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学会“适可而止”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学会“适可而止”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几个人在岸边垂钓,旁边坐着几名游客。一名垂钓者竿子一扬,钓上了一条一尺多长的鱼。可是钓者摘下鱼嘴内的钓钩,顺手将鱼丢进海里。围观的人不禁惊呼。不多时钓者鱼竿又是一扬,又钓上一条一尺长的鱼,钓者仍是不看一眼,顺手扔进海里。第三次,钓者的钓竿再次扬起,钓到的不过是一条几寸长的小鱼,可钓者却将鱼小心地放回自己的鱼篓中。众人不解,就问其为何舍大而取小。钓者回答:“我家的盘子太小,钓了大鱼回去,盘子装不下。”……

这位钓鱼者深谙“过犹不及”的道理,清楚“舍大取小”就可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并没有在垂钓过程中盲目地“舍小取大”。虽然他的表现让围观者感到格外反常,但他这种“适可而止”的做法却是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学习和借鉴的。

某种言行反复出现,刺激过多、过强和作用时间过久时,人们都会产生极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过犹不及”。而在现实教育实践中,为让学生尽快形成一种习惯,许多班队喜欢使用重复扣分或者累加奖励的方式;为让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加深印象,达到巩固掌握的效果,许多老师热衷于布置大量的重复性作业;为说明某件活动的重要意义,总乐于使用反复叮嘱的方法:“你们一定要好好做啊,老师这是为你们好!”……一开始,孩子们还能认真对待,积极主动地落实各种要求,可是多次反复之后,“过犹不及”的症状就会呈现出来,应付了事的多了,不理不睬的多了……像垂钓者一样学会适可而止”,育人者才会在施教过程中消除“过犹不及”,才会不断激活各种精彩,受教育者才会尽情感受成长的愉悦。

“适可而止”的关注才会让教育过程如意如愿。育人者要学会跳出传统思维定式去关注、去尊重孩子的成长愿望和个性需求。一要学会“低看自我”,及时修正自己的育人理念,主动降低自己的“绝对权威”,自觉摒弃“自以为是”的思维方式,积极去接近、了解、融入孩子的生活;二要学会“高看学生”,站在孩子的“位置”上去观察、了解、研究他们,主动去熟悉、理解、适应他们;三要学会“轻看自己”,要在准确把握学生身心特点及内心需求的基础之上,不断审视自我,及时改变自己,努力让自己的教育实践尽可能和学生的成长愿望相适应……只有这样,育人者才能巧妙而不生硬地获取孩子的理解和赞同,才会让他们明白师长的施教苦心,才能让每个孩子的潜能和天赋都能得到尽情发挥。

“适可而止”的施教才会让教育效果事半功倍。孩子作为一个不断发展的个体,其身心所能承载的任务与责任是有限度的,超过了一定界限,就会阻碍成长。这就要求育人者在平时的实践中必须练好“适可而止”的施教功夫。一要学会“适可而止的交流”。育人者要在生活上、学习上、情感上与孩子多交流、勤沟通,方式要因人而异,无论是在教室、学生宿舍、学生家庭或者其他角落去了解孩子,都要注意他们的需要和感受,不可随意打乱他们的生活或者学习节奏,尊重他们的特殊心理倾向;沟通强度要因事而异,面对大事还是小事、开心的事还是烦心的事,都要先了解孩子们的需要程度,再决定自己参与沟通的范围、次数、时间等,最好让孩子们独立解决问题,不应凡事必问、凡事必究。比如天气寒冷时看到孩子自己及时添了衣服,就不用自己再嗦;学生病得很重了还坚持上课就必须主动关心问候;学生情绪波动很长时间无法平复,就要及时帮助他查找原因,帮其走出低落的情绪。二是学会“适可而止的引导”。育人者要学会根据不同特长对孩子进行指导,既不能随意改变要求,随意迁就,也不能粗暴设置障碍,将引导活动推进死胡同,而应精心运用不同方法、情境和时机创设各种有效活动,相机去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激励他们主动参与、乐于参与,把“要我学”的搬运知识过程转变为“我要学”的体验快乐过程。只有这样,育人者的各种美好意愿才会被孩子接受并认可,进而彻底摆脱事与愿违的尴尬境地。

学会“适可而止”,育人者必须不断更新“适可而止”的育人理念,创新和丰富“适可而止”的施教方法,才会充分挖掘和利用孩子自身的“潜能”,才会让每个孩子优良的个性特征在现有的基础上实现最大发展,育人者的教育愿望才会真正绽放迷人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