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优化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实践与思考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问题的提出
钱理群先生说,语文教学要使学生在“有韵味的语文世界里流连忘返,透过美的语言,窥见的是美的心灵,美的世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语文课堂教学开始走向功利化。凡是能够提高考试成绩的方法都用上,凡是与中考无关的东西都不再教、不再学,学生思维越来越僵化,学生越来越不喜欢语文。
可见,在这样的形势下很有必要把握语文教学艺术,从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我们认为,凡是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激活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在真善美的陶冶中不断提高能力,形成健全人格的语文教学方法和活动,都属于语文教学艺术的范畴。
鉴于以上分析,笔者提出了“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艺术的优化策略研究”,下面着重探讨和研究如何把握语文教学艺术,从而优化语文课堂教学。
二、尊重鲜活主体,唤起学习内驱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育者应按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通过教育者自身的魅力,灵活运用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在学生面前展现知识的奥秘和趣味,激起学生探索追求的激情和欲望,让他们心甘情愿、义无反顾地从事学习活动。
1.根据“好奇心理”,培养积极学习因子
好奇心是一种内在动机,主要由外界刺激物的新异性所唤醒。学生具有了好奇心,必然就有强的接受能力、灵敏的反应能力,此时,便能在短时间内接受较多的新知识、新方法,并能较快地完成学习任务。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中学生好新奇,凡事开头常有新鲜感”这一积极学习因子来激发学习兴趣和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等。
2.尊重“认知实际”,促进学生新的发展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奥苏泊尔有一段非常著名的话:“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纳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据此进行教学。”
教师必须重视、尊重学生的学习起点,并在这个起点上来设计教学过程。这不是说教学要停留在“现有发展区”,而是要从“现有发展区”出发,在“最近发展区”着力,经由教师的引领,生本、师生、生生互动,将“最近发展区”转变为新的“现有发展区”,从而真正实现教学促进学生发展的使命,也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此时的课堂才能焕发出生命的活力。
3.利用“教师期望”,牵引学生走向成功
教师的期望是学生自我实现的预言。一种持续的美好期望可以激发出一种力量,使得愿望变成现实。当教师对学生所要达到的心理、智力、知识、能力、行为状况或变化有着某种预先设定时,教师的这种内在主观倾向往往反映在外在行为上,从而给学生造成某种特定的心理环境,进而影响学生的自我认同和学业成绩。因此,教师可让积极的期望成为学生学习的动因,牵引其走向成功。
4.创设“成功机会”,调动学习积极性
苏霍姆林斯基曾这样告诫教师们:“请记住,成功的乐趣是一种内在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时时学习的愿望。请你记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乏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济于事的。”每个人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如果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不断地获得成功的体验,其情绪必定是积极的、愉悦的,具有满足感,会增强他的语文学习动机,使他乐意在语文学习方面去探索,而且不畏困难,有毅力坚持,所有这些由于成功而继续得到强化,从而形成勤奋好学的好品质。
5.善于“倾听学生”,实现和谐互动课堂
李政涛老师在《倾听着的教育――论教师对学生的倾听》一文第一段写道:“教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相互倾听与应答的过程。……倾听受教育者的述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李老师把教师倾听学生的叙述提高到了道德的范畴,可见教师倾听学生的重要性。
确实,只有善于倾听,才可能了解学生的思维,才能捕捉到课堂上不断变动着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使之成为鲜活的教学资源,成为引发学生深入思考和再度探究的契机;只有善于倾听,才可能实现生生、师生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做到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
6.重视“错误回答”,关注学生真实需求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学生的错误都是有价值的。”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错误,真实地反映了他们在认识这个问题时的障碍,反映了学生之间的差异。作为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这些错误,并有必要引导学生去分析出现错误的原因,在讨论、交流中矫正错误,从而避免今后重犯类似的错误。但在教学实践中,很多教师惧怕学生的错误,省略了指导学生矫正错误的学习过程。
7.倡导“自主学习”,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
我们习惯上认为,教师讲得越多、越细、越深、越透,学生就学得越快、越好。事实上,这样做容易造成学生思维的惰性,学生成了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的“哑巴”,久而久之,就失去了学习的话语权。
语文教学的最高层次不是教会、教懂,而是教会学生受益的学习方法和终身做人的道理。叶圣陶就曾强调:“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复需教,而学生能自主探索,自求解决。故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予,而在相机诱导。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于练习,领悟之源广开,能熟之功弥深,乃为善教者。”我们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留下充分的思考空间,切莫用“先入之见”把学生变成思维懒汉。
