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范文大全 > 正文

论高校校园体育的历史观

开篇:润墨网以专业的文秘视角,为您筛选了一篇论高校校园体育的历史观范文,如需获取更多写作素材,在线客服老师一对一协助。欢迎您的阅读与分享!

一、近代高校校园体育历史观

1近代校园体育的初期发展

1840年的鸦片战争,用大炮轰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为西方近代体育的传入创造了客观条件。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加剧,促使一些先进的中国人努力向西方寻求救国的真理,为中国接受近代体育创造了主观条件。真正对近代体育思想进行传播的是资产阶级改良派,在期间,废八股、科举,兴办新式学堂等,形成了一股思想解放的潮流,有力地冲击了封建主义的思想文化。洋务运动时期,近代体育在较大规模和范围内传入中国。洋务派以“中体西用”思想为指导,开办了一些以军事学堂为主的新式学堂。这些学堂都聘请外国人担任教习,从军事训练的目的设置体育课程。如北洋水师学堂,体育课程内容有:击剑、刺棍、木棒、拳击、哑铃、算数竞走、三足竞走、跳远、跳高、跳栏等[4]。教会学校和基督教青年会,首先开展了田径、球类运动及其竞赛,如上海圣约翰书院在1890年举行的以田径为主要项目的运动会,是中国最早的近代运动会之一[5]。

2“军国民体育”时期之校园体育

1902年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和1903年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使近代体育体制得以逐步确立。它把学校教育分为三段:初等教育,第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规定各级各类学堂均要开设“体操科”(体育课)。19世纪末20世纪初,军国民思想从日本、德国传入中国,是资本主义国家为侵略扩张,使国家生活各方面都为军事侵略目的服务的思想、政策和制度。这一思想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达到高潮。此阶段体育课内容主要是兵式体操和普通体操,每周2或3学时,因为教会学校及各地区运动会的影响,后期也曾出现了体育课以“兵操”为内容,课外活动以“田径、球类”为内容的“双轨制”现象。普通体操的主要内容有:准备法、矫正术、徒手操、哑铃操、球竿操、木棍操、火棒操、藤圈操、投豆裹等。兵式体操主要内容有:柔软体操、各个教练、小队教练、中队教练、枪剑术、野外演习及兵学大意等。学校运动会基本上是以游戏、体操为主,辛亥革命后,田径、球类项目逐渐多了起来。军国民体育以兵式体操为主,田径、球类等运动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广泛的开展,而且新学校迅速发展,造成体育师资缺乏。体育教师主要由军队中裁汰下来的下级军官充任,他们大多没有体育的专门知识,不懂普通体操,对兵式体操往往也只是喊几句“立正”、“稍息”之类的口令,做点队列练习,因此形成了机械呆板、索然寡味的校园体育氛围。

3“自然体育”时期之校园体育

1922年“壬戌学制”颁布,兵操体育正式退出学校,田径、球类等新鲜、活泼又有趣味的运动项目开始进入各级学校课堂,运动竞赛活动有了显著的增加,运动场地、设备也有所改善,使中国的学校体育出现了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大转折。“自然体育”思想是随着基督教青年会的体育活动而传入中国。它主张“体育即生活”,在教学手段方面,主张采用跑跳等“自然活动”方式,反对“非自然的”、“人工的”、“呆板的”体操;在教学方法上,主张学生自己学习体会,教师仅从旁引导。1936年2月颁布的《暂行大学体育课程纲要》,规定每周2小时的体育课,每天15分钟的早操和每周两次、每次50分钟的课外运动时间。《纲要》规定大学体育的内容应包括:1、球类运动:篮球、足球、垒球、排球、手球(女生无足球)。2、田径运动。3、游泳。4、器械体操。5、国术:少林拳、形意拳、太极拳、八卦拳、刀术、棍术、枪术等。6、垫上运动。7、体操;德国体操、瑞典体操、矫正体操等。8、特种运动:武装赛跑、劈刺、掷手榴弹、武装跳远、武装跳高、障碍赛跑等(男生)。9、韵律运动(女生)。10、和缓运动:弓箭、槌球、推木饼、甲板网球、踢稻子、掷马蹄铁等。11、野外运动:划船、登山、露营、驾驶、骑马、自行车、滑冰等。[6]这一思想从人的生理、心理、社会和个人的需要来看待体育,扩大了体育的教育意义,提高了体育在学校中的地位。可是实际上由于经费、场地、师资的原因,很多法令不能贯彻,很多学校把大部分体育经费和体育教师,投入对少数选手的训练和参加运动比赛中,至于全体学生的体育活动,便经常因无人过问而放任自流了。民国体育教育家王健吾先生认为当时以大学施行普及体育为最困难,原因一是学校设备简陋,运动场所狭小,不能容纳全校学生运动;二是大学生因在青年未受体育训练,运动本能衰退,运动兴味缺乏,身体衰弱,根本不愿再受体育训练。对于学校体育漠不关心,学校强迫,则敷衍应酬,点名画到,出场而不运动;三是运动阶级利用对外比赛有关校誉。多方要胁学校,垄断体育权益,使无力顾及全体学生之体育。

三、近代高校校园之女性体育

中国女性高等教育始于1905年,基督教会成立华北协和女子大学。从制度上确立,是从1918年民国临时政府教育部颁布的《女子高等师范规程》开始的。1919年,由民国政府创办的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创立并招生,此后女性高等教育走上了正规化道路。在1919年以后,北京大学首开女禁,各大学都相继接受女性入学,从而形成了普通大专院校与独立设置的女子院校并存发展,共同培养女子高等人才的教育格局。社会的发展,思想的解放,不仅确立了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也促进了女性体育的发展。一些普通高等女子学校,如南京金陵女子大学、福州华南女子大学、北京国立女子大学等都先后开设了体育课。随着女子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增加,女子体育学校也有所发展。如上海除原有的中国女子体操学校外,又成立了东南女子体育师范学校(1919年)和两江女子体育学校(1922年)等。中国女子体育运动也有所发展,1921年后的各界远东运动会都有中国女运动员参加团体游艺表演和排球、网球、游泳等表演赛。由于受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因素的制约,高校女性校园体育发展极其缓慢,。女性体育教育思想虽然较清朝末年的“凡教授游戏,虽当使之活泼愉快,但须注意使之不蹈放纵之行为[8]”、“女子必身体强健,斯勉学持家,能耐劳瘁[9]”有很大进步,提倡男女平等,但实际上仍以培养贤妻良母为宗旨。而近代真正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的多是上层社会的女子,而非普及性的教育,至1947年,在校女大学生仅占大学生总数的17.81%。

三、结语

近代校园体育的兴起,与西方列强的文化侵略及中国进步知识分子对西方近代体育思想的传播有紧密的联系。洋务运动、维新变法、辛亥革命等促进了中国近代大、中、小学校体制的建立和发展。提倡的“民主”与“科学”,以及“自由”、“平等”、“博爱”、“打到礼教”等口号,直指千百年来的封建礼教和“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动摇了传统的社会性别观念,促进中国女性高等教育发展,在教育制度上实现了男女平等。高校校园体育也随之发展、变化,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尤其是女性高校体育经历了从无到有,并形成一定规模的过程。然而,也应看到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等对校园体育发展的重要作用。没有稳定的政治环境,就没有校园体育的持续、健康发展;没有强大的经济支撑,就没有校园体育稳定、科学、快速的发展;没有思想的解放、先进的文化,就没有近代校园体育的兴起与发展。(本文作者:牟玉梅 单位:南京三江学院)