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高职院校校企文化的差异与对接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高职院校校企文化的差异与对接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摘 要】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了生产实习的机会,加强了学生社会实践的能力,但是校企文化的差异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向合格员工的过渡。本文从校企文化的内涵入手,对两种文化进行比较,并提出了关于两种文化对接的几点思考,既是对现时代校园文化的完善,也是对校园文化的提升与创新。

【关键词】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差异;对接

一、校园文化的内涵

校园文化是学校在办学过程中积累并发展形成的,反映教师及学生价值取向、意识形态、心理状态、行动规范方面的独具特色的物质文化、行为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的职能是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对人施加影响,从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与其他类型的学校一样,高职院校校园文化除了具有历史的传承性、育人的渗透性、主体的互动性等特点以外,还具有自身的特点。

二、高职院校校园文化的特点

1.崇尚劳动、技能的蓝领“职业”特点

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以就业为导向,以行业、企业、区域经济为依托,突出职业技能训练,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以培养技能人才为目标,以职业分类和职业标准为依据,与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和就业制度紧密结合,相对独立、完整的教育体系。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一线的技能型人才的使命。这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蕴含着鲜明的蓝领“职业”特点,融进了更多职业技能、职业道德、职业理想、职业标准等文化元素。形式上体现在从传统比较单一的社团文化、文化艺术节等校园活动扩展到融入浓厚企业文化的质量管理、实训场所现场管理、技能竞赛、职业生涯规划等活动,形成崇尚劳动、技能的文化氛围,广大师生以劳动为荣,以技能为荣。

2.注重学生的实践技能

重技能、重实践的教育理念体现在高职院校的办学方向上,就是立足市场、依托行业、服务社会;体现在学校的教学活动中,就是更加重视对学生岗位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的培养,无论是课程体系还是教学内容均紧紧围绕和针对实际岗位的需求来设计。同时,强化学生的实践观念,使学生意识到,无论是校园教室,还是工厂车间,都是学知识、学技能的场所。通过校内外各种实践性教学环节和校外实训基地的顶岗实习,使学生了解、熟悉并掌握企业的生产实践技能,实现学生的培养、就业与企业要求的零距离。体现在学校的管理上,就是多了一些严谨、按部就班、循规蹈矩,少了一些自主、开放和人文元素。

3.注重校企联合办学的特点

依托行业和企业办学,决定了职业技术教育是一种“亲企业”的教育,这种办学模式具有更为浓郁的企业文化氛围。“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是世界各国高职院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成功经验。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的日益重视,支持职业教育发展的各项政策陆续出台。在办学模式上,国家十分提倡走校企合作之路,许多学校正积极地寻求各种途径,想方设法与企业取得联系,希望双方达成共识,实现双赢。学校与企业的物质和智力资源的共享,融合职业教育理念和企业经营理念,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高技能型人才,在人才供求关系上完成学校与企业的良好对接,相互渗透,促进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的交融。

三、企业文化的内涵

企业文化可以理解为一个企业在思想和精神范畴内所表现出来的个性,是企业最高管理层倡导、在长期的生产经营实践活动中培育形成,并得到企业员工认同和遵守的价值标准和基本信念。简言之,企业文化是企业信奉并用于指导实践的价值理念。其内涵包括了五个方面:一是企业文化属于思想与精神范畴的概念,它表达了企业信奉什么,提倡什么,鼓励什么,追求什么。二是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在特定企业中的体现与延伸。企业文化源于社会文化,不能不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但企业文化不等同于社会文化,这是企业的目标和性质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三是企业文化是由管理者倡导和企业自身长期积累两个方面共同作用形成的。缺少了任何一个方面,企业文化的形成是不完整的,或是自发性的,难以形成优秀的、现代的企业文化。四是企业信奉的价值信念是得到企业管理层与员工的广泛认同的,否则,充其量只是某个人的思想认识,不足以构成企业的文化氛围。五是企业文化具有强烈的指导性和实践性。企业文化的构建绝不是为了用漂亮的外衣包装、宣传企业,而是用于指导企业制度安排和经营管理活动,解决企业实践中的问题。

四、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对比

校园文化和企业文化都是社会文化的子文化,具有许多相同的内涵和外延。就本质而言,两者都是在一定区域内以一种隐性的潜在力量对本质区域个体的行为方式、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起着导向、激励和潜移默化的作用,是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价值取向的。但两者在具体的环境下,也表现出来一些差异

1.校企环境氛围的对比

校园文化更多的倾向于育人环境,突显文化色彩,包括健康的文化活动、浓郁的文化氛围、优美的校园环境、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和谐的人际关系等特点。企业的园区环境及生产、办公环境主要是为了方便生产或经营,属于生产型环境,注重整洁有序、高效、低成本的原则,一定程度上与校园的学习环境差异较大。

