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职业生涯背景行动理论对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启示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职业生涯背景行动理论对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启示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要]背景行动理论是近年来职业生涯研究领域出现的新理论,对职业生涯从职业行动的目标指向、发展过程的连续性和长期性以及意义建构等方面进行研究,强调职业生涯的主体性体现,日常环境的渗透,职业发展行动、计划、目标的一体化。该理论为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对于我国高校构建“自主建构、行动引领、环境渗透、协同合作”的职业生涯教育模式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关键词]背景行动理论 职业行动 职业生涯教育

[作者简介]常青伟(1972- ),女,新疆石河子人,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党委副书记,讲师,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学生教育与管理。(江苏 苏州 215123)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6-0094-02

美国在20世纪初开展的职业辅导运动使职业生涯发展理论应运而生。经过近百年的发展,西方学者已经建立起了一系列的职业生涯发展理论模型,为个人作出有关职业和生活的正确决策提供了有益的支持。

背景行动理论(Contextual Action Theory)是近些年在职业生涯研究中出现的新理论,该理论以行动理论为背景,强调以行动来建构知识和意义,以人类职业行动为研究对象,从职业行动的外在言语、非言语行为,内在的认知、情绪过程以及个体成长的生活环境及所处的社会背景来理解个体职业行动的意向性和目标指向,并从时间的维度,把职业生涯看做一个个目标一致的职业行动、长期存在的职业项目,认为职业发展过程是行动、计划、目标连续发展的动态的过程。该理论从个体的内在原因及职业发展的动态过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对于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开展,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一、背景行动理论为认识职业生涯提供新的理论视角

与以往的职业生涯理论不同的是,背景行动理论从微观的日常行动来认识、描述、解释职业生涯的发展,强调职业生涯的内在原因,关注职业发展的动态过程,以青少年为研究对象,以青少年就业准备期间的职业探索为研究重点,为我们认识职业发展、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提供了新的思路。

1.个体的主体性是职业行动的内在原因。“人的那种永远不满足于既在的生存境遇而去不断创造新的生命价值,以获得一个更新的精神自我的行为和意识的特征”①称为人的主体性。背景行动理论着重强调了人的主体性,把人看做一个自我负责、意义赋予并具有主体性的个体,认为职业行动是在一定情境下以主体的行动参与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每个个体的主体性都是具有个性的自主能动性,职业行动的内在动因存在于个体的意识中,个体的思想和行为能够通过独立的、理性的反思形成自己的计划和目标,并伴随着对职业行动的认知和情绪,自觉地选择相应的职业行动。职业生涯是个体以主体的职业行动参与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内在的动力是个体对自我和职业生涯的认识和构建。

2.日常生活是职业生涯的微观环境。对于个体来说,每个人都是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处于一定的日常生活之中,在各种复杂交错的关系中发展的。背景行动理论强调不能脱离个体发生和存在的生活背景这个微观环境来理解个体的职业发展。个体对于职业往往源于生活中对职业的观感和形成的认识,个体在职业发展方面的效率和能力,取决于其在日常生活中的经验。生活本身具有教育的价值,生活不仅是教育的条件,更是条件的教育,过什么样的生活就很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背景行动理论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待个体的职业行动,将个体作为个体职业发展过程的重要主体和参与者的重要他人(父母、同伴等),日常生活、社会环境等看做职业发展的动态系统,认为个体关于职业的探索、决策、发展是在日常生活中与重要他人共同建构的。个体的职业决策方式和方法受到个体的成长经历、环境和个人特点的影响②。例如,在过分严厉、专制的家庭教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个体更有可能出现职业决策困难。

3.长期动态性是职业发展的过程特征。背景行动理论认为,职业生涯是由一个个具体的职业行动联结起来的,强调个体的职业行动、项目和生涯都是意向性和目标指向的过程,职业生涯从人生命的时间维度上来说是终生发展的过程,具有长期性、动态性、丰富性和个体差异性。个体的职业发展存在于日常生活中,处在社会各种关系之中,是一个不断调适的动态的、长期的过程。职业生涯教育绝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与人的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依赖。职业生涯教育要关注个体的差异性,关注个体职业发展中的过程性信息获得,从个体的内在变化、个体职业发展的特点为个体提供更具针对性的个性化指导,促进个体的职业生涯发展。

二、背景行动理论对我国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启示

背景行动理论对职业行动、职业发展过程及职业行动社会意义建构的认识,对高校构建“自主建构、行动引领、环境渗透、协同合作”的生涯教育模式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

