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张爱玲文学特色形成的原因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内容摘要:张爱玲文学特色的形成,是与其人生观和价值观密不可分的。张爱玲是一个文学天才,但她的生活却充满了悲剧,这也是造就了其独特文学特色。本文对张爱玲的生长家庭环境进行了概述,对张爱玲的文学观点从注重平稳的人生、形式感的表达、文章的真实性、题材的文学观点、悲剧心理的文学观等方面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张爱玲 文学观 人生经历 文学特点
一、张爱玲简介
张爱玲出生于1920年9月30日上海的一个官宦世家,原名张焕。由于张爱玲的祖父、祖母和母亲皆是名臣之后,在清末民初这是一个门第显赫的家庭。但是在张爱玲出生之时,已进入民国纪元,显赫的家族背景已成为过往。人生最重要的时段就是童年时期,这段时期的人生经历往往左右其一生。在张爱玲的童年里,由于父亲的纨绔,母亲的进步,以及离异带来的阴影,张爱玲的童年充斥着的不是快乐而是痛苦。她的作品中明确反映出,她鄙视父亲以及父爱,也很少赞扬母爱的伟大。
二、张爱玲的文学观点
(一)文章的真实性
对于真实,不同的作者都有自己不同的真实观。在这方面张爱玲把文章是否写出了人生味作为衡量作品真实性的标准。她塑造的是城市市民阶层的人生写真,在哪里充满了挣扎、焦愁、痛苦、苟且、敷衍,没有远大的理想,只有现世的满足和浓浓的生活气息,然而他们是真实的,是朴素的。
(二)悲剧心理的文学观
张爱玲的文学观整体上来看是是悲观的,这种悲观的态度是受人生观的制约形成的。这些都是与她个人的人身经历息息相关。张爱玲的人生中不断出现的是悲剧,她作为李鸿章的曾外孙女,拥有其高贵的血统,但是留给她的只有没落的家族和郁郁苍苍的身世之感。童年对于爱的缺失,进一步使她感受到了人生的艰难和心理上的空洞,一无所有、没有归属感的惶恐占满了她的心灵。张爱玲在感受到不能挣脱时代的背景下,只能选择抓住生活中的一点点真实,来证明自己的存在继而摆脱自己的空虚。这点真是就是普通人的凡俗人生,是凡人苍凉的戏剧,而不是英雄壮烈的悲剧。
三、张爱玲的文学特点
(一)题材选择的非政治性
张爱玲的小说,从题材来说,基本上都是关于恋爱、婚姻的爱情故事,并且大多数都是不如意或者是不幸福的婚恋故事。在《自己的文章》中,她写道“‘时代纪念碑’那样的作品,我是写不出来,也不打算尝试”。这样的创作倾向,是跟人的生存环境和观念影响的结果。她创作最活跃的时期也正是上海沦陷的时期。作为文人,要不选择逃避现实,写写恋爱、婚姻、家庭生活之类的事情;要不选择写战争题材。张爱玲对政治的冷漠,选择了前者。
(二)侧重表现边缘性意识
很少去涉及时代的重大题材,但是用全部体验去感知市民阶层的世俗文化生活,这也是张爱玲生活范围以及思想视野的局限性决定的,但是从另一方面讲,也是因为这种局限性才提供了主流意识形态之外的边缘性意识。所以,张爱玲的作品中经常是描述一种小市民的事情。在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中,女性是没有独立的政治地位和经济权益。社会地位的低下,形成了附依男性来寻求安稳的思想。例如在《留情》中的敦凤就是一位寻求安稳的女性。在小说的结尾:“生在这世界上,没有一样感情不是千疮百孔的,然而敦凤和米先生在回家的路上还相爱着”。
(三)“葱绿配桃红”:苍凉的基调
张爱玲冷眼旁观,用挑剔的眼光观察世界,在各种反应和行为中看着人性。她认为人性深层是需要情感体验的,不是高玄的理论。她从小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倾向《红楼梦》哀婉的情调,所以她向往的文学作品出现了―一种“葱绿配桃红”式的含蓄、淡雅的座屏,表现她有独特的审美倾向:力是快乐的,美是悲哀的,不能够独立存在。我喜欢悲壮,喜欢苍凉。壮烈有力,没有美,缺少人性。悲剧像大红大绿的配角,是一种对照。
三.总结
张爱玲的文学作品中,年轻男女没有浪漫的风花雪月和激动人心的海誓山盟,即便是有也充满这凡俗的气息;也没有五四青年们的那种为了自由奋不顾身的逃离,即使有也是为了找到一个更好的男人。张爱玲在那个历史年代抛弃了宏大叙事,转向了有关个体生存的永恒话题。她曾经说过:他们不是英雄,是这个时代广大的负荷者,他们没有悲壮,只有苍凉。随着对张爱玲作品更多的深入研究和认识,人们会越来越多的发现张爱玲为中国文学所创造出来的价值。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