2.校企精神文化的对比

校园精神文化包括体现学校特色和精神的优良传统、校训校风、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等。校园精神文化使师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共同的思想引导、情感熏陶、意志磨练和人格塑造,激发师生的求知欲、创造欲,形成授业解惑的良好育人氛围。企业精神文化包括企业精神、企业价值观等,有助于激发员工的主观能动性,鼓励他们立足岗位,为企业发展、为个体职业生涯的发展,努力工作,服务企业,贡献社会。这与单纯以育人为核心的校园精神文化有一定的差异。

3.校企文化特点的对比

校企文化虽然同属于社会文化范畴,既包含了社会文化的共性,又各有千秋。校园文化崇尚个性化,文化主题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与动手能力,提倡展示自我、积极参与、激发潜能。企业文化呈现较多的则是协调、和谐因素,提倡务实与实干精神,以实现员工个人价值和企业发展为主要目标。

五、高职院校校企文化对接的要点

1.利用各种文化活动,宣传企业文化的精髓

高职院校的课外活动应当具有一定的职业特点,与企业文化相融合的课外活动对学生综合职业素质的培养效果十分明显。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校内和校外相结合的方式,使学校与企业、学生与企业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并在交流过程中获得知识,培养学生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学校应利用各种渠道,有意识地将企业文化在课外活动中渗透。如组织开展科技竞赛、学术讲座、社团组织、社会实践等课外活动,开办学生创业管理活动中心,成立各类协会,组织开展“成功企业家讲座”、“企业家谈创业”等活动。充分发挥指导老师的作用,聘请企业人员兼任指导老师,指导学生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举办专题报告和学术讲座等。他们来自生产企业的第一线,对企业文化有着较为深入的理解与切身感受,有助于拉近学生课外活动与企业文化的距离。

2.精心设计校园环境,处处彰显企业特色

校园环境体现了浓郁的校园文化,如果能在校园内体现有关企业的元素,也能使学生感受到企业文化的魅力。例如,设立优秀企业家及名人名言宣传灯箱,摆置企业标识及简介,使师生员工能真正置身于浓郁的职业文化氛围中,感受润物细无声的文化洗礼。同时,加强实训场所仿真车间建设,加大实践教学设备、设施的投入,让学生在全真或仿真的职业环境中学习技术、熟悉工作流程。定期开展企业文化周活动,邀请相关企业参展,与学生面对面交流,营造浓厚的职业环境,提高学生的职业意识。

3.开展素质教育,增强职业核心能力

现代企业文化是一种追求企业整体效应的文化,具有强烈的经济性,在追求质量、交货期和柔性的同时,也强调协调和创新。学校可以通过职业素质各个模块的训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充分发挥学生自身的创造力,提高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和职业能力,使学生在学会技术、技能的同时学会做人,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达到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学院应积极开展职业素质教育培训,将先进职业素质理念运用到日常教学中,加强对学生学业规划、职业规划的指导。同时,进一步寻找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消除被动学习情绪的教学方式,尽可能给学生更大的自由空间和自主决策的机会。

4.开展校企文化融合的专项研究

学院可以成立了企业文化研究会,开设“企业文化”专栏,加强对企业文化的研究和宣传教育。举办校企文化对接的专题调研会,重点调研企业文化建设的现状与特点、校企文化的区别、毕业生对企业文化的适应情况、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情况、企业对新员工的培训情况等,得到研究的第一手资料。成立课题研究小组,开展“校企文化对接”课题研究,并将研究成果汇编“校企合作科研成果手册”,将视角独特、理念先进、具有推广应用价值和学校特色的科研成果收入其中。

企业文化的凝聚功能与激励功能,对于消除目前高职院校在建设校园文化方面的懈怠思想,对于提高建设校企文化的融合,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高职院校所追求的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与企业所追求的效益最大化的实现,二者之间有着相似之处,即都必须要求全体员工的齐心协力,为同一个目标而拼搏。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实现高职教育的和谐顺利发展,都是为了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一线管理人才和技术人才。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工程,它需要围绕着它而衍生的各个相关职能部门的齐心协力。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在社会文化的大背景下,通过校企合作、联合办学、订单培养等模式下,相互影响,促进与发展,不仅体现了开放的校园文化观,同时也提升与创新了校园文化的内涵。

参考文献:

[1]余祖光.职业教育校企合作中工业文化对接的新动向[J].职业技术教育,2011(25).

[2]孙常强.贾永红.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有效对接的途径——以交通职业院校为例[J].职业与教育,2011(8).

[3]蒋祖国.吴凤莲.对技工院校校企文化对接的思考[J].职业,2011(9).

[4]陈文海.高职校企文化融合策略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