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实施公民教育 成就精彩人生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教师常常感到困惑:为何学校教育在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下,常常显得苍白无力?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怎样才能有效与社会教育融合?带着这些问题,2009年起,我校开始探索公民教育与学校德育教育的有效融合途径,几年下来,通过社区实践及自主活动,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长足发展。在研究过程中,学校主要从管理机制的保障、校本教材的开发、校风创建、主题活动的指导、师资力量的培训、评价体系的构建几个方面着手实施。
一、课程整合
一是结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将公民教育的内容加以整合,形成学校特色的校本教材。
二是通过开设公民教育专业课,普及公民知识,指导学生学习正面的价值观和态度。
三是落实课时和专职教师,探索公民教育专业课课型模式。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合,形成“七步四任务”的成熟模式:第一步,识别问题;第二步,选择确定一项急需解决的问题;第三步,收集所选择研究问题的详细信息;第四步,分析问题,考虑可选择解决方案的组合问题文件夹,并制订行动方案;第五步,举行模拟听证会;第六步,修正行动计划;第七步,按计划行动,应用于实践。
四是编写《公民教育知识读本》《公民教育三字经》《公民教育教材基准》《公民教育材料汇编》《公民教育配套主题活动菜单》《小公民必读书目》等配套材料,进行公民教育课外引领,指导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的开展。
二、校风创设
公民教育,以公平、民主为基石,学校在原有管理的基础上,改革以往的管理模式,以“三项行动促三个转换” 拓宽民主渠道,鼓励学生、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在校内创设了良好的环境。
一是途径转换。开展“校长我想对你说”建议征集活动,向教师、学生、家长发放征集单,使教师、学生、家长在对学校工作认同的基础上,民主参与管理。
二是方式转换。以“我的权利和义务”征集活动为切入点,让学生通过自主判断明确自身权利义务,在思考中升华公民意识,完善学校德育管理体系。
三是平台转换。搭建教师和学生之间、教师和家长之间的定期沟通平台,建立学校对话机制、化解机制、申诉机制。
三、活动引领
1.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五彩丝带”社团活动
学校设立五个实践服务岗位供学生自由选择,分别用五种颜色的丝带作为学生参加实践与服务活动的标志,引导学生参与社区活动。基本操作程序:第一步:与社区及周边单位沟通,为学生提供实践及服务岗位;第二步:以班级为单位,结合社团进行分类,开展体验活动;第三步:撰写体验报告,进行活动总结。
2.深入开展“小课题研究”活动
以中美合作公民教育项目――学生社会实践活动为依托,通过“七个步骤、四项任务”指导学生开展课题研究。
3.开展“我的快乐童年”主题系列活动
根据低中高不同的年级段,编制“我的快乐童年”活动总菜单,由各班自主从菜单中选择感兴趣的活动,每月一个主题,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体验、成长。
学校还根据主题进行分类,在校内形成四个特色节日。
“小公民爱心节”: 每年12月、1月,举行“爱心拍卖”“走访空巢老人”“陪孤寡老人过大年”等主题活动,拍卖募得的“爱心基金”用于社区老人年前走访。
“小公民读书节”: 每年3月、4月,举办“小公民读书节”图书义卖,各类读书之星、书香家庭评选,图书漂流等活动。
“小公民生活节” :每年5月、6月,学生在班主任协助下自己组织开展“小大集”“文化广场”等活动,设置各类职能部门自行管理,邀请家长到校担任“指导义工”。
“小公民民主节” :每年10月、11月,组织新生入队、班级岗位竞聘、大队委改选、校长小助理竞选等活动,让教师放权的同时,学校民主管理蔚然成风。
4.建立公民教育的评价体系,完善“北大激励卡”评价制度管理
我校建立了以“北大激励卡”为载体的学生评价体系。全体教师颁发,每位科任教师每月发放的张数与其每周所上课时数相等,学校制订银卡颁发总标准,由学科教师制订出符合学生年龄特点、学科特点的智慧卡颁发标准。
四、创新之处
1.学校管理体现“民主之风”
学校积极开拓家校联合教育途径,通过校风创设鼓励家长参与学校管理,利用“校长小助理”的设置为学生提供实践岗位,培养自主管理意识。利用“我的权利和义务”征集活动,引导师生明确自身的权利和义务,完善公民意识。
2.校园文化建设体现公民特色
学校将学生在家、校、社会三个层面的公民素养编撰成《公民教育三字经》,将内容进行分解,由学生自己搜集日常生活中良好习惯的照片,制作成刊版,在校内1~3楼楼道内进行布置。根据国家政策和专家对公民教育的解读及媒体对学校公民教育工作的相关报道,对东西楼梯和四楼楼道进行了布置。校园内,校长小助理的竞选海报遍布每个角落,公民教育的特色每一面墙壁都能成为思想教育的阵地。“交通标示”更是画进校园,学生常规管理变为“无人”管理模式。
3.主题活动创新途径及内容
学校的公民教育特色主题活动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四个特色节日,是落实学校公民教育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认识社会的平台,同时小课题研究和社团活动的开展更形成了有益补充。自2010年来开展多达50余次,被省市级各类媒体报道,小课题研究在省市各级评选中成绩优异。2010年至今,在潍坊市公民教育暨综合实践成果展示中,我校的课题展示均获一等奖的好成绩。报送的两个课题文件夹档案评选材料也获此项最高荣誉二等奖。2011年学校获“潍坊市公民养成教育项目先进学校”称号。
4.形成特色校本教材
学校先后编写完成了《公民教育知识读本》《公民教育三字经》《公民教育材料汇编》,2011年,学校又汇编完成了《公民教育配套主题活动材料》《公民教育配套主题活动自选菜单》《公民教育国旗下演讲材料汇编》《学校特色节日指导方案》《公民教育推荐书目》等,推动了学校公民教育课程的建设步伐。
五、取得的主要成果、效果及社会影响
经过多年来的探索和实践,公民教育的预期目标得以初步实现。
1.构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整合的模式
2.开发了体现公民教育要求的系列校本教材
(1)学校结合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等课程将公民教育的内容进行了提炼、整合,形成了学校公民教育新的校本教材。
(2)汇编了公民教育配套材料。学校编写完成了《公民教育知识读本》《公民教育三字经》《公民教育材料汇编》《公民教育配套主题活动材料》《公民教育配套主题活动自选菜单》《公民教育国旗下演讲材料汇编》《学校特色节日指导方案》《公民教育推荐书目》等配套教材。
3.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学生的积极发展
公民教育的实施促进了学生多方面的进步,尤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了实践能力。活动培养了学生关心国家命运、社会问题、环境问题,关注社会需要并积极参与社会生活、服务于社会的意识,形成了社会责任感,加强了学校教育与社会发展需要、科技进步、学生生活以及社会生活的联系,增强了德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4.提高了广大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公民教育课程实施能力
公民教育的实施,转变了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改变了课堂教学策略。强化了教师的意识,提高了课程开发能力,培养了教师之间的协作精神。在学校各项工作中,教师的特长和组织能力得到充分发挥,既拓宽了教师的知识结构,又使教师的专业发展达到了一个新高度,有利于形成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5.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自从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各学科课程整合以来,社会各界、学生家长逐步从了解到认同到支持公民教育工作的开展。家长现在有48人担任学校“公民教育校外辅导员”,参与学校各类活动30余次。学校公民教育经验材料在《中国德育》《齐鲁晚报》《潍坊晚报》上进行了介绍交流,论著结集成书已出版,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