1.自主建构是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关键与根本,要构建“学生主体主线,教师主导辅线”相结合的职业生涯教育体系。背景行动理论强调个体是职业行动的建构者和意义赋予者,这与美国长期以来倾向或主张“以学生为中心”,鼓励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有关。“每个人真实地、也就是自由地为他自己选择的人生意义,才是他在生活中所发现的唯一的重大意义。”③而我国长期以来倾向或主张“以教师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著名教育学者肖川说:“教育的真意是价值引导与自主建构。学习最主要的目的是意义建构。教育活动必须立足于人的自主构建、自我发展,这是教育的重要特性,是人的教育与人改造自然的实践活动以及动物训练等活动之间最根本的区别。”④高校应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我教育,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更应该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辅导者、促进者,必须调动学生自己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重点应放在帮助学生建立自己的职业目标,关注、引导他们为实现目标而进行各种职业行动上,评价和鼓励学生每一阶段的职业发展,向学生提供理论上和操作上的指导和帮助,增强自我管理职业目标的能力。只有当作为发展主体的大学生意识到发展的内在需要时,才能充分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才会拥有强大的内部动力,才会真正具备自我规划职业生涯的能力,才会采取积极主动的职业行动,使自己“做”起来,职业生涯规划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才能真正步入职业发展的轨道。从利用、发展、扩大人的主体性的角度来看,高校应构建“学生主体主线,教师主导辅线”的职业生涯教育模式,使学生从“被动的主体”转变为“积极的主体”。与此同时,以学生的职业发展需要为主线,整合学校各层次各类型的素质拓展活动,形成促进职业发展的学生实践活动自选平台。例如,各高校都开设了职前教育的网络学堂,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和指导,增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权利,推动学生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教育和指导方式。

2.行动是从思想到实践的桥梁,引导学生树立“行动即学习”的理念。“行动既包括个体的主观意识行动,又包括个体的客观具体行动,即要实现动作行动与心智行动的整合。”⑤行动不仅为外在的行为,更强调围绕特定目标、满足自身的某种需求而展开的活动过程。在现实中我们发现,大学生在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中存在的不良现象正是“缺少行动”,一切都处于“想”的阶段。行动即实践,要去做,“意义是人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创造并得以演变和发展的。”⑥职业生涯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立即行动。教育成效的体现并不是学习者能记忆、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而是体现在通过教育学习者能根据自身经验去建构起有关教育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职业生涯贯穿于人的一生,职业生涯教育也是一种连续不断的、系统的教育过程。高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确立教育模式,要通过学习将学生从复制知识、学习技能转变为意义建构,从价值引导上、主体能动性的发挥上唤醒学生,使之树立“行动即学习”的理念,形成“学习—行动—思考—再行动”的行为模式,使学习成为获得一种新的行动方式的驱动力。

3.日常生活是意义建构的载体,建设以生活经验为中心的职业生涯教育环境。环境是教育的条件,教育融入环境中才能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作为个体的人,客观地存在于他们自己的日常生活中,背景行动理论认为个体的职业发展与其日常生活是融为一体的。以自己的经验背景为基础而建构的意义必定带有个体差异,对同一事物、信息,不同学生理解的角度以及理解的广度和深度也不尽相同。⑦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要明确教育的目的不仅是使学生为明天或未来的职业生活做好准备,打好基础,而且是要让学习者积极能动地参与到未来的现实生活中。高校职业生涯教育的环境必须有利于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要形成职业教育的有利环境,实现教育内容的生活化。一方面,要大力强化学校第一课堂的教育功能,教育部颁布的《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要求》提倡所有普通高校从2008年起开设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并作为公共课纳入教学计划,贯穿于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整个培养过程。这标志着职业生涯教育全程化由理论倡导进入实践探索阶段。另一方面,要积极营造第二课堂的环境与氛围,让职业教育走进和融入学校生活。高校职业生涯教育应注重职业教育环境氛围的营造,建构丰富的职业生涯教育内容体系,充分利用社会资源,采取多元化的方式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对在校大学生提供从入学直至毕业后几年的全程化的职业指导。

4.职业发展是共同行动,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协同合作的生涯教育体系。人组成了社会,人是社会的人,人组成了社会中最基本的单元——家庭。家庭成为每个人成长发展的微环境,学校成为小环境,社会是大环境。社会的发展使高校除去了“围墙”,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也要跳出“大学”来重新审视。人的职业发展是一种共同行动,具有开放性、实践性和一定的社会性,高校的职业生涯教育不能脱离社会,不能忽视家庭成长环境对学生的影响,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共同打造职业教育的环境。2011年5月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国发[2011]16号),对社会企业为高校学生毕业生提供实习和就业指导服务提供了政策支持,有利于营造社会各种资源积极参与的大环境,有利于形成政府推动、学校主动、社会互动、家庭配合的职业生涯教育的发展体系。

[注释]

①王坤庆.精神与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2:107.

②于泳红,汪航.职业决策困难研究新进展及对我国职业指导教育的启示[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24.

③陈友松.当代西方教育哲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2:227.

④易玉梅,彭志明.生涯发展教育:一种系统完整的教育构想[J].求索,2010(6):176.

⑤袁江.关于行动导向的教学观[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0):1.

⑥李炳全.意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局限性及其启示[J].西北师范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31.

⑦谭文旗.试论学生意义建构的策略[J].河北经贸大学学报(综合版),2008(3):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