三、动用博大功底,发挥引领作用
语文教师要真正受到学生欢迎,让学生爱学、乐学、善学、坚持学,需要不断积累自己的情感资本、知识资本、经验资本、技能资本和智慧资本,从而用自身的感染力、亲和力和影响力,充分发挥课堂上的组织引导作用。
1.提升教学机智
教学机智是教师面临复杂教学情况所表现的一种敏感、迅速、准确的判断能力。它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对课堂偶发事件的处理上,如机智处理教学失误,机智处理学生失当行为,机智处理教学环境突变,机智处理学生意外回答等。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随时有可能发生意想不到的事件,它需要教师正确而迅速地做出判断并妥善处理。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教学机智,否则,纵有高超的学识,也难以真正完成教学任务。正如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不论教育者是怎样地研究教育理论,如果他没有教育机智,他不可能成为一个优秀的教育实践者……”
2.组织趣味课堂
瑞士著名教育家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教育家乌申斯基也曾说:“没有任何兴趣和仅靠强迫维持的学习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学习是不会长久的。”因此,语文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地让语文课堂生动有趣,让兴趣和美好的享受伴随语文学习的全过程,悄然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转变。
(1)创设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
在课堂教学中,要想得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那一定要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想方设法地引导学生真正参与到学习中。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投入到学习中。什么是教学情境呢?我们认为,教学情境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无意识的心理特征及客观现实条件,所创设的一种能引起学生的情感和心理反应的,对学生的能力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的氛围和环境。
(2)改进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
在课堂中,我们看到的往往是一成不变的授课形式、缺乏变化的教学程序、了无生机的教学方法、机械无效的教学手段。
这就要求教师积极改变教学方法,努力追求课堂教学个性,认真思考与研究怎样上出一节灵动的课,怎样上出一节新颖的课,怎样上出一节使学生收获甚丰,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的课。
(3)再造初始阅读后的阅读陌生感
对于学生来说,对每一件作品的初始接触都是陌生的,这种陌生感可以说是先天具备的,因此学生的初期阅读兴趣是浓厚而不容置疑的。但是,由于学生先行阅读,这种陌生感又会随着阅读的完成而变得淡化,甚至完全消失,心理满足后的倦怠也就产生了,阅读的兴趣就会荡然无存。因此我们教学每一篇作品时,必须研究学生的阅读心理,必须用方法轰击学生已然麻木的兴趣屏障,通过教学行为的改变,重新让学生体会到阅读陌生感,从而让课堂充满好奇、惊讶、感叹、拍案,使学生的内心因陌生而兴趣盎然,因陌生而愈益渴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寻找教学切入点时能够另辟蹊径,让学生感到本已读懂的作品突然间变得“陌生”,不那么“懂”了,这样他们阅读的情绪就会回到初始接触阶段,重新进入亢奋状态。
(4)巧用“牵一发而动全身”的主问题
课堂上的阅读教学与常态下的学生自己阅读是有区别的,它是建立在常态阅读(师生独自与文本对话)基础之上的一个阅读提升过程,它不必也不能按部就班逐行逐节按顺序阅读。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阅读教学中选择好突破口,只有选好突破口才能轻松地把学生带进文本,引领学生走进内涵丰富、余味无穷的文本世界,而主问题往往就是教学的突破口。
学习杨绛的《老王》,我们可以抓住文尾“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来引入:作者对老王照顾有加,既没有在物质上亏待老王,也没有在精神上鄙视过他,为什么却在篇尾说“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5)回归自然常态的阅读教学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语文课堂教学开始走向功利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模式也呈现考试化状态。一篇文章的教学,设置诸多问题,让学生回答,原本是现代文阅读考试题型,现在却经常出现在语文课堂的现代文、文言文的教学之中。围绕这篇课文,教师预先设计许多问题,课堂上就是这些问题的问与答。学生对一篇篇美文,不再进行审美品读,不再有自己的审美感悟,而是一下子进入寻找答案的过程,课文的阅读变成找信息、找论据的过程。长此以往,语文教学必然堕落到无美、无趣、无味的地步,将导致学生不再有意愿兴趣去上语文课,不再有兴味读美文。我们知道,任何能力都是学习主体“悟”后“练”出来的,而绝非是“讲”或“听”出来的。缺少阅读,对语文教学是釜底抽薪;缺少阅读,对学生能力的养成是致命一击。我们应该让孩子们成为读书人,而不能成为习题人,语文课应当把书本还给学生,把语文课还给学生。
(6)融入适宜扎实的有效训练
训练作为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环节,现在已为很多的语文教师认可。叶圣陶先生早年就说过:“学生须能读书,须能作文,故特设语文课以训练之。”钱梦龙老师在《请给“训练”留个位置》一文中更是鲜明地表达了自己的观点,他认为,“训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形态”,“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也只有在训练过程中才能实现”。基础知识的识记与运用,多种语文能力的培养,离开了扎实的训练是不会有效果的。
总之,在课堂教学的行进过程中,要正确把握训练的时机、训练的难度,训练要有利于文本的研读和学生思维的正常发挥,从而有利于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语文能力的提高。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只有牢牢以此为本,语文教学讲究务本求实,才能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