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中药煎煮有学问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中药煎煮有学问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传统中药具有取材方便、毒副作用小、标本兼治等特点,对很多常见病、慢性病、疑难杂症有独特疗效。但不少患者在煎煮中药过程中由于操作方法不当,不仅不能充分煎出和利用药物的有效成分,影响疗效,而且造成了极大的浪费。以下介绍一些关于中药煎煮的具体操作方法,供参考。

煎煮器具 传统煎煮方法非常强调使用砂锅、瓦罐类器具,因为这类器具具有受热均匀,性质稳定,比较适用。应忌用铁、铜、锡等煎具。铝锅外层有稳定的氧化膜保护,性能稳定,亦较适宜。据医学实验证实煎具不仅直接影响煎得液量,而且影响有效成分的溶出率。器具选好后!使用时应先洗干净,然后再把药物倒入。

煎煮前浸润 药物煎煮前宜用冷水浸泡30~60分钟,这样有利于加热时药物的有效成分煎出。不宜用热水、温水浸泡,因为温热水可使药物的细胞变脆形成胞膜,使水分难以进入,有效成分难以向外扩散。

煎煮用水 煎煮宜用纯净水,以未被污染的流水为最佳。如使用自来水时,因其加入了漂白粉等消毒剂和通过钢铁管道,流出的水,不宜立即使用,必须搁置一会儿,使氯气挥发,杂质沉淀后使用方为稳妥。

加水量 加水量要视药物的性质、剂量大小、煎具、火候、煎煮时间、得液量而定。加水量以高出水面为宜。一次加足,中间不宜兑水。一般而言每剂煎煮两次,第二次加水量和煎煮时间均应比第一次适当减少。

先煎药物 药物先煎主要是为了提高疗效,减少毒性,增加溶出,促进水解,适用于质地坚硬、有毒或先煎代水的体轻量大和粉末药材。常需先煎的药物有:龙骨、牡蛎、石膏、磁石、代赭石、石决明、珍珠母、羚羊角、蟹甲、龟板等(宜先煎15分钟后再加入其他药物)。

后下的药物 后下药物多为一些轻透味薄、气味芳香、含有挥发油或易被破坏的物质。常需后下的药物有:薄荷、钩藤、藿香、佩兰、小茴香、砂仁、豆蔻等,待其他药煎至一定时间后放入,再煎5―10分钟。

包煎的药物 一般有绒毛、含黏液质或丸散、粉霜的中药均宜包煎。常需包煎的药物有:旋复花、车前子、海金沙等(应用纱布包好)。

另煎的药物 有些贵重药品需要另煎,以免它药干扰或吸收其有效成分。常需另煎的药物有:人参、西洋参、藏红花等宜单独煎。

另外,还需注意的是质地坚硬的矿石、骨角、贝壳类宜打碎先下久煎;阿胶、鹿角胶、龟板胶等需单独加温溶化或隔水炖,称之为烊化;朱砂、琥珀、芒硝、三七、竹沥、姜汁等需温开水冲服;番泻叶、胖大海、肉桂等需泡服。

药物的搅拌 药物在煎煮的过程中要强力搅拌,这样可以破坏药材颗粒表面的气膜,还可使上下溶媒置换而有利于有效成分浸出,亦可避免上千下焦及外溢现象。

煎煮火候与次数 我国古代医家对煎煮温度,提出了文火(慢火、微火、缓火、平火)、武火(盛火、暴火、紧火、急火)和“先武后文”的说法。在临床工作中我们体会到,解表药宜用武火,煎的时间不宜过长,沸后10~15分钟即可;而补益药宜文火久煎,沸后40~60分钟左右。根据我们的临床经验,每一剂中草药煎煮3次为宜,这样可以将药物的有效成分煎出,尤其是补益药。

服药法 根据病情与药性功效而定。一般汤剂宜温服,解表散汗要热服;治疗呕吐或药食中毒宜小量频服。寒药治热证宜冷服;温药治寒症宜热服。滋补宜饭后服,驱虫药或泻下药宜空腹服;对胃肠道有刺激的药宜饭后服;宁神安眠药宜睡前服。一般病情,每天1剂,可分2~3次服,病缓者早晚各服一次;病情危急者,每隔4小时一次,使药力持续,以利顿挫病势,祛邪扶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