分界线(图10左下)。这种具有英文标识的紫砂壶,显然是外销壶,国内存有实物极少,许多当今出版的紫砂著作中没有著录,今特以此壶为实例,介绍给紫砂壶爱好者,以补资料不足。

以上十把蛋包壶,有的素面素心,有的加彩挂釉,有的金属嵌流,有的采用焐灰工艺。在款识上,有人名款、商号款、花卉款,又有中英两种文字“宜兴”地名款。上述壶型尽管相同,但其大小容量相差甚大,在同类壶中很难找到两把完全一样的壶,这就是手工制壶的特点。以上各壶作者不同,风格各异,许多出之名艺人之手,特别是在壶流的做法上,各有千秋,差别甚大。由此可见艺人在制壶理念上的差异,这些充分证明了当时宜兴紫砂制壶业的繁荣景象。无论多么珍贵的紫砂壶,失去了实用性,便难以生存,更难以发展。从前人留下的这些紫砂壶看,简洁明快、实用第一是古人做壶的基本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